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 习题课件 (2份打包)(8+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古人谈读书 习题课件 (2份打包)(8+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9 21:12:47

文档简介

(共9张PPT)
?
第八单元
25
第二课时
古人谈读书
2
课外赏读
……………
课内精读
……………
1
3
快乐练笔
……………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读书中的“三到”指的是:    
 。
3.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
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漫浪:
.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     
随意
要紧,重要
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是只要专心读书,眼
与手就会积极配合好的。
B.最后一句话用设问句式强调“心到”的重
要性。
C.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心已经到了,眼
口难道会不到吗?
B
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节选)
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A] 
 
三要苦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末了,还要苦修改,[B] 
  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1.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苦
学包括:    、  
  、  
  、
     。
2.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A]、[B]两处摘出来的,
如果要归还原处,[A]处应填 
 
,[B]处应
填    。
(1)抱着“新诗千改姑心安”的态度,对待每
一次作文和练习。
(2)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
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苦读
(2)
(1)
苦改
苦练
苦思
我今后读书要做到认真细心,读书时眼睛看到,
口中多多朗诵,心中默默记忆。遇到不懂的问
题,就向别人请教,或是查阅资料,直到弄懂
为止。
学了本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今后打算怎样读书。
感谢聆听(共8张PPT)
?
第八单元
25
第一课时
2
积累运用
……………
课前预习
……………
1
古人谈读书
古人对读书有许多经典的理解和诠释。《论语》中强调
              ;宋代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 
 、  
、   
 
 
;而清代的曾国藩则认为读书时
.
  
 
、   、  
,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心到
眼到
口到
有志
有识
有恒
一、读句子,给加点的字注音。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2.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 
 )
人不倦。
3.心既到矣(  
),眼口岂(
  )不到乎?
4.第三要有恒(  
)。
zhì
zhì

héng
huì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  
 )
二、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并解释整个句子。
3.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
勤勉而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问问题为耻。
以……为耻。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此处指聪敏。
2.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同“智”,智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呀。
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不要向不如自己的
人提问请教。
B.朱熹认为“三到”之中最重要的是“口到”。
C.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人“志”“识”“恒”缺
一不可。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
最后一个“知”字意思是知识。
C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  
 ,     ,   
 。
2.心不在此,    
 ,     
 ,
却     
 ,    
 ,记亦
     。
3.有志则   
   ;有识则  
  
,          
,如      
,如     
 
,皆无识者也;有恒者
.
     
  。
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
不能久也
断不甘为下流
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河伯之观海
井蛙之窥天
无不成之事
则断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