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试卷含答案(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件+试卷含答案(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2-30 10:58:05

文档简介

多种多样的区域
【基础演练】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多少
B.年降水量的多少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2.下列关于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3.下列属于功能区的是(  )
A.方言区        B.旱作农业区
C.城市经济区
D.东亚文化区
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4~5题。
4.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5.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是(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
【能力提升】
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如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Ⅲ、Ⅰ
D.Ⅲ、Ⅰ、Ⅱ
7.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
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据此完成8~9题。
8.我国亚热带在
34°N
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9.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10~11题。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10.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11.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的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12.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下面是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案例。
研究课题:区域特征及成因
研究思路:
下面是该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阶段Ⅱ收集到的图文材料:
下图为“利比亚区域图”。
请提供友情帮助,为其完成阶段Ⅱ和阶段Ⅲ的相关课题。
(1)描述利比亚的地理位置特点。
(2)指出利比亚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根据利比亚的自然环境分析其突出的产业结构特征。
13.读下表,回答问题。
某地各项项目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104hm2
近三年平均降水量/mm
近三年平均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当年水旱灾害次数
粮食总产量/×108
t
1995年
30
3.33
850
23
2
0
1
2013年
5
4.47
680
30
12
3
0.875
(1)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把以下三项填入图中适当的空格中,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①暴雨增多 ②进一步毁林开荒 ③洪水灾害增多
(2)结合上表和框图,解释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的原因。
课后作业提升1
1~2.解析:第1题,干湿地区划分依据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第2题,这四大区域界线是不明确的;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答案:1.C 2.A
3.解析:均质区表示内部特征相对一致,以某种要素为主,如方言区、旱作农业区、东北平原区。功能区指内部起着共同职能作用的功能区,如工业区、经济区。
答案:C
4~5.解析:第4题,“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的雨季在东南沿海地区;“黄梅时节家家雨”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说明春旱严重,应该在华北平原;“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表示日温差大,是西北地区。第5题,⑤描述的是秦岭地区,其以南地区河流众多,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落叶阔叶林是秦岭以北地区的植被,甜菜是中温带的作物。
答案:4.C 5.D
6~7.解析:第6题,Ⅰ主体功能区大多沿河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应为城市化地区。Ⅱ主体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所占面积比例大,应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体功能区内分布有山峰,说明区内地形为山地、丘陵。该主体功能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Ⅲ主体功能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第7题,安徽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故A项正确;铁路建设成本山区大于平原,B项错误;一般而言,商业网点密度平原大于山区,C项错误;城市化地区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D项错误。
答案:6.D 7.A
8~9.解析:第8题,亚热带地区最冷月气温介于0
℃~15
℃之间。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所占面积比重大,受地形影响,亚热带分布范围小,故B项正确;由题目的文字材料中亚热带的纬度判断A项错误;温度带的形成主要受气温影响,季风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较小。第9题,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势力强,影响范围广,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季气温偏低,故亚热带总体偏南。
答案:8.B 9.D
