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五四爱国运动》
教案
广阳镇一初中
吴运良
2011-9
《五四爱国运动》教案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遵循“改良课堂教学模式、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方面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以史鉴今等环节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做法如下:1、利用歌曲和电影片段完成情境再现,让学生从中体会国家贫弱的屈辱和中国人民抗争的勇气,从而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2、通过“以史鉴今”的环节,引发学生的讨论,使之自觉形成“弘扬五四精神、投身祖国建设”的理想和抱负,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二、课程目标解读: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知道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理解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分析 、归纳,创设情境,结合有关史料、歌曲和电影片段,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2)教学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3.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歌曲、电影片段,展示历史图片及相关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探究法: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探究、自主、合作的精神开展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适当指导,及时反馈和总结。
(3)情景设置法:五四运动的时代离现在比较远,学生难以想象。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让学生置身其中,引起共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中的一段。以昂扬的歌曲导入新课,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兴趣。同时配合课件打出歌词,提问学生:为什么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又是怎么唤起的呢?
2.讲授新课:
请学生观看电影《我的1919》片段一:巴黎和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精彩发言,说明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通过情景再现,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氛围。播放完后,由学生讨论回答:你从这段影片中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呢?从而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解决了思考题后,再播放电影片段二: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被拒绝,和会要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消息传出来,群情激愤。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并且我会指出,中国的外交失败是由于“弱国无外交”,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探究过后,我会对五四运动的背景进行总结,最后指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将爆发。从而过渡到本课的第二个内容: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首先进行情景设置:“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人(学生/商人/工人),在斗争中,你会提出什么样的口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并用课件打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后,抽取学生朗读并展示自创的标语和口号,进行交流。通过这两个环节,使学生自学掌握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然后,再展示五四传单和有关历史图片,进行总结:1.五四运动是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让学生明白爱国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关于五四运动的结果,提问:“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胜利?”这时,再播放电影《我的1919》片段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发表演说的声音:“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中国第一次对帝国主义说出了“不”!渲染当时的爱国激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贯穿于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通过这三个电影片段,成为主线把整节课贯穿成一个整体。
播放完电影片段,让学生探究:五四运动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最后用课件打出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强调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最后我总结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最后开展“以史鉴今”的环节,提出问题:在和平环境下,我们应当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呢?指出: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都应当始终坚守爱国主义情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积极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
5.教学检测:
利用课件展示几道选择题让学生完成,以检测本课的教学效果。
6.板书设计(共30张PPT)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你从这段影片中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呢?
思考
背景信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并强迫中国北洋政府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为什么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由此说明了什么?
原因: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
北洋军阀政府仍实行封建统治;
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很多特权;
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说明: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假如你是五四时期的一名青年学生你会怎样做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假设你是北京大学生游行队伍中的一员。
请以第一人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的
游行经过
“五四”运动时期的重要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五四”运动的口号
“爱国何罪”?
爱国不止是学生的事
5月4日
6月3日
北京(中心)
学生(主力)
上海(中心)
工人(主力)
2、五四运动的发展
逮捕学生
过 程
地点: 主力 : 方式:
前期:
后期:
北京
学生
示威游行
上海
工人阶级
三罢
罢工
罢课
罢市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曹、陆、章三个卖国贼终于被免职。图右为《晨报》的消息报道。左图从上至下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北京高师学生欢迎“五四”被捕同学出狱
4、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是中国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开始。
斗争异常坚决
1、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 2、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3、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表
名称
领导
阶级
革命
范畴
前途
理论
指导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资产
阶级
无产
阶级
资产
阶级
革命
无产 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
共和国
社会主义
三民主义
马克
思主
义
五四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运动中心:
北京
上海
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意义:
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知识小结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学生发生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爱国的具体表现,那么在和平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学生应该怎样体现我们的爱国思想?
