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8.2用药与急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8.2用药与急救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31 16:5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学 设 计 
章节名称
第二章
《用药与急救》
学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的内容。本章是从传染病到健康问题的一个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健康保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使用价值,并能很好地促使学生形成关注健康、珍爱生命以及关爱他人的情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活中基本的用药常识,二是基本的急救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都经历过生病和吃药,对日常用药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不一定是正确的。尤其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学习和掌握安全用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明确安全用药的概念;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知识目标:
1.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3.掌握常见的急救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解读与运用药物使用说明书”的活动,提高观察、对比、分析、判断、归纳与应用知识等能力。
2、通过“设计家庭或旅行小药箱”的活动,了解一些常见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同安全用药的重要性,丰富医药卫生常识,提高对医药的兴趣。
2、关注自己、亲友和他人的健康,形成对健康负责、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的情感与认识。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分析药物使用说明书,做到安全用药。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每人阅读自己带来的药物使用说明,并交换阅读,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设计旅行小药箱,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利用图片简单介绍家庭常备的内服药、外服药,并说明配备家庭小药箱的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引导每个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小药箱。
教学思路
通过典型的事例,唤起学生对“安全用药”的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讨论等活动,突破重、难点。比如:通过生动的事例与情景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望;采用课前调查与观察对比,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设计“解毒药物说明书并运用说明书指导患者用药”这一递进式的活动,让学生掌握安全用药常识这一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小药箱的适用范围与配备原则,从而降低了学生设计小药箱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配备要想的具体方法。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最近学习区”理论 
课前准备
1.收集一些家庭常用药物的说明书;2.“购药小调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联系实际
暴露问题
安全用药的概念
药物的分类
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
课外拓展
学以致用
急救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操作
出血的类型
三种常见的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复习提问:人体的三道防线指的是什么?分别属于什么免疫?
病菌穿越了三道防线,使得我们生病,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外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那是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吃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呢?用药有什么讲究呢?
一、安全用药
引入:播放课件,提出思考题:
图片中的女性把药当饭吃,目的是想让自己一直保持健康状态,请问这种做法是对的吗?药物吃得太多,有什么危害?
2.听取学生的交流,适当给予交错,补充和肯定;
3.引导学生归纳:A、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是药三分毒”)
B、有的药物会使人上瘾
4、归纳并强调:
“合理应用药物,可以防治疾病;反之,则危害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安全用药!”
设问过渡:什么是安全用药?
概念:
1、指导读书;
2、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要点。
A、出发点:
根据病情的需要、体质和药物的作用;
B、恰当选择:
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
C目的:
发挥最佳疗效,避免不良反应和危害。
药物的分类:
1、讲述:“要做到安全用药,首先必须对药物的类型有基本的了解。”
2、小组讨论:针对课前准备的药物进行归类,分析归类的依据,归纳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
3、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非处方药,是否可以找出不同的地方?
5、课外延伸:如何鉴别中药和西药。
我国的传统中药,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从各种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西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学物质合成的,因此又称为化学药品制剂。
判断:中药一定没有副作用,所以生病只能吃中药,不能吃西药。
药物的使用说明:
1、各种药物在使用前都要认真阅读药物使用说明。2、组织阅读药物说明书的活动,结合课件做到:(1)引导学生分析:说明书中的信息有助于患者对症下药、正确服用、识别过期、假冒与劣质药物。(2)强调:A、不服用过期、假冒与劣质等不合法药物;B、正确对药物进行保存。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安全用药的知识为家庭设计小药箱,利用实例引导学生总结设计小药箱的原则。(安排课外时间设计家庭小药箱,并拍照,下一节课进行分享。)
二、急救
1、心肺复苏
1、提问:同学们所知晓的急救电话有哪些?
2、我们都知道当有人出现生命危险时,我们应该拨打120求救电话,但是当我们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拨打电话?
情境模拟:倘若家里只有你和姥姥两个人,姥姥有心脏病史,突然发作,晕了过去,你该怎样拨打急救电话?
2、当病人在救护车还没有到来之前已经出现了心跳和呼吸骤停的情况,应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如何判断一个人心跳和呼吸都停止了?请阅读书本,并回答。
3、播放视频《心肺复苏的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问题一:心肺复苏包括哪两个部分?分别是怎么操作的?
