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一、教材及课题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二、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掌握商鞅变法的措施。
(2)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2)采用角色扮演和讨论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及意义。
(3)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2)通过学习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四、重难点
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
商鞅变法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述法、分析法、
影像资料辅助法、讨论法、图文
结合法等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史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施情景教学。
(2)讲授新课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
“为秦开帝业”
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
(前356--前338)
1、商鞅的成长经历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秦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第一幕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其人:
战国中期政治家,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他从小好学,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个人因素:热衷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时代影响:变法成为时代的潮流,统治者重视人才。
探究一:商鞅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未受魏惠王重用
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1)献策
秦孝公求贤,商鞅投奔秦国,建议改革变法,富国强兵。
探究二:秦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1)战国时代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2)王道即儒家治国理论(以礼治国,实行仁政),不符合时代要求。
(3)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变法改革,以法治国),符合孝公称霸需要。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Back
商鞅入秦
Back
治世不一道
变国不法古
——商鞅
(2)受到重用 主持变法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B356、B350年)
徙木立信
这件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BC356 年
(3)功勋卓著
变法有功,晋爵大良造,赐封于商,故称商鞅或商君。
第二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商鞅变法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这些措施有什么意义?
1、经济方面
(1)为田开阡陌封疆
①含义:“开”,重新设置;“阡陌”,纵阡横陌,是井田中间的灌溉渠和道路;“封疆”,是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②实质: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③作用: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比较:井田制与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收取高额地租,农民有部分产品
农民向地主租用土地,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
新兴地主私有
封建土地所有制
生产关系三大要素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产品向周王进贡,奴隶主部分,奴隶几乎无
奴隶主驱使奴隶劳动,奴隶无自由
国有
(周王所有)
井田制
产品分配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生产资料归属
废井田意义
土地制度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措施: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者,免 除徭役;限制工商业,经营工商陷于贫困者,全家都投入官府为奴婢。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呢?
积极: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三: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3)统一度量衡
措施: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其中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商鞅铜方升
这一措施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 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2、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1)措施: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依照爵位高低占有田宅、奴婢;严禁私斗。
(2)私斗:即邑斗,指奴隶主间为争夺土地财产发生的带有血亲复仇色彩的私斗。不准私斗旨在削弱奴隶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
结合【历史纵横】,总结一下这一措施的积极意义。
①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
②打击了贵族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
秦国武士复原图
3、政治方面
(1)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①世卿世禄制:宗法制下的选官用人制度,各级贵族凭借出身出任各类官职,并世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
②内容:贵族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
③作用:削弱旧贵族势力,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的积极性,但也招致其怨恨。
(2)普遍推行县制
内容:废除分封制,分全国为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4、司法方面
(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①内容:规定居民要登记户籍,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报,否则要受同样的惩罚 。
②作用: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为征收赋役创造条件,同时保证了兵源。
(2)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
作用:建立起严密的法律体系,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但轻罪用重刑,为秦的暴政埋下了祸根。
5、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
(1)内容:烧毁宣扬一些儒家思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诗书。
(2)目的:排除复古思想干扰,用封建法制统一人们的思想
(3)实质:文化高压政策
(4)影响: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探究四:如何看待商鞅的“燔诗书” ?
