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自相矛盾 课件( 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自相矛盾 课件( 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30 22:52:02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初读感知
15
自相矛盾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尊称为韩非子。先秦七子之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指导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影响深远。其作品集《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其中有著名的寓言《守株待兔》《老马识途》《滥竽充数》等。
走近作者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我会读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吾盾之坚
?wú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其人弗(fó fú)能应也。
2.夫(fū 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吾(wú wǔ)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
·



易错音
运用:他虽然初出茅庐,但是与他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并不矛盾。
同音易混字

máo

字义: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组词(竹矛)(长矛)(自相矛盾)
字义:茅草,草本植物,又叫白茅,
叶条形。可用来覆盖屋顶或制绳索。
组词(茅草)(茅庐)(名列前茅)
识字卖矛







fū(夫人)
fú(夫天地者)
关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多音字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读一读:夫(fū)子对学生说:“‘夫(fú)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出自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表达了时间易逝的观点,
形容人一生的时光极其短促。”
.
.
指导朗读
正确朗读课文《自相矛盾》
朗读时要着重体现节奏的变化,通过正确的停顿、恰当的断句把文章的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读好人物的语言,读出语气上的变化。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yù




根据划分节奏读
指名朗读课文,听评朗读效果。
1.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是否能读出说话人的语气读准节奏和停顿。
整体感知
明“自相矛盾”意
1.《自相矛盾》选自《______________》,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相矛盾”是个成语,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非子·难一
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的故事
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牌
一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
我会写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独体结构




máo
结构:独体
组词:长矛
自相矛盾
音序:M
部首:矛
笔画:五
上边横撇窄小、撇末端有一点。
下边横长钩要短、竖稍弯曲、左边一撇。
易错提示:不要漏掉下面的一撇哦!

dùn
结构:半包围
组词:金盾
越南盾
笔画:九
上边是短撇、稍平、不是横。
下边十字横要长、竖短稍向左拉,目字稍窄。
易错提示:第一笔是撇,不是横哦!
音序:D
部首:


结构:上下
组词:称誉
誉不绝口
音序:Y
部首:言
笔画:十三
兴字中横要长、撇和捺要分开、舒展。
言字要窄、上横长、口字稍扁宽。
易错提示:上面不要漏掉中间的点哦!


结构:上下
组词:吾辈
支支吾吾
音序:W
部首:口
笔画:七
五字要先写中间一竖、再写横折。
中竖稍向左拉、下横要长,口字扁窄。
易错提示:第三笔是横折哦!
1.在生字本上练习书写,师生评价。
写一写
3.对照下面的词语,同桌互批,纠正错字。
长矛
盾牌
赞誉
吾辈
2.听写生字、词语。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________卖_________的故事。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做任何事都要__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楚人
盾和矛
实事求是(共21张PPT)
品读释疑
15
自相矛盾
本文讲述了________卖_________的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楚人
盾和矛
复习引入
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注意把握好停顿。再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猜测字词的意思,并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重点品读楚国人的语言,了解他的思维过程,体会故事的寓意。熟读成诵,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学法导读
楚人错在哪儿?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楚人卖的是什么?
楚人卖的是盾和矛。
讨论交流:
楚人是怎么叫卖的?他为什么这样叫卖?

讨论交流: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坚固
穿透
锋利、锐利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课后第2题)
·
上文:楚国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人。
下文:我的盾牌坚固得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
夸赞,夸耀
一起解句意。
句意: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破它。”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
“我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