10~11.解析:第10题,仔细读图表可知,人均GDP水平自高到低依次是浙江、黑龙江、青海、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自高到低依次是河南、黑龙江、浙江、青海,可以看出人均GDP水平越高,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说法错误,A项错。城市化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浙江、黑龙江、青海、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浙江、河南、青海、黑龙江,因此城市化水平越低,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说法错误,B项错。人均GDP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一致,从高到低都是浙江、黑龙江、青海、河南,C项正确。城市化水平和人口对水资源压力的排序也不一致,D项错误。第11题,青海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科技水平低,不宜发展高科技产业,A项错。河南人口众多,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大,不宜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B项错。浙江人口稠密,平原面积小,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大,不宜发展用耕地较多的产业,C项错。黑龙江耕地广阔,人均耕地多,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小,适宜发展商品农业,D项正确。
答案:10.C 11.D
12.解析:第(1)题,利比亚的地理位置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角度考虑。读图可知,从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低纬度地区(或热带、亚热带);海陆位置:地处非洲大陆北部,北邻地中海。第(2)题,利比亚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整体性特征角度考虑,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从地形来看,结合等高线可知,以高原为主,平原面积小,地势南高北低。气候类型以地中海气候(北部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和沙漠气候(副高和信风带控制)为主。由于降水少,所以河流欠发育,多季节性河流,地表水缺乏。地表植被稀疏以荒漠景观为主。第(3)题,由于利比亚水资源缺乏,农业欠发达,而石油资源丰富,所以产业结构以石油工业为主要支柱。
答案:(1)经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或位于低纬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沙漠广布;海陆相对位置:地处非洲大陆北部,北临地中海,联系欧洲、非洲。
(2)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地势南高北低;②北部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③地表水缺乏,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或时令河,且多为干谷;井泉或地下水分布范围广;④地表沙漠广布;⑤石油资源丰富。
(3)利比亚石油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以石油开采和加工为主。
13.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区域的整体性原理的相关知识。植被破坏再加上暴雨增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单产下降,进一步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增大,洪水灾害增多,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答案:(1)
(2)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
PAGE
-
1
-(共44张PPT)
第一节 多种多样的区域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课后作业提升2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基础演练】
读我国西北地区局部图,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河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海拔
C.水源
D.热量
2.河套平原从“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发展成为“塞外粮仓”,主要是由于该地(  )
A.地质条件稳定
B.年降水量增多
C.灌溉条件改善
D.黄河水量减少
下图中A、B两地区都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主产区。据此完成3~4题。
3.A、B两地区气温变化特点及成因是(  )
①A地区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
②A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③B地区受西风和地形的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
④B地区受信风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A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为(  )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水源充足
④土质黏重,土壤肥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据此完成5~7题。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和地势
平原丘陵海拔较低
高原山地
高原
气候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
水文特征
外流河
内流河
多冰川
植被和土壤
温带森林/黑土、褐土、红壤
草原发育下的土壤
冻土
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


海拔高度
5.表中空格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A.地形、热量
B.热量、水分
C.水分、热量
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6.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
①降水丰富 ②热量充足 ③光照充足 ④气温日较差大 ⑤气温年较差大 ⑥灌溉水源充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③④
7.青藏高寒区相对于东部季风区光照充足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
B.地势
C.内陆
D.昼夜长短
8.体现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是(  )
A.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高
B.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最大
C.中部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最大
D.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最高
【能力提升】
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9~11题。
9.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10.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11.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为甲城市的位置及其降水统计图。
图1
材料二 图2为杭州位置示意图。
图2
材料三 甲城市与杭州的气温资料统计表。