87年前的5月4日,北京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她的精神激励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青年。2000年的5月4日,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在中华大地呼之欲出:挺进西部,已成为北京青年的心之所想,行之所向。
《北京晚报》2000年5月4日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
是( )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五四运动爆发于( )
A 1915年 B 1919年
C 1921年 D 1922年
C
B
1.下列哪些是五四运动的口号( )
①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取消“二十一条”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练一练
A
通过本堂课学习你有哪些
启示?
通过本堂课学习你有哪些
收获
历史使人明智
谢谢!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五四爱国运动》
说课稿
广阳镇一初中
吴运良
2011-9
《五四爱国运动》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吴运良,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遵循“改良课堂教学模式、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方面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以史鉴今等环节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做法如下:1、利用歌曲和电影片段完成情境再现,让学生从中体会国家贫弱的屈辱和中国人民抗争的勇气,从而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2、通过“以史鉴今”的环节,引发学生的讨论,使之自觉形成“弘扬五四精神、投身祖国建设”的理想和抱负,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近代史具有两条明显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其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个阶段,本课内容在全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课标解读:
本课是要让学生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并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知道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理解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分析 、归纳,创设情境,结合有关史料、歌曲和电影片段,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五四爱国运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突破策略:利用电影片段和相关史料,带领学生探究分析,加深印象。
(2)教学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属于抽象的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
突破策略:通过设计问题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三、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我授课的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是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容易进行形象感知,但抽象理解能力不足。
2.说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歌曲、电影片段,展示历史图片及相关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探究法:采用以探究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探究、自主、合作的精神开展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适当指导,及时反馈和总结。师生共同合作,深入探讨五四运动。
(3)情景设置法:五四运动的时代离现在比较远,学生难以想象。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让学生置身其中,引起共鸣。
3.说学法:
(1)从电影片段,历史图片,史料中捕捉并提取处理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把握历史宏观概念,获取新知识。
(2)通过探究、讨论、交流,角色体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播放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中的一段。以昂扬的歌曲导入新课,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兴趣。同时配合课件打出歌词,提问学生:为什么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又是怎么唤起的呢?
2.讲授新课(28分钟):
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背景是本课的重点,因此用10分钟的时间。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体验情境,我首先请学生和我一起观看电影《我的1919》片段一:巴黎和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精彩发言,说明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通过情景再现,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氛围。播放完后,由学生讨论回答:你从这段影片中捕捉到了什么信息呢?从而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解决了思考题后,再播放电影片段二: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被拒绝,和会要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日本。消息传出来,群情激愤。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并且我会指出,中国的外交失败是由于“弱国无外交”,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探究过后,我会对五四运动的背景进行总结,最后指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将爆发。从而过渡到本课的第二个内容: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这部分我将用12分钟的时间。首先进行情景设置:“假如你是那个时代的人(学生/商人/工人),在斗争中,你会提出什么样的口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并用课件打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后,抽取学生朗读并展示自创的标语和口号,进行交流。通过这两个环节,使学生自学掌握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然后,我再展示五四传单和有关历史图片,进行总结:1.五四运动是全国范围内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让学生明白爱国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关于五四运动的结果,我会提问:“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初步胜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这时,我再播放电影《我的1919》片段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发表演说的声音:“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中国第一次对帝国主义说出了“不”!渲染当时的爱国激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贯穿于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也是我本节课的亮点,通过这三个电影片段,成为主线把整节课贯穿成一个整体。
播放完电影片段,我就让学生探究:五四运动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这也是本课的重点,那我将打出三则材料,学生阅读并分析归纳,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最后用课件打出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强调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最后我总结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能力。最后开展“以史鉴今”的环节,提出问题:在和平环境下,我们应当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呢?然后展示两则材料,引发学生的讨论,最后指出: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都应当始终坚守爱国主义情感!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继续发扬五四精神,积极投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
5.教学检测:
利用课件展示几道选择题让学生完成,以检测本课的教学效果。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