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倒幕运动和明治
政府的成立
高杉晋作 大久保利通 木户孝允 西乡隆盛
井伊直弼是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老(辅佐将军政务的最高官职)。 1860年3月24日,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樱田门外,对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
樱田门事件
武士为什么要刺杀井伊直弼?
倒幕运动前的日本社会
3、阶级矛盾:
2、经济方面:
1、政治方面:
4、民族矛盾:
闭关自守、封建落后
封建领主经济瓦解,资本主义发展
农民、资产阶级、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
美国率先打开大门,列强纷纷侵入
内忧外患
幕府成为众矢之的,矛盾的焦点。
面对这些危机,日本的出路何在?
一、尊王攘夷
一)原因:
根源:黑船事件后,民族危机加深
直接原因: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
二)标志:
1860年,刺杀井伊直弼
三)口号:
“尊王攘夷”
四)参与者:
中下级武士、部分大名、富农、工场主和商人
中心是“攘夷”,为“攘夷”而尊王
六)局限:
盲目攘夷;没有明确提出倒幕
七)结果:
幕府发动政变,运动失败
五)内容:
内刺卖国贼,外袭外国人 奇兵队
尊王攘夷倒幕派志士,长州藩士出身。1857年师事吉田松阴。1862年他到中国上海,目睹英法殖民主义者侵略暴行和太平天国的英勇事迹。1863年炮击下关外国军舰时,高杉晋作组织“奇兵队”,任总督。1864年四国舰队炮击下关时,他作为藩正使出面签约和约,后因藩内保守势力抬头,遂逃往筑前。回藩后,高杉晋作在下关举兵,夺取藩政领导权,指挥藩兵与幕府军作战,曾大败幕府军。1867年4月在下关病死。
二、倒幕运动的兴起
一)原因
失败之后,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
尊王攘夷运动
幕府统治
二)领导
高杉晋作及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
三)根据地
西南强藩:长州、萨摩、土佐
为什么尊王攘夷运动和倒幕运动是由武士而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日本资产阶级还不成熟,相对软弱,没有领导政治和军事的经验。同时,他们大多数是商业和高利贷资产阶级,又同土地有联系,非常害怕农民运动。
武士是日本统治的基础,社会影响和活动能量较大。武士具有比较丰富的军事经验。由于封建经济的解体和欧美资本主义的侵略,下级武士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日益下降,为了生存,他们与资产阶级联系。因而他们既反对幕府,又能够反映资产阶级的观点和利益。
大政奉还图
该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圣德纪念馆。1867年,萨摩、长州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幕;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席卷包括京都等大城市在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统治摇摇欲坠。在此情况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1867年10月24日他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天皇,称为大政奉还。
四)大政奉还
倒幕派实力壮大,与英国联系密切,获天皇支持
幕府征长失败实力削弱,为保住实际权利以退为进,假意“大政奉还”
1、 原因
2、影响
幕府统治形式上的结束
三、戊辰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后, 实际上仍控制着国家大权。为了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必须推翻幕府
大政奉还
幕府
(2)、直接原因:
年,京都政变(王政复古)后,倒幕派强迫幕府“ ”
1868
辞官纳地
2、目的
彻底打跨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3、过程
鸟羽、伏见战役
进攻江户,幕府不战而降
4、结果
彻底打败幕府,日本进入明治时期,迁都东京。
三、戊辰战争
1、原因
二)目的
彻底打跨幕府,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三)过程
鸟羽、伏见战役
进攻江户,幕府不战而降
四)结果
彻底打败幕府,日本进入明治时期,迁都东京。
明治天皇(1852—1912)
日本天皇(1867—1912),名睦仁,孝明天皇次子,1867年即位,次年改元明治,自京都迁都东京。当时,日本发生维新运动,1868年初明治天皇发出“王政复古”号令,推翻江户幕府统治;后实行一系列改革,并颁布《帝国宪法》,建立天皇专制政权。对外,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侵占中国台湾;1904—1904年进行日俄战争;1910年吞并朝鲜。明治天皇在位时,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走上军国主义、帝国主义道路。
东京
(江户)
迁都
1869年
京都
问题探讨(一)
试分析倒幕运动胜利的原因?
