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这三幅图表揭示了什么主题?
1895年《马关条约》主要条款
赔巨款 白银2亿两(清3年/日4年收入)
割领土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开口岸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设工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这三幅图表又揭示了什么主题?
虎代表英国,熊代表俄国,肠代表德国,蛙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日代表日本。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占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和大连 长城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两广和云南
英国 “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导言:
假如你是19世纪末的一位知识分子,面对此种现象,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呢?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维新运动的发展)
1 、原因
2 、政治实践表现
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原因
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多所。
国闻报
强学会
中外纪闻
保国会
时务学堂
时务报
强学会
强学报
万木草堂
⑵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表现
(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上清帝第六书》
(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
(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1897年,德国公然派出舰队侵占中国山东胶州湾。沙俄租占旅顺大连湾,并将整个东北均置于其魔爪之下。接着,其他列强也纷起效尤,进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争夺独占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内容:指出变法图强才能救亡图存。康有为针对德占胶州后的险恶局面,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指出,德国侵占胶州之后,“瓜分豆剖”已“渐露机牙”;并说此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在此危亡之际,他急迫要求及时变法,强调“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变法图强才可以救亡图存。从而,鲜明地举起了图强救亡的旗帜。他并且激动地写道:如仍然“苟且度日,因循守旧”,不奋起变法图强,“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同时,他还就变法的步骤、革新要点等进一步作了陈述。
影响:感动光绪帝,为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内容: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帝尽快作好三件事:
一、在天坛或太庙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维新变法,“诏定国是”。
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
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
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
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制造纸币,收印花税等事项。
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建议皇帝效法日俄推行新政,当务之急是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开制度局,许天下人上书”。
实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曾经研究了一些国家兴亡盛衰的历史,编成几部书稿。据《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载,计有《俄大彼得变法考》(二卷)、《日本明治变政考》(十六卷)、《突厥削弱记》(六卷)、《法国革命记》(四卷)、《波兰分灭记》(四卷)等五部。其中用力最深、篇幅最大、在变法中影响也最大的,当为《日本明治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分别于1898年3月24日和4月13日由总理衙门呈递给光绪帝,康有为希望光绪帝“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就是仿照俄国“以君权变法”,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推行新政。
《日本变政考》为编年体,起自1868年(明治元年),止于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日本第一次帝国议会召开)。总结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经验有六:“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超擢草茅以备顾问;纡尊降贵以通下情;多派游学以通新学;改朔易服以易人心。”这也正是康有为变法主张的基本纲目。他向光绪皇帝推荐此书说:“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其凡百章程,臣已采择具备,待措正而实行之,其他英、德、法、俄变政之书,聊博采览。然切于中国之变法自强,尽在此书。臣愚考万国书,无及此书之备者,虽使管、葛复生,为今日计,无以易此。我皇上阅之,采鉴而自强在此。若弃之而不采,亦更无自强之法矣。且惟以今日采用之,犹有可及,少迟则俄路(按:指西伯利亚铁路)已成,虽欲变法,将为波兰,亦无能为计矣。”
(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影响: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时间、
地点:
性质:
宗旨:
影响:
分会:
2、基本内容:
1、开始标志:
3 、新政中未实行的措施
4、进步意义:
6、特点:
5.局限性:
百日维新: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
2、基本内容:
提示:从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
四个方面列表总结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
1、开始标志:
除旧 布 新
政治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令各省督抚举荐新政人才
经济 设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工商业发展;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军事 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设兵船。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 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大学堂,筹设专门学堂;鼓励 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bū)乃罢,览阅奏章,尤不能尽。
—《戊戌政变记》
梁启超
注:晡(bū)是指午后三时至五时
问题一:这段材料反映了新政哪方面的内容?当时人们的反应如何?
问题二:新政鼓励士民上书言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提出什么建议,并说说你的理由?
戊戌变法的内容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bū)乃罢,览阅奏章,尤不能尽。
——《戊戌政变记》
梁启超
问题三:“举国”如何理解?试用一句话来概括新政出台后人们的反应?
有人认为,变法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内容之:各抒己见
类别 作用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教方面
军事方面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问题:以上政治法令与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时的主张有哪些明显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想减少阻力;也说明维新派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反映了维新派的软弱和妥协性。
但也有人认为,变法内容是一种落后的体现。你认为呢?
3 、新政中未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想减少阻力;也说明维新派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反映了维新派的软弱和妥协性。
【资料回放】:如何评价百日维新呢?
