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谈生命[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7-07 22: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谈生命》教学设计
许秀旻
一、教学需要分析:
1、学生特征分析:
由于是初三学生,生活的体验、语言的积累较之低年级学生有较大的优势,对于本文的学习,对于“生命”的认知,应该更具有“可生成性”。而且,他们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对于这道人生的“考题”应该能有更多的兴趣,更多的感悟,也有更多的话可说。
2、学习内容分析:
本文取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是冰心写于1947年的一篇散文。文章文质兼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兼具,景、情、理和谐相融,是一篇很好的学习材料。从语言上看,字、词、句、段都耐咀嚼,“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如果导引得当,学生必然学有所得。从思想内容上看,文章谈的是“生命”话题,处在人生重要关口的初三学生,应该有体验、有兴趣,能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或许能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
本文的学习,可开掘处很多,但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的学习背景、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不宜一味求深求难。在教学中要与学生就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进行“心灵的自然沟通”, 要给学生提供一块自由的空间,教师不替代学生的思考。
3、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学生的特征和文本的特点分析,本课学习的目标预定为:
①学生通过朗读、讨论,与自己人生经验的对接,体验文章、词句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对“生命的本质”有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②学生通过阅读、品评,咀嚼文章的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妙处,对文章语言的“形象美”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能进行模仿尝试。
③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质疑、批判,对文章进行创造性阅读,并能当众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老师进行沟通、交流。
4、教学重点:
理解含蓄深沉的语言
5、教学难点:
认识生命的本质,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过程:
1、课时:教学用时1节。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要呈现预习成果,生成新的认知。
2、器材:用多媒体设备。
3、学法:读、写、听、说交替,阅读、品味、体验结合,欣赏、研究、质疑并举。
4、设想: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学生、文本间“平等对话”,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5、教案:
教学环节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设计意图
①激情导入 听——读——思。进入文本学习环境。 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冰心的名言,导入本文学习。 入情入境,引发学生思索,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②学习定位 讨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引起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定向学习,明确学习任务。
③阅读一:咬文嚼字,读懂文章 读懂生字词。将自己预习的成果拿出来,与同学分享。 参与学生的讨论,点拨重点字词。如果学生预习充分,可控制时间。有些字词还可在下一个学习环节中解决。 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④阅读二:寻章摘句,读出自己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欣赏,与大家交流。一要说明喜欢的理由。二要说出自己的体验。三要读出正确的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品味语句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适时以身说法,以期师生共鸣。 让学生进入个性阅读的空间,在阅读中既审视作者、文本,又观照自己,因文悟道,披情入文。
⑤阅读三:涵泳文句,读出妙处 方式同上,但重在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尊重学生的理解,适当点拨、纠正偏误。 让学生研究文章的写法,体会文章的“形象美”。
⑥阅读四:联想想象,由读到写 学生仿照文章“形象”的文句,通过联想、想象,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体验。然后在课堂交流、共享。 请学生以“生命像……”开始,写几句形象的话,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由欣赏到仿写,读写结合。
⑦阅读五:质疑问难,读出问题 学生对文章的词句、章法进行质疑,交流。 尽量让学生发问,让学生解答。有些问题,可留在课后探究。 创造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重在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养成和塑造。
⑧阅读六:背诵警句,积累巩固 齐读文中警句,争取当堂成诵。 提示学生积累的意义。 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思想的升华。
⑨阅读七:比较阅读,延伸课堂 阅读——比较——思考。 给出几篇(则)同题文章、文句,让学生比较阅读。如时间紧,可放在网上,让学生课后阅读。 由课内而课外,由书本而人生,拓展学生的阅读,让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定向驰骋。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准备听写
2、完成《作业本》上阅读理解部分的作业。
四、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基本上实现了教学的预期设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体会文章内容、咀嚼文句,并将自己的体验感悟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
2、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读法,从咬文嚼字到寻章摘句,从理解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从课内阅读到课外延伸阅读,从读到写,对“生命像什么”这样的形象表达方式有认知,有体验,通过仿写有所得。可称得上是一堂有“语文味”的课。
3、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得以实现,教师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得以落实。
(二)这堂课也留有遗憾,具体表现为:
1、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略嫌沉闷。调节课堂气氛之变术不够多,课堂上激烈的碰撞不够,思维的深度开掘不够。
2、由于时间较紧,课堂上朗读不够多。
3、由于教学环节较多,感觉较仓促。
4、朗读、激情不到位,学生作品评点不到位,质疑不够充分,学生响应不够多。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