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学期语文辅导教案
教学课题 新课讲解之《穿井得一人》
教 学
目
标 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掌握部分词语的含义。
教 学
重
难
点
掌握部分词语的含义。
2、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 优□ 良□ 中□ 差□
建 议:
教学内容 课堂收获
课内巩固
穿井得一人
先秦:吕不韦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 被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二、实战演练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_________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_________是_________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重点字词解释:
1.穿井得一人________________? 2.溉汲________________?
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 ?4.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
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 ?6.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
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 8.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___?
9.?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10.不若无闻也________________?
词语分类归纳:
(1)之
①宋之丁氏________________?②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________?
③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___?④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
⑤得一人之使________________?⑥求闻之若此________________
其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_?②其人曰________________?
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________?
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________________?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
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_____________ ?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 ?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 ?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_____________ ?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 ?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____________ ?
三、练习巩固
(一)基础训练
1.根据课文默写,并填写相应的作者或篇名。(7分)
① ,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 秋思》)
②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 ,山岛竦峙。(曹操《 》)
④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 ”,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2. 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①lì( )临 ②咄咄( )逼人 ③衣shang( )
④酝niàng( ) ⑤lìn( )啬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①适鬻金者之所 适: ②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徒:
③羽尝为流矢所中 尝: ④既得盐美 既: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小狗丢失后,他心急如焚,到处张贴“寻狗启示”。
B.马友友早已跻身为世界屈指可数的一流大提琴家。
C.读书使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D.一个六十多岁的流浪汉,坐在铺着毯子的墙根下,旁若无人地读书。
5.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3分)
A.有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是我们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B.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C.我们这个班的基础是整个年级中较好的一个班。
D.为了防止酒驾事件发生,我市交警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6.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的上联,使之与下联对仗工整。(2分)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
乳母获免
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
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①之,即敕免罪。
(《世说新语》)
注释:①愍(mǐn):怜悯。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帝欲申宪 欲: ②尔必望济者 济:
③但当屡顾帝 顾: ④乳母既至 至:
8.下列句中的“之”与“乃凄然愍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子攫人之金何
9.翻译下列句子。(2分)
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
译:
10.在东方朔身上,你学到了什么?(2分)
答: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③喧:遗忘。
12.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4分)
①??孟子辍然中止 ?②乃复进 ③?对曰 ???④自是之后
13.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与“呼而问之曰”的“之”相同的是( )(2分)
A.至之市 B.何不试之以足 C.曾子之妻 D.范氏之亡也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孟母教子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1分)
四、课后作业
?赛跑定案(10分)
有老姥遇劫于路,唱贼。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罪。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 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融:符融,晋朝人。④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⑤正色:神情严肃。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乃俱送之 乃: ②可二人并走 走:
③路人为逐禽之 禽: ④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故:
12、选出与例句“路人为逐禽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 曾子之妻之市 B 未穷秦青之技 C 下车引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张之万之马(6分)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②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也,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③公乘之,驯良如故,盖④此马愿从主也。
【注】:①尚书:职官名称,相当于今之部长。②固 :坚持。③比:等到。④盖:原来是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 畜一红马 ② 遂牵而去
③ 之万怪之 ④ 驯良如故
12.翻译句子: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2分)
二、实战演练
略
三、练习巩固
基础训练
1. (7分)略
2. (5分) 略
3. (4分) 略
4. (3分) A 5.(2分)C
6. (2分)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二)文言文
7.(4分) ①想要 ②帮助 ③看(回头看) ④到
8.(2分)A
9.(2分)皇上怎么还会想到你哺乳时的恩情呢?重点字词:岂(怎么)复(再)邪(呢)
10.(2分)从旁敲击的劝说艺术。(答“聪明机智”得1分)
四、课后作业
11(4分)①于是,就 ②跑 ③禽:同“擒”,捉捕。 ④ 所以(各1分)
12.C(3分)
13(3分)你是真正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汝、何、诬、判断句式、疑问句式)
11、(4分)① 养。 ② 离开。 ③ 对……感到奇怪。 ④像。
12、(2分)有一个军人看见了(这匹马)非常喜欢,派人前来买,张之万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