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一个21?岁的青年率领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第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他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创作背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于1205年,辛弃疾65岁。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主战派势力居下风,辛弃疾在江西乡下已闲居近二十年。宰相韩侂胄(tuō zhòu)用事,为巩固其在朝势力,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元老重臣,64岁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他认为一雪国耻的时机到了,侦查敌情,训练士兵,储备物资,但战机仍未成熟,主张不应草率北伐。他的意见未被采用,被贬为镇江知府,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后于1207年去逝。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即镇江。
怀古——所写内容。怀古诗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题解
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释重点词语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英雄业绩)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
(不堪,哪堪)
(普通)
(寻找)
问题讨论
2.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有什么作用?
1.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3.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2.找典故
⑴词中有几个典故?
⑵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⑶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用 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含蓄深刻,文情隽永。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人道寄奴曾住( )
(刘裕北伐收复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拓拔焘击败宋文帝刘义隆)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拔焘
廉颇
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明确:
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孙权
刘裕
在京口建立吴国的首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
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都在京口起步。
崇敬、仰慕与向往
共同点
建功立业
讽刺宋室
昏聩
偏安一隅
用典意图
刘裕、孙权
南宋统治者
小结上阕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草草北伐。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作者主张北伐,但他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2.北伐结果如何?
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写什么内容?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典故四:拓跋焘
拓跋焘:“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反而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典故五:廉颇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小结下阕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合 作 探 究 析典故
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古 人
古 事
孙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刘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廉颇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情 感
用 意
景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耻辱、悲哀
谏为国者勿忘耻
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提示:结合文本和注解,抓住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字词。)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
?归纳思想内容
1.古地-感慨盛衰无常。
2.国家-感慨国运衰微。
3.古人-感慨壮志难酬,抒发爱国情怀。
4.统治者-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怀古咏史类诗歌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 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
4.语言:含蓄
5.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怀古咏史类诗歌
咏史怀古诗
1.懂。即写什么?
①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
②要揣摩作者历史、古人的意图所在。
③要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④要分析作者的写法。
2.审。即审明题目要求。
3.书。即书写答案。要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4.查。检查要点全不全,语言通不通。
归纳全诗
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
陶 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下面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制陶者辛劳却屋无片瓦与富贵者不劳却居住大厦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极端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