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九(1)班 授课人:李建英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准字音,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3.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关于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2、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四、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五、再读课文,复述文言故事。
六、感知文意,合作探究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七、提问: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八、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九、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八、结语
九、作业
《桃花源记》说课稿
广场中学 李建英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形成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一课时。
1、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准字音,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3)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二、说教法
1、问题导引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 “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立为:
1、诵读法
2、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二)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再读课文,复述文言故事。
(四)感知文意,合作探究。出示问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七、提问: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八、教师小结,归纳。
九、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十、结语
十一、作业
五、说教学反思:
面对《桃花源记》这么美的文章,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全身心的赏析课文的优美。构想是美好的,但是在教学中顾虑颇多。面对着教学群体——学生,凭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面和写作水平,能否评读出桃源之美,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呢?我觉得只要备好课,备好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大胆发问。这样,我想即使是差生在课堂上也能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以上是我的说课,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课件27张PPT。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世外桃源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作者简介: 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写作背景: 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语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古今异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说如此
4、阡陌交通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8、遂与外人间隔
9、各人复延至其家
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古今异义2、芳草鲜美
味道鲜美。
1、缘溪行
缘故、缘分。3、说如此 这样。缘鲜美如此古义:今义:古义:今义:古义:今义:沿,沿着。
鲜艳美丽。 像这样。 古今异义4、阡陌交通
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交通古义:今义:妻子,绝境,专指男子的配偶。古义: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古义: 今义:无论古义:今义:指妻子和儿女;交错相通 不用说、更不用说
古今异义8、遂与外人间隔
隔断,隔开。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询问消息。9、各人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问讯古义:今义:间隔古义:今义:延古义:今义:询问
距离
邀请。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放弃、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作标记,动词)(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作为)
(对,向) (给)
再读课文,复述故事文章结构:为什么
寻不到?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感知文意,合作探究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风景幽美)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文中的桃花
源是个什么
样的地方 ?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小结: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结语 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整理本文中的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正本文中出现的成语。
3、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