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雪》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31 12: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雪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蕴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 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品味文章内涵,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景物清新,格调明丽,在两幅不同情调的雪景图的渲染中蕴含着对独立与张扬个性精神的赞颂。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逻辑,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
知识连接
1、背景介绍:《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2、简介文体:
散文诗 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
教学过程
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段序,圈点勾画生字词,借助课后注释和
手中的工具书自主、互助扫清本文的文字障碍。
给加点的字注音:
1、读准下列加横线的字词读音:
凛冽 褪尽 脂粉奁 磬口 粘连 朔方 不幸否耶 处子 目光灼灼 模样 粘结 粘连 旋风 旋转 
2、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这本集子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第 段):写江南的雪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 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2、自由诵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比较优美的句子或词语
三、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读3、4段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3、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4、读第四自然段,看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5、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
四、深层研读,品味内涵
1、 联系鲁迅生平,你认为鲁迅对两种雪的态度如何?他为什么持有这种态度?
2、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五、品读欣赏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品味、积累文中的精妙语句。
2、集体朗读全文。
(提示:女同学诵读写江南雪的前三语段,尽现其温婉恬静的美感。男同学诵读写北国雪的后三语段,读出雄浑峻伟的气势。)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练习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投影)
1.“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表现在哪些地方?
2.第二段描写的色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描写运用了________手法。
3.对写雪地塑罗汉的作用分析正确的几项是( )
A.写出了儿童的活泼可爱而又天真幼稚,以暗示“南国的雪”之喻意。
B.起过渡作用,便于下文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写。
C.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南国的雪滋润美艳的特点。
D.揭示了南国的雪互相粘接,容易融化的缺点。
E.呼应上文“青春的消息”,表达了作者在如严冬的政治环境中对温暖光明的春天的向往。
4.朔方的雪与南国的雪有何不同?它们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本文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温馨提示:
一、学习文章写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二、我的看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