问题二:心肺复苏的一个循环是怎么样的?
问题三:抢救有效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告诫学生们不能因为一次理论的学习就可以对病人进行急救,具备急救资格的人必须持有急救证。
2、出血和止血
1、展示人体出血的几种情况,让学生辨别内出血和外出血。
2、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外出血的颜色和出血状态。
填入以下表格
外出血颜色状态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动脉出血
3、针对不同外出血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止血方式。
播放动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动脉和静脉血液的流向,帮助学生理解压迫止血的端点。
动脉出血:按压近心端
大静脉出血:按压远心端。
第一道是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一和第二到防线统称为先天性免疫。
第三道是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是特异性免疫。
不是
这是错误的做法,药物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阅读课件里的资料并回答:滥用抗生素,使儿童至聋;喝联邦止咳露上瘾。
分析与交流:
(1)两个资料分别体现了药物有哪些方面的问题?(2)关于用药方面,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什么警示?
1、阅读书p87第一段;2、分析把握段落中的关键字词与调理,梳理要点,画记号,对安全用药的含义加深理解。
1、交流与汇报讨论结果,总结得出:“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2、阅读书P87第二段,分析与交流:(1)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缩写标志是什么?
(2)在管理和使用上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处方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凭医生处方才能够买,按医嘱服用;标志是Rx
非处方药:不需处方即可购买,按药物说明书服用,适用于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病。标志是OTC
(3)非处方药分为:甲类非处方药与乙类非处方药。
错误的思想,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
1、资料分析: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P88内容,学生对说明书有基本概念,然后学生分组活动,每人阅读自己带来的药物使用说明,并交换阅读,讨论分析以下问题,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2)药物的说明书中有哪些信息对于安全用药十分重要?(3)你能否从说明书中概括出一些药物保存的
基本要求?(4)关于安全用药,你还有哪些希望与大家讨论的问题?
原则:药物少而精、用法简单、携带方便、疗效确切。
120、119、114等
学生模拟:喂,您好!请问是120吗?我姥姥因为心脏病发作,晕了过去,我家住在花园小区4栋902,麻烦您们快点来救救她。
引导总结:拨打120时要说明病人发病时的具体地址,性别,大约年龄;病人目前最危急的情况,如呼吸困难、神智不清、大出血等。
检查脉搏和检查呼吸。抢救者采用摸颈动脉或肱动脉,观察是否有搏动,判断患者有无心脏跳动。在观察危重病人的呼吸时,由于呼吸微弱,难以看到胸部明显的起伏,可以用l小片棉花或小薄纸条,小草等放在人鼻孔旁,
看这些物体是否随呼吸来回飘动,来判定还有无呼吸。
心肺复苏的步骤: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先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反复进行。
病人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并且脸色逐渐转为红润,则证明抢救有效。
内出血: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
断,及时送医院救治。
外出血: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动脉出血。
小组进行讨论,并填入表格。
外出血颜色状态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动脉出血
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出血的处理方法:(冲洗后包扎止血)
大静脉或动脉出血
①先拨打“120”,紧急呼救。
②用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
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
联系已学知识,引出课题。
选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让学生高度重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将生活清节与本节课的内容紧紧联系,设置玄机,用情节设置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已学概念的掌握,并为新概念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和情景铺垫。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再运用比较法,能清楚地认识到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的环节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补充中西药的常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医药卫生知识,激发对医学的兴趣。
情感教育:培养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
1、“解读”活动使学生能看懂说明书中的重要信息,训练了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等能力;同时激励了学生积极大胆的表达与交流。
以学生知晓的急救电话进行提问,体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已经知晓的知识上挖掘学生的潜力,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利用情境模拟环节能更好地展示学生的常识,发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同时激发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
暴露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利用“游戏”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动画形象生动地将外出血的止血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班级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归纳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引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药物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将药物应用于课堂的两个环节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分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有利于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和记忆知识点。并将学生课后进行家庭小药箱的设计,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提升生物核心素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在教授心肺复苏的步奏时,只能够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大致的过程,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亲自利用模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会较佳。学生对于动脉和大静脉止血的方式这一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需要紧密结合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血液流动方向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此知识点。本节课只安排了一个课时,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凑,在止血的环节可以结合生活中更加常见的出血情况指导学生当堂进行包扎,有利于实现生物学的目的: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