城市
年平均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杭州
16.2

28.6

3.8


16.6

23.6

10.8

(1)比较甲城市与杭州两地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异同。
(2)分析杭州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城市的原因。
(3)据图描述甲城市的降水特征,并说明形成该特征的原因。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江三角洲某地区早期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随着该区域城市的发展,粮食要从东北、苏北等地调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出口;近几年来,粮食、蔬菜、花卉等均要从外地调入,农民出租土地或建简易房屋出租。下图为该区域城市形态的变化示意图。
(1)早期该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简要评价其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图中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
(3)判断图中工业类型2的主要工业部门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课后作业提升2
1~2.解析:第1题,河套平原属于中温带,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两地热量条件差异明显,导致两地耕作制度不同。第2题,河套平原位于干旱区,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塞外粮仓”,关键在于该地区可以引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
答案:1.D 2.C
3~4.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度和区域轮廓可判断,A位于我国宁夏,B位于德国。根据地理位置推断,A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B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据此推断A地区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大,受地理位置与冬季风的影响强烈;B地区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小,主要受西风和平原地形的影响。第4题,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在于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光合作用强,积累糖分多,葡萄甜而大。根据河流可推断该地区灌溉水源充足,但该地区海拔较高,且位于中纬度,热量条件并不优越。
答案:3.B 4.B
5~7.解析:第5题,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的气候、植被等差异,体现了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所以表中空格①是热量。②对应的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域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第6题,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①错。热量受纬度影响,西北地区没有优势,②错,西北地区降水少,光照充足;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③④对。气温年较差大,不是优势,⑤错。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⑥错。第7题,青藏高寒区相对于东部季风区光照充足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B对。
答案:5.B 6.D 7.B
8.解析: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分布密度最大,A正确、C错误。西部地区农业在该区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较大,但受自然条件限制和技术等因素影响,农业总产值较小,B错误。在四大地区中,工业化水平最高的是东部地区,D错误。
答案:A
9~11.解析:第9题,与中心集镇相比,县城为更高等级的区域中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资金供应更加充足,故A、C错误。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受原料的影响较大;而受市场影响相对较小,且县城消费能力更强,故B错误。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分布在中心集镇,招募的工人多为当地农民,工人上班离家近,可以兼顾农业,因此当地农民更倾向于到中心集镇的加工企业上班,使得这些加工企业更容易招募劳动力,活力较强。第10题,当地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属于本地务工务农兼业的农民,这一群体既要在当地城镇务工,还要兼顾务农,故“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既方便农民务工,又方便在农村务农。第11题,乡村振兴战略应立足激活乡村活力,繁荣乡村文化,增加农民收入等,因此,通过加大当地优势资源开发,鼓励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展多种经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可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大规模机械化种植需要大幅度扩大种植规模,且农业机械投入较大,在贫困山区难以实现;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对当地农村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答案:9.D 10.C 11.B
12.解析:第(1)题,两地纬度都在30°~40°之间,都属亚热带,都临海。甲城市在澳大利亚西南沿海,是地中海气候,在大陆的西岸;杭州在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两地纬度差异不大,甲城市略高。第(2)题,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干冷的冬季风控制,气温低;甲城市属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暖湿的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故杭州冬季气温更低。第(3)题,甲城市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集中在冬季;临海,受海洋影响大,年降水量较丰富。
答案:(1)同:都位于亚热带,临海。异:甲城市的纬度略高于杭州;甲城市位于大陆西岸,杭州位于大陆东岸。
(2)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干冷的冬季风控制;甲城市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暖湿的西风控制。
