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北京专版】03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解析(教师版+学生版)——三年(2018-2020)高考语文真题+三年模拟题分项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高考·北京专版】03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解析(教师版+学生版)——三年(2018-2020)高考语文真题+三年模拟题分项详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30 16:17: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3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解析
【2018——2020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真题】
【2020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1】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
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
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
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5.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
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6.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2019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5.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
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6.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2019——2021年高考北京卷名校模拟题】
【北京市延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统测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1),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释】(1)胡瓶:西域出产的一种储水器。紫薄汗:健马名。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将领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
B.
次句暗示将领时刻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
C.
后两句写出了将军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D.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14.
古诗常用“楼兰”泛指敌人,这是借代的运用,它能使诗歌形象突出、特点鲜明。下面没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5.
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两首《从军行》所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从军行
/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2020年北京人大附中6月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江上【1】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释:【1】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B.
颔联“永夜”二字暗示诗人在漫长秋夜难以入眠。
C.
颈联意为年老还功业无成,无奈只能对镜叹息。
D.
尾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报主”的拳拳之心。
13.
下列诗句中“倚楼”这一细节描写,与本诗“行藏独倚楼”一句蕴含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晚秋》)
B.
故人千里同明月,尽夕无言空倚楼。(唐·子兰《登楼》)
C.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D.
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宋·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4.
本诗中“高风下木叶”与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描写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秋思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注】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注】莎鸡:虫子名。在这里指纺织娘。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共12分)
谒文山祠【1】
[明]边贡【2】
丞相英灵魂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3】,不遣南枝向北朝。
【1】文天祥号文山,官至右丞相,南宋末率军抗元,兵败被执,终死不屈。【2】边贡:字廷实,明代诗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遵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创作原则。【3】西湖树:杭州西湖岳飞墓边的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帷”句:丞相祠内帷幔被寒风刮起,灯火飘摇,景中含情。
B.“乾坤”句:时局动荡风雨飘摇,作者深感自己全无容身之所。
C.“精卫”句:含蓄写出了文天祥虽抗元失败却矢志不渝的品格。
D.全诗情感深挚,悲慨苍凉之中不失开阔与雄浑,颇具唐诗气象。
15.
“子规”也即“杜鹃”,这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所营造的氛围也各不相同。下列诗词
中与本诗中的“子规”所营造的氛围差异最大的一项是(3分)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B.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春晚》)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16.本诗尾联云:“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你认为两者的抒情方式是否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3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解析
【2018——2020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真题】
【2020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1】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
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
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
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15.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
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6.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答案】14.
B
15.
D
16.
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B项,“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错。“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可见这是李白当下的想象,并非“追忆”。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情感等的鉴赏能力。
A项,“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错。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是表达离家日久,对家人特别是一双儿女十分想念。
B项,“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理解错误。“谁种龟阴田”是看到吴地春蚕结茧,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想到家中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因之汶阳川”是自己暂时无法回家,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并非表达归隐田园的志向。
C项,“金陵酒楼”错。“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是说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酒楼”并非金陵的,是家乡的酒楼。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这首诗中的“桃树”有其象征意义。“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从诗歌结构来看,“桃树”是抒情的线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从诗歌意境来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桃树与酒楼构成优美的春景;“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桃花与女儿因思念“我”而流泪,构成一幅美丽又忧伤的图画;“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桃树下一双儿女行走,画面优美。总之,桃树在诗歌意境的塑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019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
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
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5.
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
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
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
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6.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14.
C
15.
A
16.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
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4.
D
15.
A
16.
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正确。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B项,“赤壁矶头千古浪”,错在“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项,错在“表达对友人的担忧”。D项,错在“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2019——2021年高考北京卷名校模拟题】
【北京市延庆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9月统测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1),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释】(1)胡瓶:西域出产的一种储水器。紫薄汗:健马名。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将领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
B.
次句暗示将领时刻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
C.
后两句写出了将军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D.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14.
古诗常用“楼兰”泛指敌人,这是借代的运用,它能使诗歌形象突出、特点鲜明。下面没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D.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5.
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两首《从军行》所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从军行
/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答案】13.
D
14.
B
15.