倒幕派走向联合,实力强大;
豪农富商及部分大名积极参加;
利用天皇名义,舆论倾向倒幕派一方;
政府军作战目标明确,士气旺盛,战斗力强。
主观:
客观:
幕府统治腐朽,不得人心;
农民市民起义暴动,严重动摇幕府统治基础;
西方列强基本中立;
英国商人把大批武器卖给倒幕派。
问题探讨(二)
尊王攘夷与武装倒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
民族危机加深,对幕府统治不满
都希望富国强兵,抵制外来侵略
都抬出天皇,争取天皇支持
领导力量都是中下级武士
根据地都是西南强藩
不同
前者重在攘夷,失败;
后者重在倒幕,胜利。
尊王攘夷
倒幕运动
1868年戊辰战争
失败
内忧外患
大政奉还
形式上结束了幕府统治
彻底结束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
课堂小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吉田松荫在《草莽崛起论》中说;“三千年来独立不受羁绊之大日本,一旦受人束缚,凡有血性之人岂能忍视之乎?如不奋起拿破仑之勇而高唱自由,则腹闷难医,”
材料二 木户孝允指出“如果大权不迅速归于朝廷,则将来之天下,必将落入幕府与法国手中”。
(1)材料一中“血性之人”主要指哪些人?材料表达了“血性之人”怎样的决心?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幕府和法国在倒幕运动中是如何勾结的?
(3)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日本面临着怎样的时代任务?
中下级武士
幕府向法国贷款购买武器;
聘请法国教官改编训练幕府军队
反对外来侵略,推翻幕府统治
武装倒幕(共21张PPT)
据俄罗斯新闻网2005年6月8日报道,为了纪念一位作出巨大贡献的沙皇,俄罗斯政府6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立起了一座塑像。
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他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他不仅使俄罗斯摆脱了农奴制的桎梏,同时在国内也十分重视教育兴国,创立了许多大学。”
—东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
这位沙皇是……
亚历山大二世
(1818-1881)
温故而知新
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了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 “解放者”的身份进入巴黎。四十年后,俄国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向英、法和土耳其俯首,大国的颜面尽失,国内亦是农民起义不断,动荡不安。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重振国威,临危受命的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呢?他将引领俄国去向何处?
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课程标准:
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A:近代化是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转型的过程。
B: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思想观念——
工业化、全球化
城市化、都市化
民主化、法制化
理性化、科学化
俄国的近代化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型。
1.英法通过革命,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的途径比较早的走上近代化道路
2.德、意通过统一战争,日本通过改革的途径走上近代化。这些国家内部资源、市场有限,走上对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军国主义特征十分明显
3.中国走了改革与革命并举的近代化道路
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多样性
俄国的近代化启动于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经济近代化
(二)政治近代化
(三)军事近代化
(四)教育近代化
(五)思想近代化
阅读“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回答:
改革如何推动了俄国的经济近代化?
经济近代化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局限性?
(一)经济近代化
表现及原因
局限性
(1)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明显加快。
(一)经济近代化
1. 表现及原因
(1)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原因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农村社会分化加剧
农民
富农
地主
富农
赎地农民
雇佣劳动力
使用雇佣劳动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根据材料回答:
材料反映了俄国什么历史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一)经济近代化
1. 表现及原因
(2)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明显加快。
原因
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市场
政府制定了扶植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
两次工业革命的先后进行
结果:19世纪后期,在主要工业部门中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的过渡
(一)经济近代化
表现及原因
局限性
(1)
(2)
(1)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
(2)对外国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
(3)发展很不平衡。
(二)政治近代化
措施
结果
局限性
(1)政治体制上,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了富农和工商资产阶级可以进入的自治机构;
(2)司法制度上,废除按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法制化的气息。
观察p100漫画回答:
“文明”是指什么?
