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单元测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31 18:3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
1.?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2.?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之比约成79∶21。这说明当时的北魏
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
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3.?“衣冠南渡”语出刘知几《史通》,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进。南京出土的唐琅邪王氏墓志载:“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代金陵经济的繁荣局面
B.琅邪王氏墓志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
C.《史通》和琅邪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
D.“衣冠南渡”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
4.?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股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5.?“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三藩之乱
6.?在便桥与颉利可汗面对面时,唐太宗首先指出:“我与可汗尝面约和,尔则背之。且义师之初,尔父子身从我,遗赐玉帛多至不可计,何妄以兵入我都畿,自夸盛强耶?今我当先戮尔矣!”以理服人的结果就是唐朝与东突厥缔结了著名的便桥之盟。这表明唐太宗处理与东突厥的民族关系时 ( )
A.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B.剥夺突厥贵族官职
C.改变原有部落组织 D.发展交通推动交流
7.?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 )
A.轻赋省刑?? ?? B.开明的民族政策???
C.广开言路?? ???????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
8.?“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
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 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 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
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出唐朝的政事堂 ( )
A.始终都是三省议事机关 B.确保宰相掌握了决策权
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10.?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他的意思是 ( )
A.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护统治
B.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
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
11.?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与租庸调相比,税制更加繁复??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12.?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 )
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
13.?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 ( )
A.文化市场是开放而有序的 B.盗印文人书籍风气猖狂
C.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 D.雕版印刷书籍只在民间出现
14.?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 ???? B.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
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 D.中华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15.?史学家许倬云曾说“中古(指魏晋隋唐时期)以来的中国是东亚的中国”,意在说明( )
A.中国开始与东亚邻国交往?????B.中华文化大量传播到了周边邻国
C.中国吸收了佛教异域文化?????D.东亚邻国商人和侨民聚集长安城
16.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1?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车勿用, 民不外劳, 役宽务简, 氓庶(百姓) 繁息, 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 盖东西之极盛也自晋氏迁流, 迄于太元之世, 百许年中, 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 晏如也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鱼盐杞梓之利, 充仞八方, 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
——《宋书》
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1-5ABBCC 6-10ABCDA 11-15ACCBB
16原因:南方相对安定,赋税低;北方先后出现多个民族政权,战乱不断。影响:北方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地区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明显进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