(3)特征:年降水量较丰富,降水集中在冬季(冬季多,夏季少)。原因: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13.解析:第(1)题,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应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注意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评价。第(2)题,由材料及图可知,早期到中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期到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引起的。第(3)题,根据位置在郊区、靠近高等院校,可判断工业类型2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再结合交通、环境加以说明。
答案:(1)位于长江三角洲河流沿岸地区,是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热充足。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
(2)早期到中期,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由粮食生产变成蔬菜、花卉等生产。中期到现在,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市场价格发生变化,非农业用地范围扩大,农业用地大量转化为城市用地。
(3)特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技术含量高。理由:靠近高等院校,可获得技术支持;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位于城区河流上游地区,对环境污染较小。
PAGE
-
7
-(共65张PPT)
第二节 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章末检测(一) 区域与区域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间有着从属关系
B.各区域是按照特定指标划分的
C.各区域没有任何联系
D.各区域间有明确的界线
2.图示各个区域(  )
A.从区域类型看属于功能区
B.空间尺度较小,描述内容较宏观
C.面积、范围经济变化
D.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湖南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位于湘江西岸,包括长沙市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面积490
km2。下图为湘江新区范围和产业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湘江新区(  )
A.界线是模糊的
B.内部发展方向相同
C.具有一定的特色
D.与周边地区气候特征不同
4.设立并建设好湖南湘江新区(  )
A.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
B.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C.有利于促进内陆地区成为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区
D.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如果每个气候资源类型以三个数字表示,从左至右分别表示水分资源、热量资源、光资源的质量等级。读我国气候资源类型分布表,回答5~6题。
地区
青藏地区
四川盆地
南方大部
华北地区
西北地区
东北大部
塔里木盆地
类型
214
441
442
333
124
323
X
5.X类型代号应为(  )
A.134 B.421
C.143
D.222
6.我国西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热量资源条件相似,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相似
B.纬度位置相似
C.海拔高度相似
D.下垫面性质相似
右图是某沙漠国家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发明的一种炊具,多为土陶制成,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锅盖高、重,呈三角锥形且完整无孔。据此完成7~8题。
7.该类炊具的锅盖核心作用是(  )
A.削弱锅具热量流失
B.加强内部空气对流
C.促进水蒸气循环利用
D.减少沙漠风沙污染
8.据推测该国可能位于(  )
A.非洲西北部沿海
B.南美洲中部内陆
C.亚洲东南部沿海
D.欧洲东部平原
下图所示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盆地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50
mm左右,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是中国唯一冬季存在稳定积雪覆盖的沙漠,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但年内差异较大。据此完成9~10题。
9.推测该沙漠土壤含水量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该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植物生长所需水源直接来自于(  )
A.地表径流
B.大气降水
C.地下水
D.高山冰雪融水
下图表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读图,回答11~12题。
11.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更能吸引人口迁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湖泊密布,渔业资源丰富
B.地势平坦开阔,耕地资源丰富
C.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居住生活
D.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较多
12.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优势是(  )
A.土地、劳动力价格低
B.交通便利
C.技术和资金雄厚
D.对外开放程度高
下面为斯里兰卡岛和日本九州岛位置示意图,M市是著名的钢铁基地。读图回答13~14题。
13.两岛屿地理环境的相似之处有(  )
①气候为海洋性季风气候 ②岛内低山、丘陵面积广
③岛屿南部都存在显著的季风洋流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M市发展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原料丰富
B.海运便捷
C.地势平坦开阔
D.环境优美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宏观区域经济“新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如下图)。据此完成15~17
题。
15.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属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的是(  )
A.新疆
B.云南
C.内蒙古
D.黑龙江
16.远西部地带各省级行政区共同的地理位置特征是(  )
A.均地处亚热带
B.均靠边疆
C.均处于内陆
D.均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17.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展逐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自然资源及能源短缺
C.农业地位削弱