戊戌变法实施仅几月间,就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效果,激荡神州、振奋人心,出现了“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的局面。该年上海出版的英文《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报道:“激进的改革举世为之震惊,第一他们终止了对外国人的传统憎恶和闭关自守的政策,鼓吹与列强友善与结盟的政策,倡导全国开放;第二他们改革了那个愚蠢傲慢、自称世界第一的教育制度;第三不复以中国文明与制度为自满,维新派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比起这个青年中国来,就连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堂乎其后。”
西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多位评论家都对康先生倡导的改革给予极高的评价,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其主编的《Cambridge: China History of The late Ching 1800~1911》(《剑桥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4、进步意义: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一定成都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1 、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2、有人认为,变法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但也有人认为,变法内容是一种落后的体现。你如何看待?
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议政;
经济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5.局限性:
类别 作用 局限性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教方面
军事方面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思考:变法法令的哪些条款会触及顽固保守官僚的利益?如果你是顽固保守官僚你对变法持什么态度 说明了什么?
裁汰冗员
废八股、改革科举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裁汰旧军
(说明变法法令本身也存在操之过急、考虑 欠周密的不足)
【合作探究】: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
( 2)从宗旨上看:
(3)从内容上看:
(4)从结果上看: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从结果上看: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1、1898年1月的一天,载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 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 顽固派势力单力孤
C.设立议院,召开国会
D.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恃革命以开之
3、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4、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京师设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
B.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C.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和决算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5、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答谢康有为救架
B.挽救民族危亡
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
D.做一个有为之君
6、1898年6曰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7、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柞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8、(2006年重庆卷)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共进会 D.兴中会
9、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学考试
10、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
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D.设邮政局’
11、下列各项属戊戌变法内容的是①筹划海防,成立海军衙门②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开办京师大学堂④废除八股取士⑤学校不读四书五经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⑤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1897年,德国公然派出舰队侵占中国山东胶州湾。沙俄租占旅顺大连湾,并将整个东北均置于其魔爪之下。接着,其他列强也纷起效尤,进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争夺独占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内容:指出变法图强才能救亡图存。康有为针对德占胶州后的险恶局面,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指出,德国侵占胶州之后,“瓜分豆剖”已“渐露机牙”;并说此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在此危亡之际,他急迫要求及时变法,强调“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变法图强才可以救亡图存。从而,鲜明地举起了图强救亡的旗帜。他并且激动地写道:如仍然“苟且度日,因循守旧”,不奋起变法图强,“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同时,他还就变法的步骤、革新要点等进一步作了陈述。
影响:感动光绪帝,为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内容: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帝尽快作好三件事:
一、在天坛或太庙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维新变法,“诏定国是”。
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
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
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
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制造纸币,收印花税等事项。
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曾经研究了一些国家兴亡盛衰的历史,编成几部书稿。据《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载,计有《俄大彼得变法考》(二卷)、《日本明治变政考》(十六卷)、《突厥削弱记》(六卷)、《法国革命记》(四卷)、《波兰分灭记》(四卷)等五部。其中用力最深、篇幅最大、在变法中影响也最大的,当为《日本明治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分别于1898年3月24日和4月13日由总理衙门呈递给光绪帝,康有为希望光绪帝“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就是仿照俄国“以君权变法”,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推行新政。
《日本变政考》为编年体,起自1868年(明治元年),止于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日本第一次帝国议会召开)。总结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经验有六:“大誓群臣以定国是;立制度局以议宪法;超擢草茅以备顾问;纡尊降贵以通下情;多派游学以通新学;改朔易服以易人心。”这也正是康有为变法主张的基本纲目。他向光绪皇帝推荐此书说:“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其凡百章程,臣已采择具备,待措正而实行之,其他英、德、法、俄变政之书,聊博采览。然切于中国之变法自强,尽在此书。臣愚考万国书,无及此书之备者,虽使管、葛复生,为今日计,无以易此。我皇上阅之,采鉴而自强在此。若弃之而不采,亦更无自强之法矣。且惟以今日采用之,犹有可及,少迟则俄路(按:指西伯利亚铁路)已成,虽欲变法,将为波兰,亦无能为计矣。”
作 用 局限性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没有涉及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制度局、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 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阅读思考:
一、为什么要变?
二、变什么?
三、康梁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四、怎样变?
五、变的结果如何?
六、变的意义是什么?
①不甘作亡国之君;
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
思考: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
俄国和日本;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
猜测:康有为会要光绪帝借鉴哪些国家的改革成效而颁行新政?为什么?
