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生中学高二地理周练9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8年6月14日,中国发射了人类第一颗连接地月的通信卫星“鹊桥”,为年底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提供通信,这将有利于揭开月球背面的秘密。“嫦娥四号”将要探测的月球属于( )
A.卫星 B.行星 C.小行星 D.矮行星
据研究,当太阳、地球与月球三者相互位置关系合适时,太阳风可将地球氧气“吹到”月球上,在月球附近带电荷的氧离子明显增多。完成2~3题。
2.当月球附近带电荷的氧离子明显增多时,月球所处的位置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太阳风对地球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长波通信中断 B.流星出现频繁 C.乔木年轮变密 D.高纬常现极光
2018年1月菲律宾马荣火山(123°41′E,13°15′N)多次喷发。读世界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期间,马荣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最有可能飘向(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5.马荣火山比较活跃,主要是因为其位于小板块与( )
A.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B.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附近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附近 D.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阅读常见沉积物分布图,完成6~7题。
6.图中残积物主要分布在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7.关于图示内容正确的说法是( )
A.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B.体现了垂直分异规律
C.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力 D.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
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8~9题。
8.表示大气向外辐射能量的箭头是( )
A.①④⑥ B.③④ C.④⑥ D.③④⑥
9.导致“秋阴不散霜飞晚”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弱 B.②弱 C.③强 D.⑤强
右图示意浙江省某地2016年1月21~25日的天气变化。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地21日出现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低,暖湿气流强烈上升
B.冷空气强烈抬升暖湿空气
C.气压高,干冷气流强烈下沉
D.暖空气强烈抬升干冷空气
11.该地24日风力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B.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C.雪过天晴,天气转好 D.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下图为“济南市趵突泉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根据水循环原理知识,判断下列所述正确的是( )
A.城市污水是导致趵突泉水质变坏的主要原因
B.城市地面硬化,导致趵突泉水位持续下降
C.南部山区降水量影响趵突泉地下水位的高低
D.图中所示径流量增大,可导致城市内涝
13.前些年,趵突泉一度停喷,但自2003年趵突泉实现复涌以来,趵突泉已实现连续多年持续喷涌的局面。保证趵突泉持续喷涌最关键的因素是( )
A.区域降水增加 B.城市环境改善C.南水北调工程 D.地下水位上升
近日,《杭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获市政府批复。杭州将努力建成大海绵格局丰富、小海绵设施高效、江南水网特色突出的海绵城市。完成14~15题。
14.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地表径流 B.减少大气降水 C.减少植物蒸腾 D.减少地下径流
15.杭州某校学生为建“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填湖建绿地公园 B.城区河道内建坝 C.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地面铺设透水砖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6~18题。
16.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发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毁坏植被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
18.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与原始生态林相比,现橡胶林(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20.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土壤肥力增加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自然灾害减少
读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略图,完成21~22题。
21.影响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高低 B.距海远近 C.地形地势 D.洋流性质
22.丙洋流对乙地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增温减湿 B.降温增湿 C.降温减湿 D.增温增湿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完成23~24题。
2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下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图中Ⅰ、Ⅱ、Ⅲ、Ⅳ表示自然带类型)。完成25~26题。
25.图中Ⅰ、Ⅱ、Ⅲ、Ⅳ自然带更替的规律体现出(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6.导致Ⅲ与Ⅴ自然带类型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洋流 D.大气环流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27~28题。
27.四地的森林植被,属于地方性分异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8.关于图示洋流,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沿岸是寒流 B.②沿岸是暖流
C.③④之间是寒流 D.①③之间无洋流
右图为世界某区域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完成29~30题。
29.此时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0.大致表示甲乙沿线气压变化的是( A )
二、选择题(5题每题3分共15分)
昼夜现象使地球表面出现晨昏线(圈),把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结合所学晨昏线的有关知识,回答31题。
31.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
A.A B.B C.C D.D
北京(40°N)某高中学校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小组的三位同学,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内容时,对观察到的事象用不同形式做了记录。据此完成32~34题。
32.小明日记中的那天所在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 B.3月 C.5月 D.11月
33.小华进行的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
A.春分日 B.秋分日
C.夏至日 D.冬至日
34.小强拍摄照片的时间可能是( )
A.6:00 B.10:00
C.14:00 D.18:00
“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可随不同时段的太阳光线,沿东西方向变换集热板的旋转角度。并随时调整集热板与地面的倾角,使集热板始终正对太阳,从而提高光的利用率。回答第35题。
35.6月22日北京时间12:00时,海口市(20°N,110°E)“追日型”太阳能集热板的朝向,以及与北京市同类型太阳能集热板的倾角相比( )
A.朝向东南,倾角较大 B.朝向西南,倾角较小
C.朝向西北,倾角较大 D.朝向东北,倾角较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36.读甲(北半球某地地质、地貌略图)、乙(甲图中①②两地水文站测得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两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甲图中A为________(地貌),其主要形成原因是________。甲图中B处地质构造属于______________。(3分)
(2)乙图中m、n两条流量变化曲线,最有可能在②水文站测得的是________这说明湖泊对该河流径流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植被从A到D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如果这些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会对该河下游的水文特征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4分)
(4)综合图中信息,该流域所属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下面四幅图中的( )(2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中三角城市群简称“中三角”,是长江中游地区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特大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
(1)长江中游城市群属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区。(1分)
(2)宜昌至洞庭湖段长江出现“地上河”现象,其成因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长江中游平原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随着中三角城市群不断发展,城市群周边地区发展迅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2分)
(4)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重工业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2分)
(5)近年来,鄱阳湖区开展了退田还湖工程,从三大产业角度简述鄱阳湖区发展的主要方向。(3分)
高二周练7答案
1-5 AC DDA 6-10 AABCB 11-15 DCDAD 16-20 DBBBC
21-25CDBBB 26-30 DACAA 31-35BCBBD
36、答案 (1)冲积扇(洪积扇) 流水沉积 断层
(2)n 调节河流径流量,使径流量变化平缓
(3)垂直 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4)C
37、答案 (1)东部季风
(2)上游植被破坏 , 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水量较大;该河段进入平原,河段变宽(坡度较小),水流变慢; 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沉积(4分)
(3)水稻种植业 乳畜业
(4)水能丰富 矿产资源较丰富
(5)合理发展水产养殖业;利用水产品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利用湖泊发展旅游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