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题:1.
你能列式计算吗?40+56=96
或
56+40=96
2.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1.
40+56和56+40这两种列式都对吗?
2.
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二)枚举中验证规律
问题: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问题:1.
像这样的算式你写的完么?
2.
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方法一:
88+104+96
=192+96
=288
方法二:
88+(104+96)
=88+200
=288
(二)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
问题:1.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2.
整体观察,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相等?
(都是相同的三个数求和。)
3.
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4.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4.
先计算,再填表。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19页练习五,第2题。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是计算简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情感目标:激发大家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同学们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47+53=53+47
35+65=65+35
78+
=
+78
A+12=12+A
二、尝试解决问题
例2: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全班试做。
(2)指名板演。
(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88+104)+
96=88+(104+96)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
○
12+(13+14)
(320+150)+230
○
320+(150+230)
[说明:通过编题解答,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为后面归纳概括打下基础。]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说明:由小组到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发散学生的思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三、做一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2、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说明:学以致用,强化简算意识。]
四、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第1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情境导入】
1.游戏引入:换位子。①师举左手,左右换位子;②师举右手,前后换位子。
根据老师手势的变化交换位子。
2.在交换位子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发现:位置发生了变化,班级总人数没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新课讲授】
教学例1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出示幻灯片)
①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旅行的好时节,(利用出行渗透环保教育和健身思想)李叔叔准备骑车开始一个星期的旅行。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出示课件)根据所给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②提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一下吧?(生在本子上解答)
谁起来说一下你是怎么解答的?(40+56)
还有其他方法吗?(56+40)
③教师:那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第一个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是多少?第二个是下午和上午的路程和是多少?得数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观察每组算式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数没变,符号没有变,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
2.归纳定律。
①教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要我们来验证,先请同桌之间相互举例。哪些同学能写出像上面一样的算式来呢?
(例如:8+6=6+8等等)。这个式子也是等式吗?数不变位置发生变化不影响计算结果。
②质疑:观察这几个算式,把你观察到的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吗?(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③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谈论交流。
①请你与同桌交流一下,用自己喜欢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如:(○+△=△+○
☆+★=★+☆
■+▼=▼+■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a+b=b+a)
②通常我们数学上可以用字母表示数。今天我们就选字母a和b来表示两个加数。a表示第一个加数,b表示第二个加数。用字母就可以表示成:a+b=b+a
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每个同学都信心十足。敢不敢接受挑战?
【巩固练习】
1.应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中填上适当的数。
29+17=□+29
128+□=15+□
□+□=323+186
54+x=□+□
2.填空。(1)一个数+0=(
)+(
)
(2)两个加数(
)位置,(
)不变,这叫做加法(
)。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1)276+124=180+220(
)
(2)a+20=400+a(
)
(3)550+240=240+550(
)
(4)a+c=c+a(
)
4.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38+456=
验算:
307+348=
验算: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2)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对加法计算的规律了解了不少,在加法的计算过程中还有很多的规律,比如说25+32+75怎样计算更简便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吧!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40+56=96
56+40=96
40+56=56+40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