D.生态破坏严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据此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回答18~20题。
18.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  )
A.都位于入海口处
B.都位于我国季风区
C.土壤都比较肥沃
D.都是平原地区
19.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
B.当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时,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C.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D.在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超过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供应地
20.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比较甲、乙两区域的地形特征。(3分)
(2)比较①、②两地气候成因的差异。(4分)
(3)推断甲、乙两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5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有“日光城”的美誉。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如图分别为拉萨位置图、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4分)
(2)推测拉萨的气温日较差特征,并简述原因。(6分)
(3)说明拉萨成为避暑旅游城市的自然条件。(4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山西老醯儿爱吃醋,交枪不交醋葫芦”。山西有3
000多年的酿醋史,山西老陈醋更是以其“酸、香、甜、绵、鲜”的独特品质名列我国四大名醋之首。它不仅作为人们常用的调味品,而且还是一种保健养生食品,具有抗菌、美容护肤、降血脂、除煤气、降胆固醇和防癌等多种功效。山西老陈醋选用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原料经“蒸、酵、熏、淋、陈”五步法酿制而成,但只有经历“夏晒三伏积淀,冬捞三九终归”的陈酿过程的醋才能叫“老陈醋”,这项技术要把醋放在缸内,进行至少一年的“陈酿”酿造,其浓缩倍数达3倍以上。太原酿造厂研究成功的太阳能陈酿老陈醋新工艺,将之加以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简析“山西老醯儿爱吃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2分)
(2)依据当地气候特点分析,“夏伏晒”“冬捞冰”隔年陈酿酿醋工艺的合理性。(2分)
(3)分析临汾发展老陈醋产业所拥有的优势条件。(3分)
(4)简述太阳能陈酿老陈醋新工艺的优势。(3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下图是R湖区略图。R湖是一个堰塞湖,发源于高山地区的L河被冰川沉积物所阻断,在幽深的峡谷中汇水成湖。湖面海拔300多米,面积近6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50米。注入湖泊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其中L河是吐纳湖水的主要河流,L河流量丰富,水流湍急,R湖湖水随L河西流不止,湖面湖水却是平静如镜,水不扬波。R湖水温稳定,在世界众多湖泊中年温差和日温差明显偏小,终年不冻。夏季午后,湖泊周边地区云雨天气多见,令人称奇的是,周边云雨越盛,湖泊上空越是云雨少见。
(1)推测R湖在世界众多湖泊中,年温差偏小的原因。(4分)
(2)分析R湖日温差小于周边地区的原因。(2分)
(3)R湖夏季午后云雨少见,结合R湖水温稳定的特点归纳其原因。(4分)
(4)说明R湖湖面平静的原因。(4分)
章末检测(一)
1~2.解析:第1题,图中气候区是按照降水和气温的特征(特定指标)划分的,B项正确;各区域间不存在从属关系,A项错误;区域具有开放性特点,彼此间并非没有联系,但气候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C、D项错误。第2题,气候区一般是在降水和气温的基础上按照自然要素划分的,不属于功能区,A项错误;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内容越宏观,B项错误;区域面积和范围相对固定,内部特征也相对一致,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1.B 2.D
3~4.解析:第3题,湘江新区是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具有一定的特色,故C项正确。第4题,湘江新区是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范围主要是长沙市的部分区县。设立并建设好湖南湘江新区,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加快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故D项正确。湘江新区位于中部经济地带,不属于沿海经济地带、也不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中部地区也不可能成为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区,故A、B、C项错误。
答案:3.C 4.D
5~6.解析:第5题,三个数字从左至右分别表示水分资源、热量资源、光资源的质量等级。结合表中内容,四川盆地光照资源最弱,第三个数字表示光照资源。西北地区水资源最少,第一个数字表示水分资源。第二个数字表示热量资源。塔里木盆地水资源短缺,热量较好,属于暖温带,光照充足,X类型代号应为134,A对。B、C、D错。第6题,我国西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热量资源条件相似,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相似,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相似,B对。两地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下垫面性质差异大,不是热量资源相似的主要原因,A、C、D错。
答案:5.A 6.B
7~8.解析:第7题,由“该类炊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锅盖高、重,呈三角锥形且完整无孔”可以判断,该地位于沙漠地区,水资源短缺,锅盖核心作用是促进水蒸气循环利用,减少水分散失,C对。削弱锅具热量流失,加强内部空气对流、减少沙漠风沙污染不是锅盖的核心作用,A、B、D错。第8题,该国是沙漠国家,可能位于非洲西北部沿海,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加那利寒流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A对;南美洲中部内陆属于热带草原气候,B错;亚洲东南部沿海属于季风气候,没有沙漠,C错;欧洲东部平原以温带森林、草原为主,D错。
答案:7.C 8.A
9~10.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沙漠冬季有稳定积雪覆盖,春季时积雪融化而蒸发较少,推测该沙漠土壤含水量最高的季节是春季,A正确;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但蒸发、蒸腾较强,B错误;秋季水源补给少,土壤水分少,C错误;冬季气温低,积雪不能融化,土壤水分含量少,D错误。第10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盆地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50
