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1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1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31 17:3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
1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
能进行呼吸
B.
能够进行生长
C.
生活需要营养
D.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下列是草履虫结构示意图的是()
A.
B.
C.
D.
关于科学探究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调查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调查长沙市初一年级学生身高情况必须用普查法
B.
对校园生物种类进行调查时,对所看到的生物只记录不熟悉的,对于熟悉的可不记录
C.
观察时一定要借助仪器,要不观察就没有那么细致、全面
D.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带着问题去观察,并且对观察到的内容要如实记录
下面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A.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下列哪一项相同(  )
A.
探究蚂蚁的通讯
B.
观察叶片的结构
C.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D.
森林资源的清查
某校学生在进行生物学实验的过程中,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  )
A.
随意将实验用具带出实验室
B.
将实验废弃物倒入指定的废液缸中
C.
不在实验室中食用实验材料
D.
实验结束后仔细整理实验用具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另一半置于较明亮的环境中,推测较明亮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暑假间某小组同学对庐山花径景点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归类。他们将柳杉、马尾松、桃树等归为一类,而将猕猴、小负、蝉等归为另一类,他们是按照什么方法归类的(  )
A.
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B.
按照生物的用途
C.
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D.
按照生物的数量
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的蝗虫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
除这只蝗虫外的其他蝗虫、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B.
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C.
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非生物
D.
除蝗虫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下列各句中,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下列生物之间不是共生关系的是(  )
A.
大肠杆菌与人
B.
根瘤菌与大豆
C.
地表中的真菌与藻类
D.
苏云金杆菌与昆虫
荔枝在闽南地区果大肉甜,而在闽西北地区却不易结果。影响荔枝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
温度
B.
阳光
C.
水分
D.
土壤
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被植物学家们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一旦栽倒其它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
生物适应环境
B.
环境能影响生物
C.
生物能改变环境
D.
环境能适应生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到后来百花竞相开放,影响花开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
空气
B.
水分?????
C.
光照
D.
温度
成语、俗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
A.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
鱼儿离不开水
下列实例中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
鸟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适于飞行生活
B.
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于水中生活
C.
浮水植物的气孔大部分分布在叶片上表皮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环境能限制生物的生存,适者生存,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
A.
正确
B.
错误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蛙卵的孵化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化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1000毫升
25℃
30个
28只
B组
自来水
1000毫升
10℃
30个
11只
A.
该实验探究的是: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
B.
该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蛙卵孵化的影响
C.
将蛙卵数增加至每组60个
D.
该实验不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
某同学在探究“水对天竺葵生活的影响”时,选取甲乙丙三组生长状况基本相似的天竺葵,给甲组每天浇一次水,给乙组五天浇一次水,给丙组每天浇三次水。你认为下列对此探究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正确的是(  )
A.
甲组为实验组,乙丙两组是对照组
B.
甲丙组为实验组,乙组是对照组
C.
乙丙为实验组,甲组是对照组
D.
甲乙为实验组,丙组是对照组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指影响生物的所有非生物因素
B.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着与其坏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
C.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蝴蝶的体色与周围的落叶颜色一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
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是生物因素
C.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D.
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肾”之称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B.
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C.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相互依存的
D.
生态系统的破坏都可以通过自动调节能力得以恢复
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该池塘被有毒物质污染,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  )
A.

B.
蜻蜓的幼虫
C.
水蚤
D.
水生植物
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
分解者很少
B.
没有消费者
C.
缺乏必要的治污设备
D.
绿色植物少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你认为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只有3条食物链
B.
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鹰的营养等级不同
C.
若该生态系统受到某重金属污染,则图中蛇体内的污染物含量最高
D.
在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细菌真菌是分解者
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是
A.
湿地生态系统
B.
农田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城市生态系统
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
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
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D.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制造氧气最多的是--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的是--生态系统。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海洋,森林,湿地
B.
海洋,草原,农田
C.
生物圈,海洋,湿地
D.
生物圈,森林,湿地
如图为生态系统各个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A是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B.
B为消费者,A→B→C形成一条食物链
C.
C是分解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物质(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的含义都正确的是
(
)
A.
