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题答题纸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 (14分,1-3题每题2分,4-5题每题3分,11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11
选项
二、非选择题
6.(4分)
7.(9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
8.(9分)
(1) (3分)
(2) (3分)
(3)
(3分)
9.(6分)
(1) (2分)
(2)
(4分)
10.(4分) (1) ( ) (2) ( )
(3) ( ) (4) ( )
11.(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第一页“选择题”栏目)
12.(6分)(1)
(2)
(3)
13.(3分)
14.(2分)
15.(6分)①
②
16.(3分)
17.(6分)
18.(3分)
19.(6分)
20. (3分)
21. (3分)
22. (3分)
三、作文(60分)
请以“ 的眼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完整。 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③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00
600
800
班级 姓名 座位号
……………密…………封…………线…………內…………不…………要…………答…………卷……………
作者: 国籍:
难忘的情节:① ②
对主人公的评价: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2011.11
温馨提示: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所有的试题都必须在专用的“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运用(3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归省(shěng) 徜徉(cháng) 昏昧(mèi)
B.自诩(xǔ) 浩淼(miǎo) 呜咽(yè)
C.家眷(juàn) 积攒(zǎn) 沉淀(dìng)
D.撺掇(cuān) 重阳(chóng) 擂鼓(lèi)
2.下面语段中,表述没有错误的一句是(2分)
(A)通过运博会的举办,使得扬州人对运河的感恩之心得到了凝聚。 (B) 本届运博会开幕之前,广大市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举办了一系列诸如“爱运河、爱扬州、爱生活”。 (C) 扬州百姓自编自演的运河民歌、扬州评话、威风锣鼓等节目,为即将到来的运博会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D) 扬州市政府正在加紧建设运河博览城,规划建设近100个左右大大小小的专题博物馆,以加厚扬州运博会的文化底蕴和可观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样雅致的漆器屏风,再配上这般端正清秀的书法,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B.一个熟悉扬州历史的人,一般不会把普通书画家和扬州八怪相提并论。
C.要弄清事实真相,就不能轻信道听途说,必须亲自去调查、研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D.公园里的道路比较复杂,波波不久就辨不清方向了,就在他走投无路之时,一位管理人员及时帮助了他。
4.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走进云台山,映入眼帘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 , , , 。身在山中,白云从身边飘过,犹如身在仙境之中。
①峰峦起伏跌宕 ②天空蔚蓝辽远 ③溪水清澈如镜 ④山谷一片清幽
A.④③①②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刻舟求剑》就是其中的一则,它告诫人们要随着情势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B.鲁迅的《社戏》写了“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C.《幼时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
的朴素情感。
D.《端午日》的作者是现代作家沈从文,文章主要写了赛龙舟、捉鸭子等端午习俗,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
6.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在chuàng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扬州市民怀着建设美好家园的chōng憬,齐心xié力,众志成城,使古城扬州更加秀美、文明,焕发出xuàn丽的青春。
7.默写。(每空1分,共9分)
(1)但愿人长久, ▲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 ▲ ,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3)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 ▲ 。(冰心《母亲》)
(4)然而当初它的芽儿, ▲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成功的花》)
(5)青山有幸埋忠骨, ▲ 。 (杭州岳墓对联)
(6) ▲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
(8)乐观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也会用“谁道人生无再少, ▲ , ▲ ”来激励自己。(用苏轼《浣溪沙》中的名句填写。)
8. 认真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9分)
(1)用简洁的文字说明右图的内容。(3分)
▲
▲
(2)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5字以内。(3分)
▲
(3)如果你看到正在墙上写此类文字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3分)
▲
▲
▲
二、阅读理解(56分)
(一)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9题。(6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9.⑴诗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 ▲ ,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 。 (2分)
⑵后人对王建的炼字的功夫十分推崇,请你从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字,品味它的妙处,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 。(4分)
(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①之者,芒芒然②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③矣!予助苗长矣。”其子往视之,苗则槁④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①揠(yà):拔 。②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③病:劳累。
④槁(gǎo):枯死。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自度其足( ▲ ) (2)至之市 ( ▲ )
(3)及反 ( ▲ ) (4)非徒无益( ▲ )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忘操之”和“昂首观之”(《幼时记趣》)中“之”都相当于“的”,用法相近。
B.“自度其足”和“常蹲其身” (《幼时记趣》)中“其”可理解为“自己的”,用法相近。
C.乙文中作者认为揠苗助长的人在生活中比较少见,所以要提出来进行讽刺。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何不试之以足?(2分)
▲
(2)宁信度,无自信也。(2分)
▲
(3)其子往视之,苗则槁矣。(2分)
▲
13.请指出当今社会上与上述某一个寓言相类似的现象,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看法。(3分)
▲
▲
(三)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7分)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 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读这样的书,可以说是浪费自己的生命。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撼。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 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4.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 (2分)
▲
15.品味文章,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①读这样的书,没有多少收益,可以说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
②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
16.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 (3分)
▲
17.好作品往往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记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就是其中之一。请回忆这本书的相关内容,填好下面的读书卡。(6分)
(四)
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8分)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我听了差点昏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⑥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总有因这样或那样而身体残缺的人。肢体健全者如何对待这些残疾的同胞,是这个社会文明的标志。爱他们、帮助他们吧,或许有一天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也会得到同样的关爱和帮助。
⑦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文有改动)
18.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3分)
▲
19.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6分)
▲
▲
20.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3分)
▲
▲
21.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压迫:指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3分)
▲
▲
22.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
三、作文(60分)
23.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善良的人,眼睛里闪烁的是慈爱的光芒;卑鄙的人,眼睛里放射出的是邪恶的寒光;坚强勇敢的人,眼睛里充满执着和自信;懦弱胆怯的人,眼睛里流露的是畏惧和惊恐。透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请以“ 的眼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完整。 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字。③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作者: ▲ 国籍: ▲
难忘的情节:① ▲ ② ▲
对主人公的评价:
▲
▲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一、积累运用(34分)
1. B 2. C 3. D 4. B 5. A
6.创 憧 协 绚
7.(1)千里共婵娟(2)折戟沉沙铁未销(3)鸟儿躲到它的巢里(4)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5)白铁无辜铸佞臣 (6)海日生残夜 (7)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8)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8.答案示例:(1)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弄巧成拙、如此宣传、“榜样”(2分,答成“乱涂乱画”不给分)(2)讽刺那些自己的言行效果与主观愿望恰恰相反的现象。(2分)
(3)称呼,语言文明1分;能够针对这种行动来进行劝说1分,语句通顺1分。
二、阅读理解(56分)
(一)
9.⑴地白 树栖鸦 ⑵示例一:“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示例二:“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选其它文字亦可,写出该词在诗中的表现力即可。)
(二)
10.(1)量 (2)去、往(3)同“返”,返回(4)好处,益处
11. B
12.(1)为什么不用脚来试一试呢?