mm左右,所以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自大气降水,B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下渗强烈,无地表径流,A错误;沙漠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深,很难被植被利用,C错误;高山冰雪融水主要在盆地四周的山麓地带,水量较小,蒸发、下渗量较大,不能流到沙漠腹地地区,D错误。
答案:9.A 10.B
11~12.解析:第11题,吸引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第12题,与“长三角”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土地、劳动力价格等方面优势明显。
答案:11.D 12.A
13~14.解析:第13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出,斯里兰卡岛和日本九州岛分别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深受海洋影响,①正确;两岛屿低山、丘陵面积较广,②正确;斯里兰卡岛南部存在季风洋流,但九州岛附近洋流为日本暖流,③错误;斯里兰卡岛农业机械化程度低,④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第14题,M市(北九州)发展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是本地拥有丰富的燃料(煤炭资源);沿海有港口,原料运进和产品运出方便;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
答案:13.A 14.B
15~17.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新疆、内蒙古属于远西部地带,云南属于中部及近西部地带,黑龙江属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第16题,远西部地带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均地处内陆;青海不靠边疆;只有青海、西藏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第17题,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大多是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也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资金、技术、人才较充裕;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地位削弱是正常发展规律;生态破坏不是其主要问题;随着“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其资源、能源逐渐短缺,这将成为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答案:15.B 16.C 17.B
18~20.解析:第18题,长江三角洲是由于长江挟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形成的,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处,松嫩平原位于内陆,是由于河流的冲积形成的平原,故A项错误。第19题,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故D项错误。第20题,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发展工业的原料来自国外的进口或者附近地区的供应,当地的矿产资源比较少,故D项错误。
答案:18.A 19.D 20.D
21.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两区域均以平原、高原为主,甲区域的山脉在北部,而乙区域的山脉在西部。第(2)题,①地位于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位于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第(3)题,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条件、开发历史、交通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甲、乙两区域的地形均以平原、高原为主,高原在南部,平原主要位于北部及沿海地区。甲区域北部有高大山脉,乙区域西部有高大山脉。
(2)①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②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
(3)两区域人口分布不平衡。甲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西沿海、恒河平原地区。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热量充足,雨季雨水充足,农业生产发达,有利于生存与发展;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乙区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沿海。原因:亚马孙平原过于湿热,不利于人口分布;高原东南沿海地势平坦,气温适宜,开发历史较早,沿海交通便利。
22.解析:第(1)题,应根据图中等高线和河流分布进行分析,回答时从地势和地貌两方面描述。第(2)题,拉萨气温日较差大,原因应主要从海拔、大气逆辐射、地形等方面分析。第(3)题,应主要从海拔对气温的影响、河流对湿度的影响、天气等方面分析。
答案:(1)以高原为主,在高原中部、南部分布着宽阔河谷,西北部有高山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气温日较差大。
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或答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
(3)海拔高,夏季凉爽;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
23.答案:(1)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风高气燥,常食醋味食品,可保持皮肤湿润、平滑;山西土壤和水质偏碱性,食醋可以起到中和的作用;当地多以杂粮面食为主,不易消化,食醋可以加快消化;食醋有消解煤气的作用。
(2)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年温差大;夏季阳光照射时间长,且强度大,此时“伏晒”水分易蒸发,化学反应充分;冬季寒冷,温度常常在0°C以下,缸中的水会结冰,“捞冰”可以将水分剔除;这样醋的浓度和质量会大大提高。
(3)临汾位于汾河谷地,适宜高粱、大麦、豌豆的生长,酿醋的原料充足;汾河水质优良;劳动力充足;酿醋历史悠久;市场广阔。
(4)生产周期短;减少占地面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等。
24.答案:(1)(地处欧洲西部中纬地区,靠近海洋)全年均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夏季冰川融水注入,湖泊水温偏低;湖泊水量大,对气温调节作用强;地处谷地,地形闭塞,与周边热量交换少。
(2)湖泊比热容大,气温变化比周边陆地慢;地处谷地,气温变化比周边山地慢。
(3)夏季午后,周边区域气温高,R湖(因湖水稳定)气温偏低,形成热力环流,湖面区域受下沉气流影响,云雨少见。
(4)(受沉积物阻挡)落差小,流速慢;水量大,河流吐纳对湖水运动影响小(缓冲作用强);山地环抱,风浪小。
PAGE
-
12
-(共11张PPT)
第一章
章末综合提升
高考赘源网
高考资源
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