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掌握 磬口 、朔方 、 奁、 灼灼 、凛冽 、 博识、 消释 、升腾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会运用。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3 品味语言,用心揣摩作者对南、北方不同雪景的描绘,初步了解散文诗语言精练、音乐美的特点。
【教学重点】
揣摩作者对南方、北方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首散文诗,字字珠玑,优美的语言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要多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在朗读中深刻体会作者在孤独中奋斗的勇气。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合作学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南方的雪与朔方的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进而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学们知道这是描写什么景色的诗句吗?对!这是描写雪景的诗句。雪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和憧憬!面对雪后的银白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鲁迅笔下的雪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鲁迅的《雪》,去欣赏鲁迅笔下的雪景,感悟鲁迅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雪)
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① 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指出不足。
②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体现。
2、学生交流听读感受。
3、根据学生的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生字读音和朗读技巧
教师随机板书: 磬口(qìng) 脂粉奁(l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褪尽(tuì) 凛冽(lǐnliè) 博识 精魂 消释 升腾
4、自由朗读,思考: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雪景图?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两幅雪景图,那么在鲁迅的笔下,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
① 通过词句体味,讨论明确:
江南的雪是美丽(“滋润美艳之至”)、快乐(雪天是孩子们的节日)而富于活力(她,隐约着青春,“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但江南的雪也是“短寿”的,好不容易堆起来的雪罗汉,“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而很快归于虚无,让人感到少许失落乃至悲哀。
(板书:美丽、快乐、富于活力;悲哀)
② 朔方的雪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她有哪些特点?
讨论明确:个性独立(“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
不粘连”)、张扬豪迈(“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顽强不屈(“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板书:个性独立、张扬豪迈、顽强不屈)
四、强化训练,拓展提升
1、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优美,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2、教师相机引导:
①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成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②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③ 你怎样理解“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五、反思感悟,归结升华
1、引领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和疑问,相互讨论解决。
2、学生根据本节所学进行总结,教师补充
本文作者虽然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江南的雪,但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从“但是”一词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平和、恬静,却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他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六、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1,列举我们初中所学的鲁迅文章及其出处
2,从文中找出两个你认为运用生动的词语,并进行分析
七、布置作业。
阅读《野草》中描写自然精致的篇目,如《秋夜》、《腊叶》等,让学生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