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一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一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21 17:33:28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变法的前夕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收富国强兵之效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导入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秦国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它使西部边陲国穷力单的秦国,一变而成为地域辽阔的大秦帝国。商鞅究竟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为什么能取得这样重大的成果?
变法的前夕
战国时期形势图
战国时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从中可以看出战国时兵战的阵势。
战国“赏功宴乐铜壶 ”
铜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战国战车(复原模型)
战国武士复原图
战国铜境上的骑兵形象
三戈铜戟(战国时期,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战国时期,各大国间连年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遭受巨大痛苦,渴望结束战争,国家统一。
雍城城墙遗迹(商鞅变法前的秦都城,位于今陕西凤翔县南)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
——《史记·秦本纪》
秦国本为西方一个小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到后来比较强大了,还被中原各国视为野蛮落后的国家,很少让它参与盟会。
魏国曾经兵渡黄河,占领秦国大片领土,秦国无力还击。
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他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商鞅得到消息,赶来投奔。
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
——《史记·秦本纪》
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
商鞅入秦(想象画)
商鞅
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为了增强国力,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秦国的商鞅变法,在这些变革中收效最大,为秦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卫国人,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被秦孝公任左庶长,实行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鼓励人民为国家立军功,并且,废除井田制和贵族世袭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县制。商鞅虽然后来被旧贵族杀害,但是,变法却推行下去,“商君虽死而秦法行”,秦国从此强大起来。
《法经》
《盗法》
涉及公、私财产受到侵犯的法律
《贼法》
有关危及政权稳定和人身安全的法律
《囚法》
有关审判、断狱的法律
《捕法》
有关追捕罪犯的法律
《杂法》
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
《具法》
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商鞅携李悝的《法经》入秦
商鞅与旧贵族辩论变法问题(想象画)
商鞅立木为信(想象画)
卫鞅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古;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旧贵族)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商鞅曰:“……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商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 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 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书解》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
王安石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变法。
商 鞅 变 法
限制宗室特权
重 视 军 功
整 顿 户 籍
奖 励 耕 织
统 一 衡 制
推 行 县 制
按 户 口 征 赋
废 井 田 制
秦都咸阳古桥遗址
商鞅变法时,秦孝公把秦都由雍城迁到咸阳。咸阳,北依高原,南临渭河,即有利于农耕经济发展,又交通便利,若浮渭水而下,可直入黄河;在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就是通往函谷关的大道,极大地有利于秦向东方发展。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严明法令,编制户口,实行连作法,使百姓互相监督。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史记·商君列传》
奖励军功。杀敌立功者,无论出身,按功行赏,获得各种爵位,按爵位等级差别获得相应大小的田宅等等。贵族及其后代无军功者,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秦国兵役种类和役期
次数 役期 工作/性质
一生一次 1年 守卫首都/军务
一生一次 1年 戍守边疆/军务
每年一次 1个月 本郡县的军事工程/劳务
*以15岁服役,60岁退役计,一生需服役69个月
赐田(顷) 赐宅(亩)
20 180
19 171
18 162
17 153
16 144
15 135
14 126
13 117
12 108
11 99
10 90
9 81
8 72
7 63
6 54
5 45
4 36
3 27
2 18
1 9
二十级:彻侯(爵位和待遇与三公相同)
十九级:关内侯
十八级:大庶长
十七级:驷车庶长
十六级:大上造
十五级:少上造
十四级:右更
十三级:中更
十二级:左更
十一级:右庶长
十级:左庶长
九级:五大夫
八级:公乘
七级:公大夫(爵位和待遇相当于县令)
六级:官大夫
五级:大夫
四级:不更
三级:簪袅
二级:上造
一级:公士
爵位级别
民爵
官爵
民爵指授爵后仍是平民身份,官爵指相当某一官职的爵位。
各级爵位赐田、宅数目,以一顷田、九亩宅的比例递增。
斩获敌首一名,赐爵一级,但赐爵者甚少晋升九级以上。
拥有一至四级爵位的人,在军中仍然是“卒”,第五爵位以上才是军官。
秦国的军功赐爵表
商鞅专用的戟
秦国青铜长剑(骑兵使用,最长达三米)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挖除土地上原有的标志和疆界,鼓励开垦荒地。
商鞅还开始统一度量衡。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重农抑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弃农经商的或因懒惰而贫困的,家属要被收为奴婢 。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掘开土地上的旧疆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汉书》书影
铁犁铧
铁犁铧
秦国是战国时期使用牛耕技术最普遍的国家。铁犁铧是利用牛力进行深耕的利器,它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生产进入深耕细作的新阶段。
青铜牛尊
牛的鼻子套一圆环 ,说明牛已被用来干活。
铁锤
铁锸
铁铲
秦人广泛使用的铁锸、铁锤和铁铲等农耕工具。
秦人以游牧起家,不循礼仪,重视功利和实用,这把手钳就是秦人青铜冶铸工艺精湛,而且重视实用的证据。
青铜手钳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变法推行数年后,秦国在咸阳建造宫殿和城阙,把都城从雍迁到咸阳。把全国零星的乡镇村庄合并成31个县,由国君委派的县令和县丞治理。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县制结构图
县令










分管县里民事
分管县里军事
县制的设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整体制度。而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
秦调兵虎符
商鞅方升
什伍连坐制度
为加强管理和控制
规定轻罪重罚
为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焚烧诗书
为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收富国强兵之效
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但沉重地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公元前340年,趁魏国马陵战败后元气大伤之际,秦国东征,收回了原先沦陷的河西故地。
公元前312年,秦兵大败楚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许多旧制度被废除了,新的制度建立起来,秦国发生了巨大变化。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
——《汉书·地理志》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和军队大大增强,秦国逐渐拥有了统一中原的雄心和力量。
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商鞅像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令行于民儙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韂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曾受到变法打击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发布逮捕商鞅命令。商鞅携老母和手下外逃,在秦国境内无处投宿,最后遭擒,被车裂而死。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韂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战国策》
