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语文部编版必修上: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9 22:5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能够概括出作者着重叙述的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2.能够通过对标题及细节的分析,概括科学家袁隆平的精神。
3.能从袁隆平的事迹中得到未来职业道路的启示。
自主预习
1.为加点字注音。
稻菽(  )   掖(  )着   屏(  )气
一蔸(  ) 淤(  )泥 籼(  )稻
分蘖(  ) 颁(  )发 阐(  )明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正确的字形。
饥jǐn(  ) 山lù(  ) hè(  )立鸡群
亦步亦qū(  ) zhǔ(  )目 tǐng(  )身而出
hàn(  )卫 无与lún(  )比 义无反gù(  )
3.查找资料,了解袁隆平及国家最高科技奖。
课堂探究
1.阅读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概况袁隆平精神。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精神的事件,填入下表。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2.核心任务:
2021年是《科技日报》创办35周年,该刊物正在筹备“创刊以来最佳人物通讯”评选活动,刊登在2001年2月22日头版上的《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入围此次评选。请为此文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推荐词。
任务一:各小组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优秀人物通讯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展示:
(材料一)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有的记者在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时,常常被事情的过程牵着鼻子走,摆脱不了“过程线”的圈绕,多半是将好思想、好品德、好人好事平铺直叙地照实写出来,没有把这些材料提高一步来认识,只是罗列现象、堆砌材料、就事论事,这就很难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来。著名记者郭梅尼说得好:“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报道先进人物,借用这句话来说——事例不在多,有‘神’则灵。这里说的‘神’是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和人物行为。”
(材料二)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作用是划分、组织、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新闻标题不仅可以用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提示给读者,而且能够代表编辑部评价新闻内容。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不仅能向读者提示新闻内容,而且能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性质和意义。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
(2)?
?
(3)?
?
(4)?
?
任务二:研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文在选取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及新闻各级标题的设置等方面有什么优点?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句段进行分析点评。
任务三:小组各位成员根据拟定的标准,各自撰写推荐词,在小组内部进行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篇最佳推荐词,在班级进行展示。
核心素养专练
1.本文第一部分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作为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
3.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很多平凡人的事迹令我们感动,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人物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课堂上写出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课后完成全文。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shū yē bǐnɡ dōu yū xiān niè bān chǎn
2.馑 麓 鹤 趋 瞩 挺 捍 伦 顾
3.略
课堂探究
1.
具体事件
精神品质
①2001年春节刚过,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工作,淡泊名利
②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确定研究方向。
重视实践,探索规律
③1964年,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推进研究进程。
不惧权威,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写文章,贬斥“杂交稻三不养”的谬论。
实事求是,关心农民
⑤1986年以来,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一系列成功,影响世界。
为国分忧,为国争光
  2.略
核心素养专练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全词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在词的末尾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回答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作者在通讯的第一部分回顾了袁隆平投身杂交水稻研究的初心——拼尽全力战胜饥饿的壮志豪情,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不畏艰难、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作者以此句作为通讯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既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借毛泽东的诗句对袁隆平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含蓄隽永。
2.要点: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1)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2)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3)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3.(1)标题要有概括性,引导读者迅速抓住主要信息;(2)能够选取典型事例、合理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学案设计(二)
学习目标
1.深入认识袁隆平其人,读懂其坚守初心、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
2.体会人物通讯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这一写作特点,学会品读细节。
3.探究通讯报道这一文体中事实与观点的关系问题,思考实用类文本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有辨识的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媒介素养。
自主预习
1.熟读文章,解决字词问题,自由圈画,写下你的疑问。
2.这是一则人物通讯,作者善于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简要概括文本中的典型事件及人物品质。
典型事件
人物品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3.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请为袁隆平拟定颁奖辞。要求:点明人物事迹,彰显人物品质,简明扼要,生动传神。
课堂探究
1.任务一:找出文中写人的细节,评点鉴赏。
2.任务二:找出文本当中的事实,探究作者是如何用事实说话的?
3.任务三:即兴演讲——袁隆平毁誉之我见
核心素养专练
1.在朋友圈转发《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以表达自己的态度,注意立足事实。
2.(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 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 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1.略
2.