怎么样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课后第2题)
·
上文:有人说:“用您的长矛刺您的盾牌,会怎么样呢?”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这是课后第3题哦!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课后第2题)
·
上文:穿不透的盾牌和什么都能穿透的长矛。
存在
陷:穿透。
一起解句意。
句意: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破的盾和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读了故事,你觉得楚人是个怎样的人?
楚人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诚信,自吹自擂,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讨论交流: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这是课后第4题哦!
借事喻理
借助浅显而生动的事例,说明一个引人深思的道理,让人们从中获得一些教训,得到一些启迪。本文就是通过楚国人卖矛和盾时,因过分夸耀自己的矛和盾而导致自相矛盾的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写法借鉴
借事喻理的方法
1.
选一个通俗而简单的故事。
2.
可在结尾自然点明蕴含的道理;也可以让读者去思考、去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3.
要使“事”和“理”统一起来,使说理水到渠成。
编写一个借事喻理的小故事。
一定要运用借事喻理的方法!
从前有一个农夫,因为他非常勤劳节约,所以大家送给他一块匾,上面写着“勤劳节约”四个大字。
二十年后,老农夫死了。他的家产让两个儿子平分了,就连那块儿匾也被分成了两半,大儿子拿的是“勤劳”,小儿子拿的是“节约”。大儿子非常勤劳,每天可以挣很多钱,但是他花掉的钱永远比挣到的钱多。小儿子十分节
俭,但他从来不干活。
几年后,两个儿子都穷困潦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和节约缺一不可。




盾:什么都刺不破
矛:什么都刺得破
实事求是
三思而行
盾坚固,
矛不锋利
矛锋利,
盾不坚固
课文图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时,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主题感悟
实事求是、不言过其实是我们说话、做事的准则,可是说话、做事“自相矛盾”的人却随处可见。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凡事都要三思,对待每件事都要实事求是。
独特感悟(共12张PPT)
课前预习
15
自相矛盾
人教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尊称为韩非子。先秦七子之一,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指导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影响深远。其作品集《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其中有著名的寓言《守株待兔》《老马识途》《滥竽充数》等。
助读资料我先看
走近作者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文章的作者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现在,让我们开启今天的预习之旅!
第一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做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的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吾盾之坚
?wú
第二步:学字词
1.读字词
矛盾
吾等
赞誉
弗能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其人弗(fó fú)能应也。
2.夫(fū 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吾(wú wǔ)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
·



2.选读音
【鬻】
【誉】
【吾】
【坚】
【莫】
【陷】
【利】
无,没有。
卖。
赞美、夸耀。
我。
穿透。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坚硬。
锋利。
3.解词语
【或】
【以】
【何如】
【弗】
【应】
【夫】
如何,怎么样。
有人。
用。
不。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回答。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明“自相矛盾”意
1.《自相矛盾》选自《______________》,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相矛盾”是个成语,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非子·难一
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的故事
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牌
一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一致
第三步:知内容
文学知识。
先秦
第四步:查资料
韩非,_________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___________,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又称“_________”。代表作品《__________》。
政治理论家
韩非子
韩非子
第五步:提问题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共15张PPT)
拓展积累
15
自相矛盾
出自寓言的成语: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画蛇添足
词语积累
课内美句积累
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表示自相矛盾的句子:
美句拓展积累
富有哲理的诗句: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李白《把酒问月》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陆游《游山西村》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王安石《登飞来峰》
《韩非子》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美文拓展阅读
【注释】
①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②置:放置,搁在。
③度:测量。
④至:等到,直到。
⑤操:携带。
⑥乃:于是,这才。
⑦持:拿。
⑧度:量好的尺码。
⑨宁:宁可。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量好自己的脚,顺手把量好的尺寸放在座位上。到集市去的时候,忘记带了。他拿到鞋后,忽然想起来,对卖鞋的人说:“我忘带尺寸了。”急忙返回家取,可是等他回来,集市已经散了,因而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呢?”他回答说:“我宁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思考: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郑人买履》的故事。
2.分析郑人的想法错在何处?
1.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去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2.郑人错在过于相信“尺度”,考虑问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思变通。
《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
【注释】
①涉:过,渡。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急忙,立刻。
④契:用刀刻(记号)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入水中,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思考:
1.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刻舟求剑》的故事。
2.
楚人能找到剑吗?他的想法错在何处?
1.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楚人找不到剑。船走而剑不走,楚人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