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开花和结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对本章来说是个重点也是难点。安排合理,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已经掌握了植物具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知道花、果实和种子是植物的生殖器官的基础上来学习,让学生知道“开花”是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前提,对于学生全面认识绿色开花植物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为后面的第六单元《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作了铺垫。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一方面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积于去探索,容易与他人合作。另一方面,常识的知识零碎,感性认识强,而理性认识较弱。针对于《开花和结果》一节:学生对“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并不稀奇,在此感性认识上教师通过情景、对白以及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如:“花的结构怎样的?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以此为基础,教师可把握学生这一心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利用实物观察,教具演示,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加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把感性认识建树成理性认识,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观赏花,可以进行审美教育和爱护植物的情感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3、阐明花与种子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花及解剖花的基本方法;
2、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1、花的主要结构;
2、雄蕊、雌蕊与传粉、受精、结果的关系。
教学难点:
花的结构与果实形成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以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实验探究和多媒体手段,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分组实验,探究解疑。
教师利用PPT一一展示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吟诵与这些花有关的诗句。
提问:同学们,当你们看见这些美丽的花朵时,会有什么感觉呢?
提问:同学们,花能美化生活,带来好心情,但你知道花更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吗?
总结:花在开放后能结出果实,但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出示课题《开花和结果》。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出示百合花并提问:同学们,大家都见过这种花吧?一朵花有哪些结构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剖、观察一朵花。
1、分组分百合花,课件出示出观察、解剖的方法(如:从外向内、从上向下等),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知识。
2、分组分发白纸,让学生将解剖下来的花结构分类、依次贴在纸上,并根据已有知识写上这些结构的名称。
3、教师在学生解剖时巡视,对学生的解剖进行指导。
4、组织学生在展示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交流,相互间进行矫正,合作学习
观看PPT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片一边欣赏美丽的花朵一边吟诵熟悉的诗句。如: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积极回答:漂亮,心情好等。
学生回答花的用处:如结果等。
小组观察、进行花的解剖,回忆自己已知的花结构,进行辨认。
展示自己小组的解剖成果,进行讨论交流。
引入新课。
激发兴趣。结合已有知识,发现知识的欠缺点,查漏补缺。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过自己动手解剖一朵花,形成感性认识。
检测学生对花的结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并通过观看、观察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观察分析,突破难点。
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提醒学生注意花各个结构的名称,并与自己的认知进行对比、订正,以获得正确的知识。
补充子房壁这一概念。为后面讲果实的形成作好铺垫。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总结出花的结构框架;
2、花各部分的功能;
3、推测出花的哪个结构会发育成果实,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对学生回答不准确处进行矫正,对第3个问题,教师不急于订正。
出示一朵花药裂开,花粉已落在花瓣上的百合花,取下花药和沾有花粉的花瓣放在展示平台上让学生观察。
提问:花粉能落在花瓣上,也能落在其它的地方,请同学们想一下,花粉还可能落到哪些地方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传粉的概念。
提问: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受精的过程。播放《受精过程》的视频资料。
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找出受精过程的重点内容。
播放《受精过程》的动画过程,与此同时,请学生描述、总结出受精过程的各个环节。
对比自己的观察、解剖成果,查漏补缺,掌握花的结构及功能,并进行订正。
讨论、交流:总结出花的结构框架;花各部分的功能;推测出花的哪个结构会发育成果实,最重要。
认真观察,积极回答问题:地上、雌蕊上,来采蜜的蜜蜂身上等。
认真观看,阅读教材并作笔记。
学生观看并总结出受精过程的各个环节。(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受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而萌发,萌发出的花粉管不断伸长,沿着花柱进入子房、胚珠,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
为后面讲果实的形成作好铺垫。
让学生掌握花的结构及功能。
学生对花药和花粉形成直观印象,并深入理解传粉这一概念,引入对受精过程的学习。
遵循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动态演示和自主阅读相结合,在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突破重、难点,使学生深刻理解被子植物受精的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讨论总结,反馈交流。
课件出示受精过程的流程图,让学生完成,教师出示正确答案并评价。
讲述:受精完成后,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花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吧。
课件出示花和果实的图片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找出重点知识,即花的各个部分在受精完成后的变化。
讨论总结
课件出示桃花、发育的子房及桃的果实三张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讨论、交流。
1、通过对比桃花和桃的果实,你能在桃的果实上看见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吗?为什么?你能观察出桃的果实是由桃花的那个部分发育而成的吗?
2、你认为桃树种子的形成与桃花的哪些结构有最直接的关系?而花作为一种繁殖器官,它最重要的结构是什么?
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指出第2题实际上也是前面的讨论题3。
连线游戏:我会连
课件出示这两道连线游戏题,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出示正确答案。
提问:每到春天,我们会相约去赏樱花,看桃花,有人去观赏玉米花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指出:玉米也会开花,但我们为什么没有看见玉米的花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传粉》这个短片。
播放《传粉》的视频,并出示玉米雌、雄花的图片和桃花的图片让学生比较,找出其中的不同点,想想原因,并判断解剖用的黄花槐的花是虫媒花还是风媒花?
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指出这些不同证明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然后简单介绍两性花和单性花。
积极回答填写。
仔细观察,找出重点并在教材上作好笔记。
学生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1、不能;它们凋落了;桃花雌蕊的子房。
2、花的雄蕊和雌蕊;花的雄蕊和雌蕊。
积极回答。
学生笑,回答:不会;有人认为玉米没有花。
学生认真观看,比较、总结出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区别,并运用知识对黄花槐的花是虫媒花还是风媒花进行判断。
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复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
对花的结构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复习,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复习巩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并简单处理知识点。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认识虫媒花、风媒花和单性花、两性花,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运用新知,参与实践。
活动:请你帮忙
设置果园遇阴雨天气即将减产的场景,请学生分析原因,并提出补救办法。
课件出示给玉米和向日葵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的图片。
复习全课点出重点。
请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讨论分析黛玉葬花的行为说明的现象及意义。
积极讨论后得出结论:因为下雨,传粉受阻,可通过人工授粉来改善。
认真观看,掌握方法。
学生做笔记。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花凋谢后会结出果实,而花瓣埋在土里就后会被微生物分解成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肥料,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灵活运用知识,反映课标中“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目的,同时进行乐于助人、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情感教育。
明白本节的重点。
将整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进行美育和爱护环境的教育,实现TST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
花托
萼片
花药(内有花粉)
花
花瓣
花丝
花蕊
柱头
雌蕊
花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