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全国各地高三历史试题单元汇编: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人民版必修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
1.(2011年9月山西省诊断25题)以下是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以后,大陆主要省市、地区对台贸易增长率统计示意图(单位:%)。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民间团体协作交流对经贸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B.地缘关系是影响两岸经贸发展的决定因素
C.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两岸经贸发展的关键
D.民意基础、平等协商是两岸经贸发展的条件
【答案】D
【点拨】
2.(2011年9月温州十校联合体15题)香港特区政府在庆祝回归10周年的时候,推出了一首名为《始终有你》的主题曲,其中唱道:“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的繁盛”,香港“找对了路径”是在 ( )
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D
【点拨】考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邓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于90年代成功于香港,因此,正确选项为D。
3.(2011年9月温州八校联考13题)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全国政权以后,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建设全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第一个阶段。下列关于1955年我国社会状况描述错误的是
A.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完成 B.西藏自治区还没有设立
C.政协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D.《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根据题干“1955年”这一时间分析,1954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D项符合题干要求。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1949年新政协召开。
4.(2011年9月扬州市调研7题)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的文献是( )
A.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
B.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答案】B
【点拨】根据所学,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5.(2011年9月济宁市月考22题)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B
【点拨】
6.(2011年9月台州中学统练12题)2009年是人民政协诞生60周年,人民政协诞生的历史背景是
A.反对内战的舆论不断高涨 B.《共同纲领》被各民主党派广泛接受
C.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已被推翻 D.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立
【答案】C
【点拨】人民政协1949年9月召开,政治前提是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成立在即。A项反映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的背景,故排除;B项是人民政协会议形成的成果,故排除;D项在人民政协之后,故也排除,本题选C项。
7.(2011年9月扬州市调研8题)右图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两岸同意于2010年9月12日实施。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该协议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B.“九二共识”是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
C.该协议有利于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D.该协议有利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答案】A
【点拨】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是两岸经贸交流经过30多年互惠互补、相互依存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协商得以恢复,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两岸共同认识到,互为重要经贸伙伴的大陆与台湾,不应置身于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之外,两岸同胞期盼建立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愿望日益增强。两岸签署框架协议,旨在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创造公平的贸易与投资环境,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本题BCD三项说法正确,A项错误,该协议并不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8.(2011年9月济宁市月考23题)“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和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 )
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的方式
【答案】C
【点拨】
9.(2011年9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8题)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六十年沧桑,六十年巨变。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下表是关于西藏经济变化的数据,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西藏人民的勤劳
C.西藏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D.西藏民主改革
【答案】D
【点拨】考查西藏经济发展的原因。从题干分析,可知主题是西藏和平解放,而问题却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原因,显然,解题要从政治与经济两者的关系来分析,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西藏的和平解放,结束了农奴制,生产力得到解放,加之国家政府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支持,都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ABC与题意不符。
10.(2011年9月山西省诊断24题)“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答案】A
【点拨】
11.(2011年9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21题)每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阐明未来一年的方向。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报告中的词汇从“斗争”转向“和谐”,如,1978年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往往有感彩强烈的词汇,比如恶毒、小丑、一小撮、倒行逆施等;90年代出现“依法治国”“服务”等词汇,“经济”高频率出现;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等新词不断涌现。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③社会的发展进步 ④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点拨】每一个词汇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时代特征。通过分析材料,把握阶段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历史现象。题干强调了改革前后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C为正确选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都是人民内部的矛盾,①项错误。
12.(2011年9月皖南八校联考13题)2011年7月19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充分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④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点拨】
13.(2011年9月温州八校联考14题)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幅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的局面直到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B.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 D.成为反对和遏制台独的法律依据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台海关系。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其内容是统一中国,于此,并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14.(2011年9月扬州市调研23题)(12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近代以来的中国国家观念转型十分明显。有学者说:“近代中国国家制度(主要指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国家观念转型为理论先导,而新国家制度的建立又为观念转型提供了某种制度保证。”
(1)据上述材料、下列表格和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相关表格的空格中填写正确答案(6分)
时期 国家观念转型 国家制度变革 思想观念转型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 由信奉“君权神授”到追求民主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三大政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观念深入人心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在国家观念转型和国家制度方面的变化。(4分)
【答案】
(1)(每空2分)
时期 国家观念转型 国家制度变革 思想观念转型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 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 由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观念到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2)变化:国家观念: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3分)
国家制度:由君主专制制度到民主共和制度。(3分)
【点拨】
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国家观念转型、国家制度变革和思想观念转型的影响。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国家观念转型”的知识点稍难。第2问要求概括概括近代以来我国在国家观念转型和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国家观念: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国家制度:由君主专制制度到民主共和制度。
15.(2011年9月山西省诊断29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基本法律婚姻法诞生;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到“文革”前的17年,国家制定的法律、法令和法规多达1 500多件。社会主义法制由此奠基。
材料二 1979年,无疑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另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选举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的法律名称
类别 法律
A 《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商业银行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
B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汇管理条例》等
C 《预算法》《审计法》《政府采购法》《价格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
D 《著作权法》《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专利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
E 《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土地管理法》等
F 《对外贸易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建国17年来和1979年中国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A、B、C三项以及D、E、F项分别属于哪些类型的法律。(4分)指出这些类型的法律法规制定的主要背景。(4分)
【答案】
(1)建国17年来: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阶段;成就显著.制定了包括宪法在内的多部法律、法令和法规。(2分)1979年: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转折点;在刑事、民主政治、经济等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3分)
(2)A、B、C三项,属于市场主体、市场管理和市场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D项属于著作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E项属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F项属于与国际接轨方面的贸易法律。(4分)
背景:文革结束后.全国人大加强了立法工作.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保理念加强;与国际经济接轨的需要。(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点拨】
16.(2011年9月山东实验中学诊断26题)(14分)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依据下表所列法律文献内容摘要,指出法律文献的名称及其颁布的意义。
法律文献内容摘要 法律文献名 称 法律文献颁布意义
第三表 执行二、……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三、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 (1分) (2分)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匡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1分) (2分)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1分) (3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分) (3分)
【答案】
法律文献内容摘要 法律文献名 称 法律文献颁布意义
第三表 执行二、……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三、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 《十二铜表法》(1分) 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或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量刑,贵族再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是平民的胜利。(2分)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匡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1分)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或国王的权利受到限制,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2分)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进步意义。(3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分)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分)
【点拨】
考查历史上重要文献。第一个文献主要论及债务奴隶,特别是“第三表”关键信息,是为《十二铜表法》;第二个文献主要内容是限制国王的权力,是为《权力法案》,第三个文献中“中华民国”字样,依据内容可知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个文献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加之内容的分析,可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各自意义。
17.(2011年9月南京市学情调研21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845家……
——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
材料四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4分)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4分)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2分)
【答案】
(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2分)
(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2分)
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2分)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分)
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3分)
(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2分)
【点拨】
18.(2011年9月佛山市禅城区调研38题)(28分)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9分)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10分)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建立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9分)
【答案】
(1)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分)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6分,每点3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政治因素: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民族危机的加深。
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不同: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三权分立制度。
(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9分,每点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