(2)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他的儿子去一看,那些禾苗都枯死了。
13.指出类似现象1分,合理分析2分。示例:家长让孩子上过多的兴趣班,就是典型的“揠苗助长”,这样做导致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得不偿失。
(三)
14.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才是永恒的书。或:关心、探寻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具有永恒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答“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或“经典名著”也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15.①这样的书不能给人以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读了不仅没有收获,甚至可能受到误导,反而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②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或:一个人所读的书影响或决定着他的精神品位。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对即可。
16.①养成读书的兴趣。②读具有永恒价值的书。③树立非最好的书不读的信念。④读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书。⑤在独特个性和追求方面成为书的知音。【点拨】注意概括各段的段意,再抓住要点回答。
17.作者:马克.吐温 国籍:美国 情节:当海盗去 海盗生活 洞中历险等(除此而外,原著上的其他情节也可)每空1分。
对主人公的评价:扣住“机智”“勇敢”“富有冒险精神”“乐于助人”“勇于认错”等方面作答(至少答3点),2分。语言不通顺,要扣1分。
(四)
18.没有注意到车子侵占了盲道,没有自觉主动地帮助盲人的意识。(或不明方老师搬车的原因和意图)
19.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会给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20.父女俩通过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做的决定和准备。他们被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流下了眼泪。
21.感同身受的痛苦滋味和深深的关爱之情交织在一起,使我内心产生压力,促使我去更深切地体会盲人(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更努力地去为他们多做一些实事。
22.母爱,对盲人的爱,对所有残疾人的爱。
三、作文(60分)
类别 内容 语言 结构
一类文54—60分 立意新颖,选材精当,逻辑性强,内容生动具体。 能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表达写作的意图。语言生动流畅,没有明显病句。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过渡自然,详略得当。
二类文48—53分 立意较新颖,选材适当,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生动顺畅,偶有语病(明显的病句不多于2个)。 结构较完整,条理清晰,详略处理得当。
三类文42—47分 有较为明确的主题,立意一般,选材尚可,内容较为具体,有可读处。 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明显的病句不多于3个)。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较清楚,详略处理较恰当。
四类文36—41分 能看出立意,选材一般,内容不够具体。 语言不够通顺,语病较多(明显病句不多于4个)。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不够清楚,详略处理欠恰当。
五类文31—35分 无中心,内容杂乱或空洞。 词不达意,病句多(明显病句多于5个)。 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不会分段。
六类文30分以下 无中心,内容杂乱或空洞,不知所云。 文理不通,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病句太多。 没有条理,看不出结构,看不出是一篇文章。
说明:
1、主题(中心)基本明确(正确),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即可以45分为切入分。阅卷时应该根据具体作文合理把握,鼓励打高分,反对打保守分,不回避打低分,合理拉开档次。(一类文要占阅卷总量的15—20%,满分作文要占阅卷总量的4%左右。)
2、内容、语言、结构三项要求均达到该项者,可得该类文的上限分或中档分;已达到该类文的两项要求,另一项属于下一类文上限的,可得该类文的中档分,另一项仅达下一类文中限的,可得该类文的下限分;达到该类文的一项要求,另两项属于下一类文,得该类文的下限分或下一类文的上限分。
3、为鼓励学生创新,对作文中能有以下某一个或者几个亮点的(立意深刻有新意、材料别致、构思精巧、感情真挚动人、文采斐然、意象传神、文化内涵丰富等),可在原等级上增加一至两个等级。
4、表达方式必须符合所选文体的要求(如写剧本须合剧本要求),否则降低一个等级评分。
5、每少50个字扣1分,少于250个字,原则上只能评为五类文以下(含五类)。错别字每3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2分为止;标点符号错误较多的,扣1—2分。
6、作文如果被确认为超过1/2是抄袭的,不超过39分。
注意:
1、作文阅卷老师要浏览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以防个别考生抄写阅读材料。如果抄写阅读材料达1/2以上篇幅,视字迹10分以下给分。
2、考试作文是初一学生的作文,是在1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写成的作文,不能以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为标准来评分,也不可以写得最好的作文作为评判满分的依据,而应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作为评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