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
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
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
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祁连山北麓,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以云杉、祁连圆柏、雪豹、岩羊、马鹿等生物为保护对象。
(1)在此生态系统中,云杉等植物能够制造有机物,为自身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的______。
(2)雪豹、祁连圆柏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
(3)在“草→岩羊→雪豹”这条食物链中,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导致雪豹数量减少,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岩羊的数量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______。
(4)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自动调节能力______。
(5)有人违规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进行非法采矿活动,并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请推测一段时间后,上述几种生物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故选:D。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草履虫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
【解答】
草履虫的身体前端较圆,后端较尖,形状像一只倒转的草鞋。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调查法,熟悉调查的过程和方法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解答】
A.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调查长沙市初一年级学生身高情况应该用抽样调查法。故选项
A不符合题意;
BD.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进行记录,不要伤害动植物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对所看到的都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
C.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C
【解析】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了鸟类的繁殖现象,A错误;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描写了天气现象,B错误;
C、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描写的是生物生长发育,(红豆的枝条是由叶芽发育形成的)B正确;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表示的时间很短,而且变化快,体现了天气变化,D错误;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的特征。
5.【答案】D
【解析】解:森林资源的清查是指对一定范围内的森林,按规定的目的,通过测量、测树、遥感及数据处理等技术手段,系统地收集、处理森林资源的有关信息和过程;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可见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或在人口普查中常用的方法是调查法。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其中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关键点:调查适用的范围很广,森林资源的清查和人口普查都是调查。
6.【答案】A
【解析】解:A、随意将实验用具带出实验室是错误的,A错误;
B、实验过程中,剩余的药品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B正确
C、实验材料有可能被污染,食用可能会中毒,C正确的;
D、实验结束后仔细整理实验用具,将实验用具归整好,D正确。
故选:A。
在化学实验中,必须遵守实验规则。违背实验规则就会出现安全事故,在实验室的角落堆放废纸旧书,是错误的;试验中剩余的药品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试验后的药品倒入制定容器中;试验中剩余的药品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掌握好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教材中常见物质的性质实验或制取实验操作方法;然后,将正确的操作与题中给出的操作相互对照,找出错误所在,并据此推断其产生的后果;或者是根据正确的操作,结合题中给出的实验后果,反推其产生的原因,找出错误操作所在。
7.【答案】C
【解析】解: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中。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定数量的鼠妇(用m表示),一半置于较暗,另一半置于较亮的环境中。推测较明亮环境中鼠妇数量开始是1/2m,一段时间后逐渐减少。而A开始是m后减少、B开始是m,后减少并趋于稳定、D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因此较明亮环境中鼠妇数量变化的曲线是C。
故选:C。
该实验的题目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把同样多的鼠妇同时放在较暗和较亮的环境中。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鼠妇喜欢在较暗的环境中生活,较暗环境中鼠妇数量先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8.【答案】A
【解析】解:由题中的叙述可知,柳杉、马尾松、桃树等属于植物,而猕猴、小负、蝉等属于动物,可见它们的分类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不同。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我们要对动物进行分类,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据此答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一般的生物分类方法,能灵活的对生物进行分类。
9.【答案】A
【解析】解:根据环境的概念可知: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因此影响蝗虫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和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以及田野里的其他蝗虫,因此选项A正确。
故选:A。
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环境的内涵。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知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杂草影响豆苗的生长,说明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B、D说明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认清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解:ABC、大肠杆菌与人、根瘤菌与大豆、地表中的真菌与藻类,都是共生关系;
D、苏云金杆菌与昆虫,不属于生物之间的关系
故选:D。
(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正确区分寄生与共生。
12.【答案】A
【解析】解: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荔枝是热带水果,它们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闽南地区温度较高因此生长良好;闽西北地区温度较低,不适宜荔枝生长。因此,荔枝在闽南地区果大肉甜,而在闽西北地区却不易结果。影响荔枝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
故选:A。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3.【答案】B
【解析】解: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体现了环境能够影响生物。这是因为其他地方与神农架的水分、土壤、光照、温度不同造成的。
故选:A。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解答时可以从两地的环境差异方面来切入。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明确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春天到后来百花竞相开放,影响花开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解: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属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由于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散发的水分,带走大树周围的一些热量,从而降低了大树周围的温度,使得大树地下比较凉爽。这说明大树影响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属于生物影响环境,该选项符合题意;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属于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鱼儿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必须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会死亡。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生物依赖环境,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镜。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6.【答案】D
【解析】解:A、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适于空中飞行,属于生物适应环境。
B、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用鳍游泳等,属于生物适应环境。
C、浮水植物睡莲的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这是因为一方面浮水植物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属于生物适应环境。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属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D。
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1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解答】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的生存需要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等,这些都属于环境,因此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生物受环境影响如旗形树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如沙漠的植物沙棘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故题干说法错误。
?故选B。
18.【答案】D