积极:从当时来看,要更好地执行变法,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消极:从历史长河来看,文化典籍的损失。
6、社会风尚习俗方面
(1)内容: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发展小家庭生产。
(2)作用:有利于革新社会风貌,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
坐法
商鞅变法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措施 积极作用
经
济
军
事
政
治
司
法
文
化
习
俗
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废除世卿世禄制
普遍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商鞅变法具有什么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 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5)强调法治,以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6)强调农业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商鞅变法
指导思想
宗旨
性质
范围
法家理论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改革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影响
为秦国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特点
农战与法治
看谁最厉害
1、对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
B、所有贵族不再拥有爵位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2、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
A、春秋 B、战国
C、 秦朝 D、汉朝
看谁最厉害
3、商鞅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 主要说明( )
A儒学无积极意义B儒学无法抑制暴政
C儒学行不通 D儒学不利于思想统治
4、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的措施不包括( )
A.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
B.按军功大小赐给田宅
C.资财雄厚的大商人可以做官
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看谁最厉害
5、《史记·商君列传》:“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授田
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
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练一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
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2)从材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倾邻国而雄诸侯
(3)材料一、二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肯定 ,后者否定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导学案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识记商鞅的成长历程;初涉政坛;秦国政坛上的主角;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2、理解商鞅变法和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关系;
3、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
【学法指导】
通过引导学生自找资料,通过对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和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措施的学习。合作探究,小组竞赛、讨论质疑。
【知识链接】
对商鞅变法,司马迁说“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那么,商鞅这位搅起中国历史长河巨大波澜,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究竟如何 他轰轰烈烈运作、并为之贡献生命的变法改革又是些什么
【知识导学】
知识点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知识梳理】(A级)
(1)成长历程:
原名 公孙鞅 ,出生于 卫国贵族家庭 ,又称 卫鞅 ,热衷于法家学说 有 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卫鞅起初投身于 魏国丞相公叔座 门下,但 魏惠王 没有重用他
(3)投身秦国,主持变法:
A、此时 秦孝公 到处招揽人才
B、他提出治国平天下主张,秦孝公任用他为 左庶长 ,主持变法
C、从 公元前356年 开始,两次在全国推行。他被晋爵为 大良造 ,
赐封于 商 ,称其为 商君或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何谓“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
【思考探究】(B级)
1、卫鞅到泰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卫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卫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 ”景监责备卫鞅,卫鞅要求再见孝公。这一次卫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卫鞅。,第三次见面,商鞅劈头就问:“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道!听着听着,他不由自主地向商鞅靠拢。最后,秦孝公不再矜持,激动地握住商鞅的手:“请先生教我。”孝公对卫鞅讲述的富国图强之术,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卫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
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答: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尧、舜、禹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以礼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因此,孝公对王道不感兴趣。而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要求当政者“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这种思想适应了战国时兼并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孝公的称霸大业,所以,孝公不仅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而且法家思想还成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
知识点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知识梳理】(A级)
(1)“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 井田制 ,以 法律 形式承认 土地私有 ,允许 土地买卖
作用——维护 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提高 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2)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
鼓励 耕织 ,生产粟帛多的,可 免除徭役 ;限制 工商业
作用——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统一 度量衡 :
作用——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思考探究】(B级)
2、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A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C )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为田开阡陌封疆 D、重农抑商
4、下列改革中,含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是( B )
A、周世宗改革 B、商鞅变法 C、管仲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知识梳理】(A级)
根本目的: 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兵,进而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措施:
A、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 :
按 军功大小 授予爵位,官吏从 有军功爵的人中 挑选,严禁 私斗
作用—— 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
B、废除 “世卿世禄制” ,鼓励 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
C、建立 严格户籍制度 ,制定 连坐法 :
目的—— 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D、普遍推行 县制 :
废除 分封制 ,分全国为 31 县,由 国君 直接委派 县令 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E、“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 秦律 :
烧毁 宣扬儒家思想及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书 ;根据李悝 《法经》 ,制定秦律
【思考探究】(B级)
5、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积极作用
措 施 积 极 作 用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普遍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司法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加强了户籍管理,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加强了专制统治
制定秦律,轻罪重罚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习俗 “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合作探究】(C级)
6、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 李斯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于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是发明商君之少思亦。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四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 秦策一》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
完全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民以殷盛”是过分夸大的溢美之词,但它说明变法确实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材料二如何评价商鞅?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认为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这一观点不正确。不能过分强调个人品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3)材料三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持否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被废除。
(4)材料四中“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它说明什么问题?
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说明重大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7、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学习反思】
你掌握的知识:
你存在的疑问:压缩包中的资料: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3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ppt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练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带解析)doc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优化训练基础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 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 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2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 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