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
课题:《永久的悔》
一、教学目标(三维):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 课前准备。要求如下: 1.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爱母、赞母的诗词、警句、文章。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书:课题;作者名) (二)活动流程 1. 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年出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2. 诵读活动整体感知自读课文 ①用横线画出你喜欢的词语,标出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②在顺畅读课文的基础上放声朗读,体会感情。 (2)板书展示重点字词,每个词齐读两遍 迎养 盈眶 简陋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3)读这篇课文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 (4)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痛苦、悔恨)。 思考题: ①悔什么 ②为什么悔 ③悔的表现是什么 (5)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①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文章的第10段。(板书:悔;作者) ②课文的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点题——“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第二部分(第3—9段),记叙“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这一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第3—5段),概括叙述家庭的基本情况。第二层(第6—8段),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第三层(第9段),详细叙述母亲的艰苦生活。第三部分(第10—11段),扣题——“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 3. 合作、探究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了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 与“悔”有什么关系 (讨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生活情况的特点是“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与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板书:苦;母亲)4. 品读活动积累感悟(1)学生齐读并背诵文中情感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如:“我们家住在村外,我每天早晨一睁眼,立即跳下炕来向村里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声:‘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缩回到肥大的袖子里,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馍馍,递给我。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时刻。”“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胆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一起探讨、分析课后练习二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具体答案见教参) 5. 教师小结 6. 布置作业7.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随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