【解析】解: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水质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变量除了水质外,还有水温,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故选:D。
本题以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这一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此题从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入手。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19.【答案】C
【解析】解: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惟一变量的对照组。在探究“水对天竺葵生活的影响”时,选取甲乙丙三组生长状况基本相似的天竺葵,给甲组每天浇一次水,给乙组五天浇一次水,给丙组每天浇三次水。乙丙为实验组,甲组是对照组。
故选:C。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的特点。
20.【答案】A
【解析】解:A、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A错误;
B、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如猛兽和猛禽都具有锐利的牙齿(或喙)和尖锐的爪,有利于捕食其他动物,B正确;
C、“万物生长靠太阳”,是环境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C错误;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白蚁在大堤内挖洞影响了大堤的牢固性,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蝗虫有外骨骼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21.【答案】A
【解析】解:A、枯叶蝶翅膀极像枯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A正确;
B、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B不正确;
C、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C不正确;
D、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D不正确
故选:A。
(1)生物具有一下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够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⑥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3)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4)森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2.【答案】D
【解析】解:A、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选项正确。?
B、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可能引起严重后果,选项正确。??
C、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相互依存的,选项正确。??
D、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因为生态系统自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但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是很难通过自动调节恢复的,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一、要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二、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关知识点。
23.【答案】A
【解析】解: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鱼的营养级最高,因此它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故选:A。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富集。
24.【答案】A
【解析】解:由于人体的尿液、粪便中含有的有机物必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简单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分解者很少。
故选:A。
在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的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这些腐生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关键点:由于南极特殊的环境特点造成分解者很少。
25.【答案】C
【解析】解:A、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网中的三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A正确;
B、在食物链:草→鼠→鹰中,鹰是第三营养级;在草→鼠→蛇→鹰中,鹰是第四营养级;所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鹰的营养等级不同。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该食物网中,鹰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细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遗物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D正确。
故选:C。
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和有毒物质的积累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生态系统,知道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解题关键。
【解答】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A符合题意。
故选A。
27.【答案】D
【解析】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有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故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故甲、乙、丙、丁不能组成了生态系统,故B错误。
C、在该食物链中,乙处于的营养级别最高,因此在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含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乙,故C错误。
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会因食物的增多而数量增加;同时甲以丁为食,甲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会减少,丙因缺少天敌数量可能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8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2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
28.【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
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它们表面上看似不相干,实际上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相互影响的;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靠这种紧密的联系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物圈。在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制造氧气最多;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具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关系,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和关系。
【解答】
A.由图可知:图中A利用太阳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这些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故可判断图中A为生产者,A正确;?
B.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构成的一种捕食关系,与C分解者无关,B错误;?
C.C能够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供植物利用,可判断C为分解者,C正确。?
故选B。?
3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碳循环。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
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指的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成有机物,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甲为生产者;消费者指的是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以绿色植物为食,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乙为消费者;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所以丙为分解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1.【答案】(1)生产者
(2)太阳能
(3)先增多后减少
(4)强
???????(5)雪豹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生物的富集现象,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特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生物的富集现象。
【解答】
(1)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雪豹、祁连圆柏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3)在“草→岩羊→雪豹”的食物链中,雪豹以岩羊为食,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导致雪豹数量减少,在较长一个时期内,岩羊的数量先因雪豹的减少而增加,此时,草的数量因岩羊的增加而减少,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此时草原中的岩羊将会先增多后减少。
(4)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草原生态系统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5)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铅、汞、铜等重金属和某些杀虫剂,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的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生物的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就越多,所以该生态系统,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雪豹。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2)太阳能
(3)先增多后减少
(4)强
(5)雪豹
第2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