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件+练案(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2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课件+练案(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21 17:32:10

文档简介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21世纪教育网
1.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
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遭到拒绝。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行县制 B法律严酷
C.奖励军功 D.“焚诗书”
3.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4.商鞅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两个统治者是
A.秦穆公和秦献公 B.秦献公和秦孝公
C.秦穆公和秦惠文王 D.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5.《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6.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下列哪项是其主要体现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 ③法律严酷 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强化提高21世纪教育网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8.商鞅变法中为了加强基层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
①十二等爵制 ②推行县制 ③户籍什伍制 ④连坐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是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21世纪教育网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0.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21世纪教育网
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 ②只有改革才能促发展
③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
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
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21世纪教育网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映了商鞅的什么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变法带来怎样的社会后果 为什么会出现“民勇于公战”的局面
12.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迫起兵自卫,兵败被杀。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高考链接
13.(2008·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到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变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21世纪教育网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 A项为秦国保守派的观点;B项为儒家观点;C 项为用人方面的主张,属如何变法的范畴,不是要不要变法的原因。因此正确答案为D。
2.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为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而商鞅是不敢暴露身份的。其他选项与此无关。21世纪教育网
3.B 解题时,一要读懂材料,二要把商鞅的措施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轻罪重罚是为了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使人们在畏惧重罚中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4.D 本题比较简单,考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根据课本内容可知:与商鞅关系密切的是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5.A 通过阅读材料并根据课本知识,可以得知反对商鞅、诋毁商鞅的应该是商鞅变法中利益的损害者—没落贵族,故选A。
6.C 紧扣题干中与“百姓”二字有关的内容理解。
强化提高
7.A 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所选的材料对学生解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所选的材料是《史记·商君列传》,这容易使学生想到商鞅是主张改革的,因此会导致误选,而所选材料是甘龙的一段话,他的观点显然是守旧的反对变法的,所以只要学生认真审题,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就比较容易作出正确判断。故正确答案应选A。
8.D 抓住“加强基层管理的措施”这句话。
9.D 材料中的内容实质上是主张效法古制,依照旧礼,反对变法革新。
10.C 商鞅变法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然而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这表明③的叙述是不确切的,将带③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课外延伸
11.【解析】考生应准确把握法家思想的内涵,主要内容有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等等。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答题时要读懂材料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作答。
【答案】(1)法家思想。顺应形势变化求新求变、勇于改革的精神。
(2)后果: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富足,遵纪守法。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12.【解析】本题涉及到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问题。方法之一是将变法者的个人命运与变法本身分离开来。不以个人成败作为判断改革效果的依据。
【答案】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守旧贵族的反扑,商鞅枉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高考链接
13.【解析】本题是一个比较型的材料题,这一类型的题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做这一类型的题关键在于抓住比较项,如第(1)问让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条件下如何提高社会政治地位,这要联系两者的改革措施加以考虑。第(2)问则是让考生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策略,策略即方法、途径,但要注意的是该题主要考查两个改革在剥夺贵族特权上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答案】(1)担任低级官职(或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竣法。
21世纪教育网(共30张PPT)
措施 作用
经济 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但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改革不彻底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严肃军纪 提高军队战斗力;轻罪重罚
政治 普遍推行县制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加重剥削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习俗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










积极作用
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发展了小家庭生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改革内容中哪些措施有利于富国
体现以农求富的思想










积极作用
措施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
瓦解了宗法制,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了战斗力
改革内容中哪些措施有利于强兵
满足了应对战争的需要










积极作用
措施
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
普遍推行县制
取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否定宗法制,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改革内容中哪些措施打击奴隶主贵族利益,顺应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潮流
哪一措施从根本上变革了社会制度?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全面的根本性变革.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废井田,开阡陌










积极作用
措施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通过什么措施把改革的内容确立下来呢
梅县高级中学 徐建
一、变法结局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
商君为什么会死?
原因:
①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
与反扑(根本原因)
②秦孝公的去世(直接原因)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太
子师傅)之徒告商鞅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
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只其是商君也,
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
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复
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
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
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判断商鞅变法是否成
功?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依据: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
目的,且已经深入民心;变法非常
彻底。
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②秦孝公的坚定支持;
①改革反映地主阶级的愿望,符合秦
国国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变法结局:成功
③变法已经深入民心;变法非常彻底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分析材料思考商鞅变法给秦国
带来的作用?
商鞅
依据商鞅变法的措施探讨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产生的重大作用。
承认土地私有,提高生产积极性,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1、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
加强了专制统治;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推行县制
什伍连坐法
制定秦律轻罪重罚
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
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
集权
2、政治:
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严格户籍,实行什伍制度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证兵源
3、军事: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4、思想方面:文化专制,加强思想
文化统治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文化高压政策
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窒息了创新意识
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制
5、习俗方面
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风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小结: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影响
1、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2、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开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统一中国基础
我们应怎样评价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评价
1、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全面的、成功 地主阶级改革运动;(性质)
5、变法也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2、除旧布新,推动了社会进步;
3、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
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都起了重
要作用;
四、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剥削压迫
3、改革不完全彻底
4、文化高压 压制了思想,摧残了
文化,开文化专制之先河,导致
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以史明鉴: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哪些启示?
启示:
1、改革是曲折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2、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3、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前程。
4、改革者应有坚定的意志、务实的政策。
5、改革措施应适合国情,顺应民意。
1、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属于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2、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3、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为天开阡陌封疆”
B、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C、令民为拾伍
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
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4、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商鞅的智慧与策略
C、变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D、始终以“富国强兵”为宗旨
5、秦惠文王发兵捕捉商鞅,商鞅出逃,在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所以后人称商鞅是“作法自毖”。这一事件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哪一特点。
A.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B.改革涉及各个领域,非常全面
C.重视农民的利益
D.法治,即重视用法令治理国家和推行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