“到西伯利亚”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欧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思想等
说明改革带有明显局限性,改革后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对沙皇专制的挑战都要受到惩罚
(三)军事近代化
(四)教育近代化
(五)思想近代化
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二、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一)对改革的评价
(二)社会矛盾的表现
(三)沙皇遇刺
(四)革命的继续
(一)对改革的评价
性质
根本目的
局限性
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旧矛盾未彻底解决,新矛盾又不断产生。
(二)社会矛盾的表现
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于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反抗不断;
平民知识分子:民粹派号召推翻专制统治。
民粹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并简要评价其主张。
从1866年到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1879年,激进组织民意党判处亚历山大二世死刑,组成了刺杀组织训练专门的刺杀人员。在经过两次未遂刺杀之后,民意党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881年3月1日,埋伏冬宫拐角的刺客将炸弹投降经过的沙皇马车,将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沙皇以为自己又逃过一次刺杀,他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沙皇倒在血泊中,终因流血过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杀的重要诱因,这也许是他始料不及的。
(三)沙皇遇刺
改革后俄国的历史任务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扫除农奴制残余
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反封建
反封建
(四)革命的继续
1905年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
试结合本单元内容,请你谈一谈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与1905年革命和十月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
大讨论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标志尊攘派走上日本政治舞台的历史事件是
A.暗杀井伊直弼 []
B.高杉晋作组织“奇兵队”
C.大盐平八郎领导大阪平民起义
D.1863年8月的京都政变
2.首先在长州藩起兵夺取政权的倒幕运动领导人是 []
A.木户孝允 B.高杉晋作
C.大久保利通 D.西乡隆盛
3.武装倒幕开始的标志是
A.高杉晋作夺取长州藩政权
B.大久保利通掌握萨摩藩政权
C.1866年幕府征讨长州藩
D.西南强藩联合倒幕,成为倒幕的根据地
4.倒幕运动的根据地主要分布在
①长州②萨摩③北海道④土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尊王攘夷”和武装倒幕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对幕府统治不满 B.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
C.都以“攘夷”为重心 D.领导力量和根据地基本一致
6.德川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A.“大政奉还” B.“辞官纳地” C.鸟羽、伏见战役 D.明治新政府成立
强化提高
7.中下级武士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反对现存秩序,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树立天皇的权威
B.日本新的生产关系尚不成熟
C.列强人侵加剧了民族危机
D.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退让
8.幕府将军“大政奉还”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倒暮派讨伐的借口 B.保住实际权力[]
C.联络倒幕派 D.把政权奉还给日本天皇
9.鸟羽、伏见战役后,西方列强对戊辰战争的态度是
A.武装干预 B.保持中立
C.支持幕府 D.支持新政府
10.日本千百年来的封建割据局面被彻底打破的标志是
A.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 B.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C.废藩置县 D.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
年份 次数 一年平均 年份 次数 一年平均
1701~1710[] 55 5.5 1791~1800 122 12.2
1711~1720 73 7.3 1801~1810 98 9.8
1721~1730 70 7.0 1811~1820 166 16.6[]
1731~1740 86 8,6[] 1821~1830 133 13.3
1741~1750[] 130 13 1831~1840 279 27.9
1751~1760 116 11.6 1841~1850 129 2.9
1761~1770 108 10.8 1851~1860 170 17
1771~1780 78 7.8 1861~1867 194 27.8
1781~1790 229 22.9
请回答:
(1)此表反映了哪一趋势?表明了什么问题?
