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1 折形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1 折形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30 19:0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折形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构成物体的四种基本形状:椎体、柱体、台体、球体。
2、能说出物体的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能使用恰当的语言
描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3、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举例说明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人合作。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
生活中的问题时能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控制好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对比实验的变量。
教学准备:
教师:熟鸡蛋2个,实验记录表,课件
学生:A4打印纸,双面胶,透明胶,四个半圆形蛋壳,课本,笔等。
学生分组:6个学生一组,选出小组长、记录员、一名同学专门负责一本本认真地放书,6名学生均是操作员。每个小组1张实验记录表,4张A4打印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疑导入。
大自然充满着迷人的色彩和神奇的魅力,很多动植物更能带给人以启迪。
1..出示郁郁葱葱的树木,树干是什么形状的呢?这里还有很多诱人的果实呢,你们看,草莓是什么形状的?西瓜呢?
讲述:我们对自然界和我们生活中的物体进行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大多数物体分别由这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出示四种基本形状:柱体、锥体、台体、球体。
3交流:同学们再来看一组图片,欣赏国内外不同风格的建筑,谈话:这些建筑包括了刚才认识的哪些形状?.建筑师们把这些形状进行了巧妙的设计组合,除了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造型,你觉得形状还有什么作用?
提问:支撑凉亭和长廊的柱子有的是圆柱体的,有的是立方体的,它们除了造型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之外,设计师在设计建造时,是否考虑到它们承受力大小方面也有差别呢?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想不想研究研究?
  4.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板书课题---《折形状》)。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今天的研究让我们先从一张纸开始吧|。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将一张A4的纸怎样立在课桌上,并把一本科学书托起来呢?而且还要让书离桌面15厘米以上?
2.学生思考后来回答(折成纸筒)
3教师根据回答:出示相应的一个纸筒,演示。
提问:纸筒还可以折成别的形状吗?再想想看。
4.认识不同柱体,提出探究问题。
  (1)出示一组柱体(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圆柱体),比较、认识这些柱体。
(2)预测: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些柱体,谁的承受力可能最大?说说你的想法。
请每组同学将自己对四种形状纸筒承受力大小的预测结果填在实验记录单相应的表格中。(承受力大小依次用1234序号表示)。
(3)师讲述:大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怎样才能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呢?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心动不如行动,下面我们就利用折形状的实验来验证。
(各组领取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表:
纸筒的形状
承受力
预测
实际
三棱柱
?
?
四棱柱
?
?
六棱柱
?
?
圆柱
?
?
结论:承受力最大的是(?? ???)纸筒,因为( )。
 2.以柱体为载体,自主探究活动。
(1)请每组同学分工合作,分别折出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纸筒,用16K纸,可以两个同合作折一个纸筒。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本次实验要注意什么呢?
教师出示实验要求:
a.纸质一样,纸的大小一样,粘纸的胶一样;
b.我们统一用纸的宽作为纸筒的高;
c.粘纸时重叠的宽度要一样,纸的缝隙粘牢固,纸筒上下两边要平;
d.实验用的书本要相同。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
e.每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f.记录课本数量时要注意如加5本书倒塌记承受力为四本书。
g.各小组要把每次实验结果及时记录下来。
? (5)学生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6)结合数据,小组成员讨论,形成组内初步研究结论。 、
 (7).组织集体汇报交流、分析数据
-小组代表汇报(指导学生按实验过程进行汇报)
-结论:教师同步记录数据,教师分析数据;-
-小结:同学们真厉害,动脑筋将一张纸一折一弯,改变了原来的形状,它的承受力就增大了。(ppt)出示(板书:物体形状不同 承受力大小不同)
(8)看来,课前提出的支撑凉亭和长廊的圆柱和立方体柱子的承受力有没有差别呢?(有)通过我们的动手实验现在找到答案了吧!
(三)拓展应用1----
1.出示18页内容的课件
(1)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四)体验薄型材料的承受力
1.谈话:刚才大家研究得很投入,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
2.老师今天拿来了两枚鸡蛋。本来,鸡蛋壳又薄又脆,但现在我要请出我们班的几个同学上来,把鸡蛋握在手中,有力气看谁能把它握破。(学生尝试)
3.大家观察,蛋壳有什么特点?它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呢?(猜测)
4.验证:在蛋壳上放书本,问: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
课件出示录像。教师小结:对于圆形和壳形来说,在外力的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它能够把所受的外力均匀的扩散到物体各处,所以整体承受较大的力。
5.拓展:能不能在蛋壳上站立一个人呢?蛋壳承受得了吗?
6出示课件
(四)总结:
1.科学家与设计师的杰作让我们大开眼界,其实他们的灵感大都是来自生活的。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心发现,并能更好的利用它来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折形状
?折叠弯曲??? 提高承受力
?不同形状?? 承受力不同
设计反思:
1.本节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着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充满兴趣和好奇心,都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先创设情景,如何利用一张纸成功的把一本书托起,学生兴趣浓厚,并且很快想出了多种答案,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折、放,想出了利用不同形状,增加纸的承受力,并付诸于实际。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的总结。最后进行拓展,了解蛋壳的承受力及其中的原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展开,学生亲历了这个过程,真正地了解所学的知识。2.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的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