商君死……秦法未败。
——《韩非子》
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名垂千古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遗址
(郑国渠修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 束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商鞅之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问题探究
分析资料 勇于改革
与时俱进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分析资料
问题探究 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变法的历史局限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问题探究 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之死,富国强兵的秦国和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守旧势力的反扑,商鞅为变法献出生命,但“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段历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了解,深入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教师以图片与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通过观察本图片,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 “商鞅之死”
教材从贵族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和反扑;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下令捕拿商鞅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商鞅之死的原因和经过。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主持变法的商鞅成为王族贵戚的眼中钉。贵族保守势力伺机制造事端,向商鞅发难。他们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新法,并在各种场合批评攻击商鞅的所作所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老师和一些违法贵族,在渭水河畔镇压了七百多个破坏变法的旧贵族,并将另外一批不满变法的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从此,树立了变法的权威,没人再公开对抗。
(2)商鞅之死
商鞅在秦国二十余年, ( http: / / www. / )屡建奇功,声名卓著,但时刻为守旧势力所嫉恨,遭受攻击,他们在暗中等待反扑时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3)“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商鞅变法兢兢业业二十余年,深入人心,妇幼皆知。虽然商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 ( http: / / www. / )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守旧势力为什么强烈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是如何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导致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也请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通过回答其中的问题,加深对“商鞅虽死,而秦卒 ( http: / / www. / )行其法”的认识。之后,还可以由学生根据本目内容和其他相关知识自编自导自演有关“商鞅之死”的话剧片段,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目 “富国强兵的秦国”
商鞅变法是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革命,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教材从经济、政治、军事几方面阐释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2)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建议引导学生回忆变法政治方面的具体内容,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 ( http: / / www. / )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建议请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观看教材中的图片,《战国时的秦国虎符》。以此为情境,请学生思考,图片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消息?调兵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这一时期兼并战争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意义如何?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
本目最后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和教材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秦军作战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历史,重点渲染秦军的骁勇善战,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第三目 “变法的历史局限”
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 ( http: / / www. / )但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以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和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几个方面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时,对此目不必展开。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作答。
最后,请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分组讨论并解答其中的问题,教师总结,给商鞅变法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 ( http: / / www. / )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例如,秦国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开始变法的?商鞅变法怎样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既得利益?然后进入本课学习。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同时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商鞅?由学生各抒己见。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如【资料回放】提供了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增强,一跃而成为当时先进国家的信息。两幅历史图片可由学生说出其提供的历史信息,教师要特别指出,秦国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国君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在学生学习【历史纵横】之前,可播放秦军骁勇善战的音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历史作用怎样?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完成本目教学。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此项认识,可作为本课的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商鞅之死”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总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 ( http: / / www. / )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案例二 在学习“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由学生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组讨论,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评价。
案例三 在介绍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我这里有段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请大家评判一下。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