(2)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12.请分析为什么西南强藩会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高考猜想
13.19世纪的日本社会在内外环境的激荡下,国家处在急剧变革的特殊时期。据此回答:
(1)19世纪,日本出现了“尊王攘夷”运动。什么是“尊王攘夷” 这一运动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2)你知道什么是“大政奉还”吗 其实质如何
(3)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倒幕派。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14.阅读下列材料
1862年,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
请回答:
(1)材料中所提到的《海国图志》作者是谁 书中主要阐发了什么思想
(2)他“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是否属实 运用所学知识论证。
(3)他去中国的时候,中国国内正在开始一场什么自救运动 具体有哪些措施
(4)试比较1862年中日两国有哪些共同的“内忧外患”。
(5)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高杉晋作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A 1860年一批中下级武士暗杀了幕府实权人物井伊直弼,标志着尊攘派走上了日本的政治舞台。[]
2.B 1865年初,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
3.D 考查武装倒幕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注意识记。
4.B 长州、萨摩、土佐等西南强藩联合起来,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5.C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尊王攘夷”重在“排外”,而武装倒幕重在“倒幕”。C项不符合倒幕运动。
6.A “大政奉还”以后,德川幕府实际上仍然控制着国家政权,还拥有庞大的领地和人数众多的军队,对外照旧可以代表国家,所以说“大政奉还”只是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的标志。
强化提高
7.B 日本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决定了当时日本新的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不能产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为寻求反幕府的理论根据,中下级武士只能树起比幕府地位高且为封建主义所承认的权威,即天皇的权威。
8.B 幕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企图在形式上让天皇执政,而自己依然在天皇之下掌握实权,克服暂时危机,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
9.B 鸟羽、伏见战役沉重打击了幕府军队,国内形势也越来越有利于新政府,幕府垮台在即。所以,西方列强从自己本身利益出发,宣布保持中立。
10.D A、B、C三项是其措施之一,但符合题干“标志”之意的是D项“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课外延伸
11.【解析】 第(1)题纵向分析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其“趋势“;第(2)题再现史实分析其原因。
答案:
(1)自18世纪以来,农民的反封建暴动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表明:第一,农民的处境日益严重恶化;第二,显示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2)原因:幕府统治下,日本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剧了社会矛盾。
12.【解析】 该题考查了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根据地的原因。政治上倒幕派掌握各强藩的政权;经济上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军事上进行改革;领导方面以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为首的激进派掌握政权:全国许多地区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动摇幕府统治。
答案:
倒幕派首先控制了长州藩,1864年12月,高杉晋作等潜返下关,发动了夺取长州藩保权力的战争;1865年初倒幕派获胜,重掌长州藩权力。高杉晋作和木户孝允在长州进行改革:军事上,改革军制,从英国购买先进武器,组织新式军队;经济上,新建了造船、冶铁、炼油等藩营手工工场;对外开放,扩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积蓄倒幕的物质力量。与此同时,萨摩藩以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为首的激进派逐渐取得了政权,走向倒幕。通过改革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成为倒幕派的新据点。随着倒幕运动的深入,长州和萨摩日益接近。1866年11月,长州、萨摩建立经济同盟,由此形成了以两藩同盟为核心的举国讨幕的局面。
高考猜想
13.【解析】 考生回答第(1)大问时,首先回答①小问的名称,第②小问回答这一名称的“结果”。回答第(2)大问也是首先解释①小问的名称,接着分析其“实质”。回答第(3)大问就是要史实论证。[]
答案:
(1)所谓“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尊王攘夷”运动的结果说明,日本要想免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不能光靠盲目的“攘夷”,必须改革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推翻幕府的统治。
(2)1867年10月,为了消除倒幕派讨伐幕府的借口,保住实际权力,幕府上书天皇,表示把政权“奉还”天皇,辞去将军之职,这就是所谓的“大政奉还”,它实质上是日本幕府的缓兵之计。
(3)在国内,更多的火名同幕府决裂,参加反幕府的战争,进一步壮大了倒幕力量;同时,三井等大商人开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在国际上,西方列强见幕府垮台在即,宣布保持中立。
14.【解析】 解此题要注意材料的时间是1862年,日本处于明治维新前,中国是洋务运动时期。两国此时所面临的问题很相似,根据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回答即可。
答案:
(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属实。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4)内忧:两国的封建统治腐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外患: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武力打开国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5)高杉晋作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有关中国衰败的原因并不够全面。中国衰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没落,游离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外,落后就要挨打;而因循守旧,武器落后,加剧了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