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对诗句的理解,画出重点内容,强化诵读。
2.掌握基本的诵读方法,包括语调的高低快慢,重音的处理技巧。
3.学会分析两种诗情感的不同特质,扩大对比阅读面。
自主预习
1.关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4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五四”运动的根本精神是:爱国,自救,进步,科学,民主。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权的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
2.对郭沫若的评价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以充满革命激情的诗歌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开一代诗风,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创作的历史剧,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邓小平评)
如果他说了十句,只有三句对了,那七句错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辩证,那说对了三句,就为同时代和以后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闻一多评)
郭沫若先生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他确有原创性的贡献。即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青铜时代》几部书而言,其中仍有不少自己的见解。他虽然也遵从“一家之言”,却与套用公式有别。我曾严厉批评过他袭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坦然承认,犯了学术研究的大忌,然而我并未对他一笔抹杀。不过从现代学术的规范来说,他逞才使气有余,而史学的纪律则远为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和二陈(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等不同,其志不在学术,而别有怀抱。治学有成的学者可以参考他上述三书,但初学则不宜由此类作品入手。(余英时评)
课堂探究
1.明确诗的感情基调,学生用声调来处理诗的节奏。
2.反复的部分,因为情绪有差异,要注意根据文意,进行不同的声音处理。
3.利用情境法,强化阅读的深度体验。
4.《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曹操《观沧海》在朗诵时,应该有怎样的不同?
核心素养专练
下面是郭沫若的诗《天狗》,试着把需要读重音、快读、慢读的地方用各种不同的标记标注出来,然后自己尝试利用情境式方法,朗诵一遍。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学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学会在辩驳他人的观点中,寻找相应的因果逻辑和充分论据。
2.学会在品析作品时,强化品察作品文化背景的意识。
3.学会在小组活动中,大胆想象,勇于表达观点,善于总结。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2.人物评价
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周扬
淡抹浓妆总入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骨,后今何癖注毛诗。
生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生笔一支。——梁漱溟《赠郭某》
课堂探究
学校文学社刊在五四新诗推介栏目中确定选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但引发了很强的争议性。你作为这次推介的主编,准备如何推介,如何在推介词中平息争议?
活动任务一:平息争议一
本诗发表于《时事新报·学灯》1920年第一期,在此之前,编辑部围绕本诗是否刊登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一点就是:中国诗歌讲究“避复”的使用,即诗歌中忌出现相同的字,而本诗中重复用字、用词很普遍。如果你是主编,你怎么解释这一问题?
活动任务二:平息争议二
有编辑认为诗歌应当注重外在的形式,讲究韵律,所以郭沫若的诗歌毫无美感,也有编辑认为这首诗有自己内在的节奏,不必拘泥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如果你是主编,你怎么平息这一争论?
活动任务三:配上意境插图
栏目准备为此诗配上符合诗歌意境的插图,如果你是美术师,你将怎么创作?请展示画作并说明创作缘由。
活动任务四:配上人物肖像素描
栏目还决定在推介栏目最前端配上郭沫若人物肖像素描,你觉得要突出怎样的精神气质?用哪些肖像元素体现?
精神气质
外貌
动作
神态
服饰
其他
核心素养专练
1.从利用网络或购买书籍,从《郭沫若诗集》中,找出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作品,体会他的诗作语言风格。
2.阅读《郭沫若的30个细节》(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了解更多关于他的不同的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