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一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21 17:33:28

文档简介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一)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1世纪教育网
(二)教材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封建化改革,也是落后民族被先进民族征服同化的过程。孝文帝改革在鲜卑拓拔部的发展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富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教材第一目“北魏统一北方”主要阐述改革背景。第二、三、四、五目主要讲述改革内容,第六目概括影响。其逻辑关系主要从背景入手,分析当时北魏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矛盾,了解由此产生的改革措施极其内容,进一步分析改革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历史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到北魏统治者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运用制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勾画政权变迁示意图,运用制表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材料能分析出改革内容,培养学生探究思维,归纳知识的能力。
依托地图进行“迁都洛阳”的教学,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改革的作用,援引学术界评价孝文帝改革的争鸣性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活动。让学生了解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理解五十六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贡献。
(四)知识结构
北魏统一北方
背景 民族融合趋势和社会矛盾激化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均田制和三长制
改革措施 整顿吏治21世纪教育网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行汉制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改革意义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五)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北魏两尊骑马武士陶俑图。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后却难“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改革家北魏孝文帝以及他移风易俗的伟大改革。
知识拓展 勾画政权变迁示意图,简要交代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族建立政权、冲突斗争不断的情况
过渡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怎样的困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次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设问:改革的前提是什么?有什么必要性和可能性?为何实行汉化政策?补充材料:冯太后和孝文帝生平简介。展示材料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以上材料反映了北魏怎样的社会状况?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前提:1.北魏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必要性21世纪教育网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可能性:3.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汉文化的教育,意识改革的必要性。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过渡 面对鲜卑族的落后局面,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孝文帝,你怎样解决这些难题呢?
组织参与学生交流,及时作出鼓励性评价。 分组选择难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解决方案,小组代表简述本组的解决方案。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运用制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项目、措施、成效等方面归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分析均田制和迁都洛阳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展示材料: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第一组题目:(1)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内容及实质:第二组题目:(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第三组题目:均田制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讨论材料题由三组学生各推荐一名同学分别回答这三个问题,同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1)原因:土地兼并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均田制内容:①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②受田农民纳租﹑纳调③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实质: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2)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兼并但不能根除。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3)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过渡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1)改行三长制(设问)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机构叫什么?有何弊端? 归纳三长制的内容、影响(2)整顿吏治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地方官员不论政绩好坏,任期都是六年。官吏没有俸禄,到任后可以任意搜刮。(设问)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何?颁行俸禄制度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目的?你有什么好建议吗?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组织学生展开讨论(3)迁都洛阳展示:《平城位置图》和《北魏北方边患图》(设问)如果你是孝文帝的臣子,你是否支持迁都洛阳,理由为何?(学生代表正反两方面观点进行讨论)展示材料: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时表示:“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设问)1、你怎样评价这句话?为什么孝文帝不顾一切要迁都?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⒊迁都的作用是什么?文化风俗上:移风易俗,实行汉制展示你所知道的孝文帝移风易俗的表现。 (1)三长制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2)整顿吏治内容:俸禄制;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迁都原因: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 ④地理⑤文化迁都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推进改革,维护统治。迁都作用:为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表现: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通婚
各抒己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是导致鲜卑族消失和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决策上的重大失误,你怎样看待孝文帝的改革。(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应肯定)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个民族只具备勇武的风气并不能表示这个民族的强大,金戈铁马能打天下,却不能在马背上靠武力治理天下,所以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不能仅仅表现在军事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并不会削弱鲜卑的军事力量,勇武之气与高度发达的文明相联系,只能使其力量更为发展壮大。所以,北魏的衰落不应该归咎于孝文帝改革。 学生辩论作用(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过渡 孝文帝改革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请同学们探究一下成功的原因。
成功原因 改革能否成功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改革是否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改革措施是否全面有效并能贯彻落实;改革是否得到当执者的支持等。引导同学得出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成功的根本原因)2、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内容全面,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卓识,信心坚定。
过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启示 教师带领同学回顾本节课主题内容,引导得出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3、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不断碰撞、融合,逐步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了中华文明;
小结 “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正是这位雄心壮志的魏孝文帝加速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鲜卑人不仅给中原注入强悍血液,同时也带给南朝粗旷、野蛮的风气,大一统造就了强大的隋唐。华夏不是单一民族,历史不是,现在也不是。相信我们56个民族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会更加融合团结,我们的中华民族会更加强大。
复习巩固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 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 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 A.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 C.三长制  D.整顿吏治4、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6、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7、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答案:1、A 2、D 3、D 4、A 5、A 6、A7、参考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后作业 从我们的身边入手进行小调查,看一看我们汉族的生活习俗上都有哪些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服饰 、饮食 、艺术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共38张PPT)
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北方
南方
25


220
220

蜀吴
280
265
西

317
十六国
前秦一度统一
317东晋420
386北魏→分裂581
420宋齐梁陈589
581


618


北魏
386-534
孝文帝改革
东魏534-550
西魏535-557
北齐550-577
北周557-581
宋[刘裕]
420-479
齐[萧道成]
479-502
梁[萧衍]
502-557
陈[陈霸先]
557-589






北方
南方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东汉
隋朝
导 言
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
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
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
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 “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
莫高窟251窟(北魏)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 “和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
1、三国至南北朝
2、五代十国
3、元朝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基础)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
①阶级矛盾尖锐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二是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②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③人民起义不断
目的:p40
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中后期
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前期
①实行均田制,缓和社会矛盾,便于赋税和徭役的执行
B概况:
C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A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②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加强基层行政管理
A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B影响:p41
影响:P41
2、中后期
①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
A原因:
a.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b.经济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
c.地理上:
d.军事上:
B目的:p42
C影响:p43
③制定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整顿吏治
作用: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
②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1-5
三、改革的影响
1、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
3、加快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四、成功的基本原因
1、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2、深入到文化习俗方面,比较配套全面
3、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1、忽视了北部边境
2、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
4、后继乏人
3、全盘吸收汉文化
五、不足之处
认识: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北魏孝文帝皇后冯润
文成帝后冯太后的侄女——冯润也是个很有手段的女人。在孝文帝出征打仗时,她逼迫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主嫁给自己的弟弟冯夙。彭城公主一怒之下,赶到前线,把冯润的丑事告诉了孝文帝。
冯润见事情败露,干脆想杀死孝文帝,不料事情又败露了。即便如此,孝文帝仍然没有杀她。直到孝文帝病死在回军途中,才留下遗诏,赐死冯润。孝文帝死时,才33岁。
北朝动物纹锦
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 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
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
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石窟252个,石造像51000余尊,石雕面积18000多平方米。
洛阳龙门石窟
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
早期鲜卑族拓跋部的游牧生活
431年灭夏国
436年灭北燕
439年灭北凉
同时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冯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   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魏孝文帝5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北魏
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467-499)出行。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北魏献文帝之子,冯太后之孙。
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
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 所有权属于国家;北魏隋唐均田制 不是主要类型,但一直存在;
土地私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开支
地主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成为扩大地产的主途径 从东汉起出现田庄;兼并引起动荡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拥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桑田
露田
麻田
国家所有
农民所有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认识北魏均田制
发展: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唐朝中后期逐渐瓦解。 核心内容:P40
意义:1,
2. 它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均田制得以推行的原因
1、借鉴历史上的井田制且北魏初年实行“计口授田”。
2、地广人稀,战争使大量土地抛荒。
3、皇权的巩固使改革能不断排除阻力。
4、均田制规定奴婢和耕牛都可授田,贵族和大族收益最多。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农民
宗主
北魏政府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北魏政府
州郡
胡人与汉人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