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7课 漂浮的画 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7课 漂浮的画 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2-30 21:0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漂浮的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吸附法。
2.根据油水不相容的特征,进行肌理画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观察生活中的“肌理”,通过演示、实践、感悟吸附法来制作“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肌理的美感,体会制作的快乐,展示学生的艺术个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肌理的美,并运用吸附法制作简单的肌理作品。
难点:
1.如何让学生在制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合理安排画面的点,线,面,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性质做好一张肌理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扁平盛水容器2个、水拓画颜料套盒、多媒体、作品展板等 。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素描、版画、水彩画,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的画种—《漂浮的画》。
(二)新课:
(板书)出示课题:《漂浮的画》
教师问:什么叫漂浮的画呢?
1.教师讲解概念。
2.演示:在2个玻璃试瓶里盛一定量的清水,在其中的一瓶放入颜料,另一瓶放入油性颜料,让学生观察油性颜料和水之间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滴入清水中的油性颜料浮在水面上。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油和水之间的变化过程,从而知道漂浮的原理:油水分离。并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兴趣。
提问:我们怎么才能永久的保存水面上的画呢?
教师继续演示讲解:就是用拓印的方法,把水面上的肌理画吸附到纸上。
3.欣赏自然界中存在的肌理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创造出来肌理的天然美,陶冶情操。
4.欣赏生活中运用肌理的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肌理美,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
5.欣赏画家创作的肌理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肌理画有多美。
6.欣赏学生的肌理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树立信心,自己也能创作出肌理画。
7.肌理画的含义。
“肌理”是某种物体上的纹理、质感 ,如树皮的纹理 、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
它也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如各种笔触、斧凿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
8.介绍肌理画用到哪些工具:油性颜料,画针,画梳,水,纸,盆。 9.介绍肌理画的步骤: 第一步。把水倒入盆中。 第二步。油性颜料离水面高三厘米滴入,一次只挤一滴,不能多挤。 第三步。颜色停止扩散,在滳入其他颜色。
第四步。用画针,在水面上慢慢的搅动划动,既可形成花纹纹理。
第五步。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可以进行二次创作。
第六步。轻轻把纸张放入水盆中,与水面完全贴合,充分吸附水上的画,进行拓印。 第七步。静待五秒钟,用画针挑起画纸一角,双手提着画纸两边,向上提起。 第八步。把拓印好的画晾干即可。
10.观看肌理画视频。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肌理画的制作过程。
11.欣赏专业老师的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优秀的肌理画是什么样子,给学生一个追求的目标。
12.讲解专业老师的肌理作品为什么美?
因为,大师们画了两次肌理。第一次画的肌理作为背景。第二次画一些图形上去。(比如:花,草,树,太阳……)
并且观看如何在第一画好的肌理基础上画第2次的制作视频。
13.欣赏作两次肌理的小视频,加深学生对肌理的高层次认识。
14.欣赏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他们这个年龄制作肌理画能达到的层次有多高,并刺激他们的创作愿望。让他们的创作欲望,达到一个高点。
(三)学生作业:
用吸附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可以选用任何颜色搭配。要求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进行巡视辅导,并播放舒缓的音乐就,创造课堂良好的氛围。
(四)作业讲评。
教师把学生课堂作业搜集到前面的展板上来。对作品进行自评,师评,进行适当的语言鼓励。
(五)课后延伸:
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晾干。待干了以后,可以根据肌理进行图案剪切创作。例如。:房子,衣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