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3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练案(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3单元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课件+练案(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21 17:32:10

文档简介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杭州 B.苏州 C.无锡 D.洛阳
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 B.政府加强了对手工业的管制 []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4.魏碑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教育兴起 B.孝文帝改革
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石立碑 D.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5.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http: / / www. / )
鲜卑人乐俑
A.尊儒崇经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
6.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
①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 ②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 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④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强化提高
7.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
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
8.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
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 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
( http: / / www. / )
北魏孝文帝是铸造的铜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10.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
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图:
( http: / / www. / )[]
汉人胡食画像砖[]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 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要什么条件。
12.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的官制,是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的。官吏的名称多仿照自然物之名而起,如奔走的使者,叫做凫(伯)鸭,取其快速之意;把纠察官叫做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北魏初期在每州设置三刺史,每郡设三太守,每县设三令长,分别由一个鲜卑贵族、两个汉族官员充任。这是因为鲜卑贵族缺乏统治汉地的经验,不得不起用汉族官员。但是北魏政府又对 汉族官员不够信任,于是派一个鲜卑贵族来监视。同时设置两个汉族官员,目的是相互牵制。孝文帝改制以后,一职三官制废除,一律改为中原传统的一职一官制。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北魏初期官制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针对这一特点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
高考链接
13.(2008·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14.(2008·广东单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C 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 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2.D 解析:四个城市只有洛阳处在北魏统治之下。
3.A 解析:政府对手工业的管制放松,丝织业进一步发展,实物交易逐渐被货币交易取代。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魏碑”体源于刻石立碑,因此产生的直接原因是C项,A、B、D三项是条件。
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抓住图片的中心内容“乐佣”,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思考。
6.A 解析: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鲜卑贵族不可能成为汉族政权的官员。
强化提高
7.A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的民族融合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同时改革又促使民族融合加剧。
8.A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钱”、“绢”说明③④。
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是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这也说明孝文帝重视商业。
10.A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一方面使鲜卑族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人在与鲜卑族的接触中也学习到了鲜卑族的某些先进的东西,是汉族和鲜卑族等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课外延伸
11.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鞅变法的比较。(1)问主要结合材料回答。(2)问主要结合图片进一步思考。(3)问主要通过比较孝文帝与商鞅变法的异同进行回答。
【答案】(1)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2)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并融为一体。(3)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12.【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概括;第(2)问要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答案】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每个官职同时任命三人。鲜卑、汉族官员相互牵制。
(2)孝文帝定官制为九品,“定考课,明黜陟”,改变官职名称。还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的刑律。
高考链接
13.【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和影响的考查。其中第(1)题从民族矛盾这一个角度考查学生对背景的理解,针对该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解决,答题时要有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第(2)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理解太子恂在当时代表的是反对改革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并且要特别注意孝文帝与太子恂是父子关系。第(3)题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重在考查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对后世唐朝的影响。
【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其中第(1)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其次要准确理解均田制的含义,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最后结合材料断定土地分配是按照人口。第(2)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作答时尽可能的简练、全面。第(3)题要抓住溯源二字,即对孝文帝改革背景的考查,结合背景再回答改革的影响。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
[](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概念阐述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阅读教材,你能指出当时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吗?
北魏·鎏金镶嵌高足铜杯
北魏时期的动物纹锦
观察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手工业发展
拜占庭金币
波斯银币
观察图片,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商业活动活跃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你了解什么是封建化吗?
2.阅读教材,参照图片,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进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北魏文官俑
鲜卑人乐俑
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
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
这是南朝大臣到洛阳以后发出的感叹,你认为是北魏洛阳什么样的景象让他发出了如此的感叹?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繁荣;文化和制度的封建化程度。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牧马(魏晋墓壁砖画)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生产方式农耕化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北魏鲜卑族人着装画像
材料反映了北方鲜卑族哪些
社会习俗变化?
北魏人出行图
衣着,出行等社会习俗的变更
经历这种变化的鲜卑族还是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吗?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之中了呢?
汉人胡食画像砖
少数民族的胡床(又称交椅)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是便于骑马打仗的紧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这种变化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上的互相影响。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
《敕勒歌》的创作与翻译
  这首描绘草原风光和游牧画景的著名民歌《敕勒歌》,起初由高车族牧民用高车语创作。高车族即为铁勒族,又叫敕勒族,因他们乘高车,逐水草,过着游牧生活,所以被称为高车族。
  后来,高车族与鲜卑族的交往增多,《敕勒歌》便被译为鲜卑语,在北方广为流传。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标准语言),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汉语,《敕勒歌》又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下来。
“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二十品的称呼最早见于清代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随笔》。内容一般是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它的书法艺术,是以汉隶和晋隶为基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杂糅各家之长而自成一体。既有隶书古朴刚健的风格,又有楷书端庄大方的神韵。代表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极高成就,是“魏碑”体中的精品。
魏 碑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改革的有利条件: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
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改革的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孝文帝改革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
与发展;
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影响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一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什么能成功呢?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1.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不相符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的深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的发展
你能做对吗?
2.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ji)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3.下列对北魏统一北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B.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改变了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D.为各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材料一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
(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外
作业
1.以“友好往来话融合”为主题。
2.两人一组,分工合作。
3.一般为手抄小报,图文并茂,有条件的可用电脑 
 制作。
编辑历史小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