典型事件
人物品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在试验田工作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
热爱农业,献身农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严谨细心,学识丰富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1964年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不迷信权威,不惧艰辛,敢于坚持,敢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1992年发表文章,驳斥“三无稻”言论
注重事实,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1997年发表论文1998年发言,超级稻培育走在世界前列
目标远大,不计名利,不懈奋斗,忘我奉献,功勋卓绝,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3.示例1: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200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
示例2.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上榜辞)
课堂探究
1.任务一:找出文中写人的细节,评点鉴赏。
评点示例(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动作描写,“眯起”“打量”写出袁隆平对试验田的痴迷,“跨过”“迈步”“蹲下”“翻看”,这一连串的动作娴熟自然,写出袁隆平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自然引起下文当中的“泥腿子专家”。)
评点示例(2):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进行动作描写,通过“拍去”“掖着”“匆匆来到”“放”“走下”“观察”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一个心系试验田埋头试验田注重实践扎根实践的研究者形象,一个朴实本色、严谨细心、一丝不苟的劳动者形象,这既是袁隆平的平凡之处,也是其不平凡之处。)
评点示例(3):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这里的叙述和描写饱含深情,作者用人物特写和具体数字突出袁隆平寻找的不易与执着;用“马上”写出袁隆平的迫不及待;“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这种表达,既突出了重点,即“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又写出了人物的心情,目标达成后的欣喜异常与心满意足。作者正是切身感受到了袁隆平的情感,才能用如此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来传达。)
2.任务二:找出文本当中的事实,探究作者是如何用事实说话的?
①深入一线,让事实成为本原
阅读该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沈英甲深入到袁隆平本人的日常生活,和他肩并肩坐在田头畅谈,这才能为我们塑造了眯起双眼打量稻田,蹲下身子翻看土壤,欣喜地抚摸稻穗的“泥腿子院士”的经典形象,这才能为我们一一呈现——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株”时欣喜、看到“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他们的前代”时失望、面对权威学者指责时坚定无悔,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时胸怀天下、面对“三无稻”之说捍卫杂交稻时不计个人得失捍卫事实捍卫真理的情怀、做梦水稻长得高粱那么高稻穗扫帚那么大时不忘初心、钟情梦想——一个情感充沛、内心丰富、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不仅如此,沈英甲还搜集消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如杂交水稻相关理论、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理论,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我们稻谷种植生产情况、国际农业发展的大背景等等。这些一手材料都是能够让事实说话的前提,大量的数据和引用是本文的事实支撑。
②精心筛选,让事实“会说话”
袁隆平献身杂交稻研究数十年,相关事实数不胜数,如何进行筛选?显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能说话,通讯报道也不是简单的事实堆积。
比如,说袁隆平下稻田这一事实。袁隆平每天都去稻田,几十年如一日,但作者择取了1961年7月、1964年7月以及2001年春节刚过三个典节点来写,因为这三个节点在袁隆平一生的杂交稻研究中乃至在整个世界农业史上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发现“天然杂交稻株”是平凡却伟大的开始;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是了不起的突破,春节刚过领奖前夕七十高龄仍在试验田,这是初心,也是袁隆平一生的写照。这三个典型场景是三个里程碑式。这样的事实才能说话,它不仅告诉了我们杂交稻的研究历程,也向我们彰显了践行梦想忘我奉献的生命轨迹,并勾勒了中国科技前行的历程。
③剪裁组合,让事实震撼人心
一组组镜头剪辑,一个个事实组合往往能艺术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且能震撼人心。作者对于事实的剪裁组合也很见功力。
本文开头倒叙,由眼下着笔,很有现实感,又一下子将笔触拉到40年前,极具历史感,剪辑成历史与现实相映衬相交织的蒙太奇效果;作者先塑造了一个标准的泥腿子形象,紧接着又交代几天后他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看似极为矛盾,却又高度一致,很有萌反差;文章主体部分大体上按时间顺序推进,却又层层递进,不断推向纵深,袁隆平的研究历程、袁隆平的丰富精神及其对中国对世界的杰出贡献融为一体。这样的剪裁不单单是写清了事实,同时也使事实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另外,作者使用四个小标题,突出了重点,也使得行文脉络清晰。
3.任务三:即兴演讲——袁隆平毁誉之我见
略。
核心素养专练
1.言之成理即可。
2.(1)AD
(2)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解析:居第二段末,袁隆平内心的“悲哀”来自“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据第三段只给袁隆平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据第四段开头“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可知袁隆平尽管在国际上有了地位,在但国内还没有什么声望。
(3)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需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解析:需要弄明白袁隆平为何要送他们出去(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即使他们不回来了,但他们也会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将来,祖国可以召唤他们)。据最后一段“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可以回答。
(4)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进步。
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解析:首先要弄懂这里的“同行”“尊严”“友谊”分别是针对什么而来的,再根据上下文,结合选文的中心观点加以分析、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