同:都通过对边塞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
异:第一首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第二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爱护,以及对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同情。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D项,“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赏析错误。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急切想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将军形象。首句描绘这位将军的战士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通过对边塞荒凉景象的描写暗示出将军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的心情,最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军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通过分析可知,这首诗没有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之意。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
A项,句意为“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这里用“孤帆”代指“行舟”,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B项,句意为“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这里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C项,句意为“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这里“管弦”代指“音乐”,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项,句意为“刘裕统帅大军北伐,横扫敌兵如猛虎下山,气吞强虏”。这里以“金戈铁马”代指“军队”,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对比鉴赏能力。
第一首: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威风凛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军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第二首: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诗的一、二句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三、四句写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云沙”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日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体现在作者都是通过对边塞荒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不同之处是:第一首通过对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第二首则是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的尸骨运回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以及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2020年北京人大附中6月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江上【1】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释:【1】此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所作。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了夔州秋景,“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意。
B.
颔联“永夜”二字暗示诗人在漫长秋夜难以入眠。
C.
颈联意为年老还功业无成,无奈只能对镜叹息。
D.
尾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报主”的拳拳之心。
13.
下列诗句中“倚楼”这一细节描写,与本诗“行藏独倚楼”一句蕴含的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晚秋》)
B.
故人千里同明月,尽夕无言空倚楼。(唐·子兰《登楼》)
C.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宋·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D.
雪靥酒红微笑,倚楼起把绣针小。(宋·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4.
本诗中“高风下木叶”与李白《秋思》“天秋木叶下”,描写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秋思
李白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注】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注】莎鸡:虫子名。在这里指纺织娘。
【答案】12.
D
13.
C
14.
相同点:都描写了秋天叶子凋落的景象,抒发了时令之悲,年华之伤。
不同点:杜诗“高风下木叶”
一句描写的是在猛烈秋风席卷下、树叶纷纷凋零的场景,突出了环境的肃杀,诗人由此联想到时局动荡,更加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而李诗“天秋木叶下”
一句写的是秋天到来、树叶应时飘落的场景,表现了环境的凄清,侧重抒写对事物凋零的感伤。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本题考查对抒情方式的理解。D“尾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报主’的拳拳之心”,“委婉含蓄”错,本诗尾联“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是直抒胸臆。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看标题和作者、看诗中意象、看炼字句、看背景注解。要尽可能摄取作品或命题者提供的信息,充分发掘已知信息的隐含价值。本诗“行藏独倚楼”与陆游“身世安危入倚楼”蕴含的情感都是,报国心切,忧国忧民。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本题要求从“描写的景象”、“抒发的情感”两方面比较异同。相同点在于描写景象都是秋天树叶凋零,抒发的感情都是时令之悲,年华之伤。不同点在于杜诗“高风下木叶”
一句不仅写了环境的肃杀,更联想到时局动荡,催生出强烈的报国忧思;而李诗“天秋木叶下”
一句写的是环境的凄清,侧重抒写对事物凋零的感伤。
【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共12分)
谒文山祠【1】
[明]边贡【2】
丞相英灵魂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3】,不遣南枝向北朝。
【1】文天祥号文山,官至右丞相,南宋末率军抗元,兵败被执,终死不屈。【2】边贡:字廷实,明代诗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遵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创作原则。【3】西湖树:杭州西湖岳飞墓边的树。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帷”句:丞相祠内帷幔被寒风刮起,灯火飘摇,景中含情。
B.“乾坤”句:时局动荡风雨飘摇,作者深感自己全无容身之所。
C.“精卫”句:含蓄写出了文天祥虽抗元失败却矢志不渝的品格。
D.全诗情感深挚,悲慨苍凉之中不失开阔与雄浑,颇具唐诗气象。
15.
“子规”也即“杜鹃”,这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所营造的氛围也各不相同。下列诗词
中与本诗中的“子规”所营造的氛围差异最大的一项是(3分)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B.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春晚》)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16.本诗尾联云:“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你认为两者的抒情方式是否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3分)【答案】B
15.(3分)【答案】C
16.(6分)【答案示例】
①两者抒情方式相同,都是借助某个特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都属于间接抒情。(1分)②《谒文山祠》尾联借“西湖树”朝南生长之景(1分),暗示了文天祥顾念南宋朝廷、誓不降元的志向,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2分)。③文天祥诗借“磁针石”“指南”的特性(1分),暗示了自己心系南宋朝廷、誓不降元的志向(1分)。(如回答抒情方式不同,自圆其说亦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