思考:变法法令的哪些条款会触及顽固保守官
僚的利益?哪些可能会酿成严重的社会危
机
裁汰冗员
废八股、改革科举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裁汰旧军
(说明变法法令本身也存在操之过急、考虑
欠周密的不足)
思考:以上政治法令与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时的主张有哪些明显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想减少阻力;也说明维新派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反映了维新派的软弱和妥协性。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4、文化教育:
参政,打击旧官僚
资本主义发展
增强军事力量
西学传播
【合作探究2】: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第3课 百日维新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1897年德国强占
A.广州湾 B.胶州湾 C.新界 D.大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因为它
A.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
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
C.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
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
3.《劝学篇》的作者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之洞 D.光绪帝
4.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A.制定宪法 B.召开国会
C.开制度局 D.废除科举
5.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
A.鼓励私人办学 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
C.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D.行宪法,大开国会21世纪教育网
6.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答谢康有为救驾 B.挽救民族危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 D.做一个有为之君
强化提高
7.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下列对于百日维新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9.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C.维新派的影响 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0.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
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在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了一些强行封查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21世纪教育网
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止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许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难以接受。21世纪教育网
请回答:
(1)概括戊戌变法法令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指出戊戌变法有何弊端?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一一康有为《救亡决沦》
材料2: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肩超《戊戌政变记》
请同答:
(1)材料l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2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比材料l和材料2,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高考猜想
13.阅读下列材料: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一 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困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保吾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保国会章程》
材料二 一些人指使御史文悌上章弹劾,诋毁保国会“名为保国,势必乱国……徙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以度外。”光绪帝为此说:“会为保国,岂不大善 ”下令将文悌革职。
——《戊戌变法》全刊第二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据材料归纳保国会的宗旨。
(2)文悌一派代表哪一集团 其弹劾保国会的理由有哪些 据材料二指出光绪帝支持保国会的根本目的。
(3)据材料二分析保国会夭折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
(4)据以上材料指出保国会的性质,并分析其影响。
14.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试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和百日维新的内容,说明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B 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A 保国会成立后,其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这一宗旨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故答案应为A项。
3.C 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劝学篇》的作者张之洞。
4.C 维新派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但不主张根本废除科举制度。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提出开制度局。因此,本题只有C项是正确的。
5.D 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并不代表实行资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其变法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6.C A项是一干扰配项,D项是现在的评价;B、C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目的”之意的是C项。
强化提高
7.A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上书皇帝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变法的方式;从康、梁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从变法法令的具体内容可看出缺乏了维新派力主的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因此,本题的四个组合项都是正确的。
8.A 本题全面考查对于百日维新的内容及评价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教材可知,光绪帝并未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故百日维新未能全面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9.B 光绪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其基本出发点应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10.B ①④是《辛丑条约》签定后的内容,②③是戊戌变法前就存在的现象。
课外延伸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及“裁撤绿营”“剪发辫”等,第(2)题同样抓住关键词“猝然失业”及“限一月办峻”“被突然中止……”等。
答案:(1)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
(2)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了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
(3)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2.【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康有为思想主张及其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曲折性、艰巨性及原因;第(1)题,依据材料组织答案。第(2)题,考查戊戌变法过程中采取的某些措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第(3)题,对比分析素有为主张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是由封建顽固势力和维新派的阶级所决定的。
答案:
(1)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
(2)导致守旧大臣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阻挠、破坏变法,使变法法令成了一纸空文。
(3)材料1中主张全面改革变法,材料2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维新派的软弱所致。
高考猜想
13.【解析】本题的意图在于培养特定历史阶段分析问题的能力,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能较好展示训练分析和阐释能力。戊戌变法在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的背景下出现,具有一定的早产性,在很多问题上会遇到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挠,保国会是维新组织机构,成为被阻挠中心,保国是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本题第(1)题要求归纳概括;第(2)题考查阶级分析;第(3)题考查当时帝后两党的力量差距和斗争的尖锐性;第(4)题考查变法的性质和影响,注意影响和结果有一定差异,结果是外显的、静态的;影响是潜在的、动态的。
答案:(1)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保国、保种、保教。
(2)封建守旧势力。保国会“乱国”;保百姓不保清王朝。维护清王朝
统治。
(3)封建守旧势力的攻击和破坏。
(4)保国会是维新派发动和组织的爱国救亡团体。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14.【解析】首先注意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然后结合材料提示的从“结合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目的和百日维新的内容”方面分析,分析过程中注意光绪帝是一个封建的皇帝,根本上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答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兴起的,它的基本要求是抵抗侵略、设立议院、发展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光绪帝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接受维新派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这一要害问题。这说明光绪帝的变法诏令绝不是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由此可见,光绪帝仍然是封建皇帝,在国家政治体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