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第一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芜湖第一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9 20:3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芜湖一中2020级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6分)
1.下列各项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是(2分)
A.籼稻/神仙
挣脱/锃亮
檄文/奚落
B.玄虚/船舷
吮吸/允许
鱼鳖/干瘪
C.摩登/募捐
恪守/溘然
苍穹/琼浆
D.造诣/脂肪
忸怩/拘泥
慰藉/草芥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发掘
崇高
时髦
自栩不凡
B.卷秩
醇厚
蹩脚
勃然大怒
C.卑劣
瞌头
庸俗
面目可憎
D.幼稚
精粹
严谨
针砭时弊
3.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他平时沉默寡言,但一旦聊起有关学习的话题,就说个不停,不绝如缕。
B.市面上的盗版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很难保证复习质量。
C.环卫工人用双手带来城市的干净、整洁,他们冠冕堂皇,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D.夜幕降临,西湖畔,灯红酒绿,游人络绎不绝;不愧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4.下列各项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根据气象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近期天气以晴为主,仅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有降雨。
C.鲁迅的内心既坚硬又柔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D.黑塞读杰作的感受,以及他关于修养不追求具体目的、流行读物不能取代经典,都引人深思。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
B.《师说》中的“句读”: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C.《师说》中的“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6.下列各项中,和“何陋之有”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拘于时
B.蚓无爪牙之利
C.惑之不解
D.青,取之于蓝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登高之博见也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吾师道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8.下列各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对于我们来说,
,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①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
②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③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④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
⑤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
A.
⑤②①④③
B
.⑤①③④②
C.
③②④⑤①
D
.③④②①⑤
二、文言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3题
师说(节选)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衡州新学记(节选)

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致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
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之众人
普通人
B.而有卒岁之忧
终了,完毕
C.君子不齿
并列
D.则无道揆法守
道理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B.道德一而风俗同
则耻师焉
小学而大遗
C.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D.于其身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师说》选文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B.《师说》选文作者抨击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风气弊端,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反面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
C.《衡州新学记》选文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种一样。
D.《衡州新学记》选文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4分)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三、诗歌鉴赏(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5题
(一)《琵琶行》

白居易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张伯淳①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②,扫空眼底蓁③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④乍雨初晴。
注:①张伯淳,由宋入元的士子,早年科举仕进;宋亡后,出任元朝杭州儒学教授之职。此词写于元初。②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③蓁,一种弦乐器,如筝。④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4.下面是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2分)
A.“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实为琵琶女借乐曲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便可看出。
B.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音渐歇的过程,“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声音激越雄壮达到高潮。收拨一划,声音婉转悠长,清脆悦耳。
C.作者对“关塞风寒,浔阳月色”的曲调特别敏感;即使在“天气暖犹轻”的“落红”季节,孤冷心绪也被“旧谱与新声”挑拨得愈发凄楚。
D.《琵琶行》整首诗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都赞叹琵琶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同时也通过音乐传达“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慨。
15.《琵琶行》选文和《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下片中都有琵琶演奏的描写,请分析二者在描写手法上的差异。(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16.根据要求,补写下列语句的空缺部分。
⑴.《沁园春
长沙》中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
_________。
⑵.《劝学》中论述“思”和“学”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达作者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登高》中表现作者忧时伤国,悲凉之情无法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




张抗抗
我家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一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的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叉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叉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飞到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7.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篇点明文章的主角,接着依序写了洋槐春夏秋冬的四时状态,展现了洋槐各种形态的美。
B.作家在描写洋槐时,描绘洋槐形象和抒写人生感悟两条线索并进,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C.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清丽脱俗,描写冬日洋槐时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
D.文章以槐树为写作对象,启迪我们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趣。
18.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4分)
19.“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请结合作者对槐树四季生存状态的观察和感受,说一说“默契”的含义。(6分)
六、写作(40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非常著名的一次战役——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第20军59师177团六连的全体战士,接到命令埋伏在长津湖附近的山坡上,时刻准备伏击逃亡的美军。最后美军赶来并没有发现志愿军的攻击,原来六连的125位志愿军战士已经全部冻成了冰雕。这125位战士,即便冻成冰雕却依旧保持着端枪的姿势。看到这一幕,美军主动脱帽致敬。这就是抗美援朝战场上著名的英雄连——“冰雕连”的故事。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子弟们喜欢涂脂抹粉,服丹喝药,天天比谁更白更美,走起路来要一步三晃,追求弱柳扶风之态。“五胡乱华”过程中,最后被各路南下的少数民族暴捶,汉人更是被称作“两脚羊”被做成人肉军粮。
同样是男儿,但是战士们和士族子弟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却迥然不同,对此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作。
要求:①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题目;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规范书写,不少于800字。
芜湖一中2020级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卷
语文答案
1.B.
籼稻/神仙同,恪守/溘然同,苍穹/琼浆同,慰藉/草芥同。
2.D.不绝如缕:声音细微悠长,局势危急。残羹冷炙,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冠冕堂皇:形容故意显得外表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热闹的景象。
3.C.A两面对一面。B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有歧义。D缺中心语,关于……的看法。
4.A.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5.C.A被动句。B定语后置句。C宾语前置句。D状语后置句。
6.C.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B名词活用为状语。C名词活用为动词。D名词活用为状语。
7.D.A自诩。B
卷帙。C磕头。
8.B.
见教材97页。抓住“不在于,而在于”;“从而”。
9.D
10.C
11.A
12.D
13.(8分)
(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判断、所以)
(2)今天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们,真奇怪啊!(乃、其)
[参考译文]
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怪异的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之时未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一旦看到书本或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么好学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了!
14.B
15.《琵琶》直接描写,描写旋律快慢轻重的变化,采用比喻、视听结合的手法。
《木》下片侧面描写,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同时还通过景色来渲染。
17.C(没有借代)
18.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并多用短句表示一种奔突有力的节奏(2分),展现了洋槐在暴雨狂风中的不屈威武,表达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之情(2分)。
19.槐树虽然无声,但是作者却能从它身上感受生命的各种状态:春日灿烂时尽情释放,夏日风雨中岿然不动,秋日告别时的痛快利索,冬日孤独时的潇洒自信。(4分)作者借槐树的四季表达自己的人生思索,这是和自然和谐相处心灵相通的“默契”。(2分)
作文:围绕主题“男儿本色”写作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