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六 课件 (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六 课件 (1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30 22:4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
本次“交流平台”让我们交流的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材先点明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对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接着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田忌赛马》中的孙膑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后,利用现有条件,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二是《跳水》中的船长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果断拿枪逼孩子跳水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教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意在引导我们有意识地尝试将课堂所学运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交流内容
(1)回顾本单元《田忌赛马》《跳水》两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交流他们面对了什么样的情况,想出了什么办法,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
(2)认真阅读教材中“交流平台”的内容后比较、讨论,看看自己的结论和“交流平台”中所写的内容有什么异同,可以在不同处做好标记。
(3)分享平时阅读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说说自己遇到问题是怎样思考和解决的。
(4)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明白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办法去解决。
交流指导
交流范例
学习《田忌赛马》时,我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是:他先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马脚力相差不大,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他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来取胜。
读《草船借箭》时,我梳理了一下诸葛亮的思维过程:诸葛亮知道周瑜请他商议军事只是借口,实际是想给他出难题,进而达到治罪于他的目的。尽管他知道周瑜的目的,但是周瑜请他商议军事,他身在东吴,又不能推辞,只能见机行事。当周瑜提出让他十天造 10 万支箭的时候,他马上想到之前观测到三天后有大雾天气,进而想到草船借箭的方法。于是胸有成竹地立下了三天造好 10 万支箭的军令状。这么一想,就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智。
阅读《曹冲称象》一文时,我推测曹冲的思维过程是:大船可以装很重的货物,而且同一艘船装的货物一样多时,船身下沉的深度相同。可以把大象赶到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身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最后用秤称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这样分析后,我就知道曹冲很聪明,他称象的办法切实可行。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道旁李 道路 问其故 缘故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观察可以看出,每一行中加点的字都是相同的,还可以发现现代词语都是对文言文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
.
.
.
.
.
.
.
.
.
.
.
.
每一行中前面的都是文言文语句,后面的都是现代词语。后面的现代词语是前面文言文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每行中加点字是相同的,可见,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可以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
参考答案:
练一练,学运用。
在括号中写出下面词语中加红字对应的现代词语。
群儿戏于庭( ) 足跌没水中( ) 诲人不倦( )
庭院
淹没
疲倦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你自己类似的体验,再选
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时间的长短、快慢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的情形下,相同的时间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第一段话中,本来时间很短,但由于大家救人心切,反而觉得时间很长;第二段话中,本来时间很长,但为了突出时间变化快,所以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反而是“一转眼就过去了”。生活中,相信大家应该也有这样的体验吧。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己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一一大家己经觉得时间太长
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
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蛛来了又去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联系生活实际,仿照教材上的例子,写自己的一种体验。
练一练,学运用。
1. 这部电视剧太精彩了,中间的广告时间虽然只有一分钟,但是我觉得比一个小时还漫长,要好长时间才能播放完。
2.“一转眼,十五年过去了。”妈妈看到久未见面的、亭亭玉立的表姐时不由得感叹道。
参考答案:
?下面的材料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读一读,
说说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这样修改。
仔细阅读文章中修改的部分,分析为什么这样修改,这是从哪一方面进行的修改。然后总结归纳。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用词的准确性。
(2)长句断成短句。
(3)语句的通顺。
(4)避免重复啰嗦。
(5)增添语句,使意思更准确。
(6)正确用字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合理分段。
参考答案: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中的错误。
练一练,学运用。
有一天上课时。我忽然觉得肚子痛得直不起腰。老师问明了情况,背我立即到医院;晚上,老师又冒雨敢到我家来关怀我。我怕当误了学习,急得哭了。老师又亲切地安慰我,“别着急,等你身体好了,我会给你补上的。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级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
练一练,找规律。
这些内容都是中国古代对于女子或男子年龄上的称谓,其特点是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还未达到壮年,
故称“弱冠”。
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特定称谓,下列年龄称谓按实际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有误的一项是( )
练一练,学运用。
A. 而立、知命、古稀、耳顺
B. 弱冠、不惑、知命、花甲
B. 志学、弱冠、而立、不惑
D. 不惑、花甲、古稀、期颐
A
我拓展,我积累。
小朋友,你还积累了哪些年龄称谓的词语?
我还知道其他一些表示古代人年龄称谓的词语,如“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志学” 指人十五岁;“知命”指人五十岁;“耳顺” 指人六十岁;“耄耋”指人七八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