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3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件+练案(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3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件+练案(带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21 17:32:10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东汉
北方
南方



西晋
东晋
十六 国
北朝
南朝
隋朝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线索
南北朝政权更替
东魏 北齐
北朝:北魏
南北朝 西魏 北周 隋朝
南朝: 宋 齐 梁 陈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国家分裂
民族融合
你对这个时代
还知道些什么?
花木兰 孔雀东南飞 梁祝 驸马 门神
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谢灵运 郦道元 九品中正制
淝水之战 北府兵 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
《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1、北魏的崛起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1、从北魏骑马武士陶俑图片中你得到哪些信息?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关系?
嘎仙洞
第一组问题:
A、北魏是怎样崛起的?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怎样的积极影响?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⑵崛起: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
是为道武帝。
北魏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3)影响: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崔浩
(2)措施:
①解散部落,实行编户;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③仿汉制设官,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学先进文化
2、拓拔珪的封建化改革:
(1)依据: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3、统一黄河流域
(1)时间:439年
(2)人物:太武帝拓跋焘
(3)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太武帝拓拔焘
探究问题一: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大部分时间都是统一的。你是怎样看待我国历史上的统一现象的?在国家统一方面,你现在有何热切的期盼?
北魏疆域图
探究问题二:统一后的北魏政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政权?
第二组问题:
1、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呢?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其统治面临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 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
——《魏书·李冲传》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魏书》卷十三
基层政治制度不够完善。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压迫严重。 民族矛盾尖锐
困境
三、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役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2.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
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掌实权,培养孝文帝学汉族文化。
(公元442-490年)
北魏历史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
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是著名的女政治家
第三组问题:
1、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孝文帝为什么能在之后的改革中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 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感悟反思
每当气候上的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
落后的征服者必然要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本课小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社会动荡
3、改革的可能性:民族融合的趋势、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2、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奠定基础
必要性
可能性
小 结
莫道今年春将尽
明年春色倍还人
谢谢!再见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
1.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2.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与汉族融为一体
同步检测:
D
C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D
C
5、阅读材料思考:
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业是如此。
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材料三:P34【学思之窗】
〔 1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 2 〕.阅读课本举出该问题导致后果的一个实例。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北魏建立于
A.三国时期 B.东晋时 C.前秦时 D.386年以后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社会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的态度是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
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 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71年,拓跋宏继承帝位 B孝文帝汉化的推动者是冯太后21世纪教育网
C.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家经典 D.孝文帝决心改革汉制,以维护鲜卑旧制
5.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
A.拓跋圭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 B.前秦瓦解
C.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D.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来源:21世纪教育网]
6.透过右图能获知 21世纪教育网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21世纪教育网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
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③
强化提高
7.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9.右图的人物是
A.后燕太医21世纪教育网
B.汉族地主
C.汉族儒生
D.鲜卑贵族
10.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硅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
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昕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
(3)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
高考猜想
13.(2007·江苏启东)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除曹魏和北周外,
还有
①西晋②前秦③北魏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4.(2006·山东青岛)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21世纪教育网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21世纪教育网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优化训练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386年,拓跋圭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D 该题考查学生的复合选择能力。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3.C 本题主要考查概括归纳能力。由于汉制的进步性,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如拓跋圭就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不过学习是有限的,没有全面学习。
4.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握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一封建化,即可知D项是错误的。
5.A 改革旧的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6.D 骑马武士陶佣直接反映出北魏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在图中是无从得知的。
强化提高
7.B 本题考查学生对当时先进经济发展形式实质的理解能力。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而选B项。A、C、D三项较之B项是落后的。
8.B 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民族融合如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21世纪教育网
9.C 本题考查对历史图片的再认再现能力。崔浩是汉族儒生,在北魏时受到重用。
10.C 本题考查的是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全面认识能力。既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内容,此题中的③不符合题干“有利条件”的要求,可直接排除。
课外延伸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抓住“宗主督护制”即可作答。第(2)、(3)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要把材料与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另一方面要在问题中抓住关键词语。
【答案】(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北魏统治危机的出现入手,多方面分析,说明改革的必然性。第(2)题可联想当时社会矛盾的存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第(3)题要以“孝文帝”的身份,结合当时形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
【答案】(1)①北魏崛起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得到发展。②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社会基础。③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由于各种制度的欠缺和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并使北魏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改革迫在眉睫。④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这对孝文帝改革起直接的推动作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愈加动荡,统治危机加剧。
(3)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和采用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和政策,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高考猜想
13.A 本题考查了散落在教材各处的知识,尽管前秦存在时间短但也曾统一过黄河流域。
14.C 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而D项融为一体之说违背史实。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