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1(练习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1(练习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31 09:30:4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1.人物传记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轼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轼买地筑室。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释)①东汉时期的大臣、名士,清廉正直,不畏奸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属文日数千言(_________)
②但置第二(__________)
③知英州(__________)
④修语梅圣俞(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以”与“母程氏亲授以书”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不以物喜
C.醒能述以文者
D.生以乡人子谒余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一处)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
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6.下列句中的“之”与“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山之僧智仙也
D.名之者谁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子瞻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积三十年不辍
辍:________
②众人异之
异:________
③素与苏子瞻相善
素: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
(2)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文言文阅读。
《王冕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②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蹊:踩,践踏。②恬:心神安适。
10.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意思。
(1)或牵牛来责蹊田(________)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_________)
1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3.文中“_______”这个字最能体现王冕的特点和精神,这种特点和精神使他最终成为了画家、诗人。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遇见了韩性这样的“____________”(用《马说》中的一个词回答)
14.结合当前网课学习的现实和自身学习体验,说说王冕的成功给了你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①,易服色②,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③,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改正朔:改正历法。
②易服色:变易服色。③或连数郡:诸侯(的封地)有的接连数郡。
15.下列句中的“以”与“为赋以吊屈原”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可以为师矣
D.醒能述以文者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贾谊年少时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二十多岁时被文帝征召,担任博士,是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个。不久又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排挤,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被贬长沙,经过湘水时凭吊屈原,后被文帝得知,重新得到重用。从此,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等,都是贾谊的主意。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皆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__________
(2)孝文帝说之        说:__________
(3)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具:__________
(4)贾生数上疏        数:__________
18.翻译下列句子。
(1)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2)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19.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尝有疑狱
狱:案件
B.臣,鄙民也
鄙:浅陋
C.不知当狱
当:应当
D.殆未有也
殆:恐怕
20.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家有二白壁②侧而视之③其径相如也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2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B.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赏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借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宝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苏轼(《上梅直讲书》)
22.翻译加点字词
①游(_______)
②苟(_______)
23.用“/”断句
















24.翻译画线句
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①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②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③,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段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义田记》)
(注释)①稔(rěn):(庄稼)丰收。②逮:达到。③殁(mò):死。
2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咸施之(___________)
(2)尝有志于是矣(____________)
(3)既而为西帅(____________)
(4)公既殁(____________)
2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7.翻译句子。
(1)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8.文章末段写了范仲淹去世后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文言文阅读
王维传(节选)
维弟兄具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
29.文言释义
(1)具奉佛(________)
(2)不衣文彩(________)
(3)屏绝尘累(________)
(4)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________)
30.断句(限断3处)


















31.语段赏析
小文同学认为,第二段文字看似与前文无关,实则有它的深意。请帮助小文同学阐述第二段文字的作用。
32.人物理解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诗文“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请结合选文内容阐明这个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性善,名复初,以字行,山阴人。洪武三十年进士。胪唱①过御前,帝见其容止凝重,属目久之,曰:“君子也。”授行人司副,迁翰林检讨。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翻录刘琏所献其父刘基遗书。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性善举动安详,字画端好。帝大悦,赐酒馔,留竟日出。
惠帝在东宫,习知性善名。及即位,擢为礼部侍郎,荐起流人薛正言等数人。云南布政使韩宜可隶谪籍,亦以性善言,起副都御史。一日,帝退朝。独留性善赐坐,问治天下要道,手书以进。性善尽所言,悉从之。已,为有司所格,性善进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猥承顾问。既僭尘圣听,许臣必行。未几辍改,事同反汗②。何以信天下?”帝为动容。
燕师起,改副都御史,监诸军。灵壁战败,与彭与明、刘伯完等皆被执。已,悉纵还。性善曰:“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朝服跃马入河而死。余姚黄墀、陈子方与性善友,亦同死。
(选自《明史·列传三十》,有删改)
(注)①胪唱: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依次唱名传呼,称“胪唱”;②反汗:反悔食言,收回成命。
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酒馔,留竟日出
竟:全,整
B.云南布政使韩宜可隶谪籍
隶:属于
C.与彭与明、刘伯完等皆被执
执:拘捕
D.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
命:性命
3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帝见其容止凝重/窥镜,谓其妻曰
B.何以信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帝为动容/为人谋而不忠乎
D.朝服跃马入河而死/鸣之而不知其意
3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翻录刘琏所献其父刘基遗书。
(2)独留性善赐坐,问治天下要道,手书以进。
36.陈性善为什么能被君王器重?请根据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范纯仁①性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②,前后任③子恩,多先疏族④。尝言:“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宗族有请教者,纯仁曰:“唯俭可以养廉,唯恐可以成德。”其人书之坐隅⑤。
(注释)①范纯仁:范仲淹次子,曾为观文大学士。②义庄:置田取其租人以能宗族内贫户,其产业为一族之公产,范仲淹立有义庄,纯仁继之。③任子:古时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任其子弟得授官职。④疏族:疏远的族人。⑤坐隅:座位旁边。
37.请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3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39.请写出三点范纯仁所具有的美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减)
(注释)①殍殣(piǎo
jì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4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发粟及募民存饷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桃花源记》)
B.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C.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有期行》)
D.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41.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B.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C.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D.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4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3.范仲淹为了解决大饥荒的问题,采取了开仓放粮,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项措施。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以力雄人。
泰定①初,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乃入见。王曰:“尔自号壮士,解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②为道士,后十年终。
(节选自《秦士录》)
①泰定:元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年号。②王屋山:位于今山西省阳城县。
44.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前登坚城乎???????
?????????????解:了解、懂得
B.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
阴:暗暗地
C.格其事不下?
?????????????????????格:革除
D.乃槁死三尺蒿下
??????????????????乃:可是
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
A.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
B.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
C.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
D.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
4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弼文武双全,他登门求见德王,希望有机会被重用。
B.德王在对邓弼的三问中强调了战争中须只进不退、拼死杀敌。
C.德王派五十个精良士兵先行到达东门外等着检测邓弼。
D.邓弼认为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原因是时运不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1.人物传记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轼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轼买地筑室。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释)①东汉时期的大臣、名士,清廉正直,不畏奸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属文日数千言(_________)
②但置第二(__________)
③知英州(__________)
④修语梅圣俞(__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以”与“母程氏亲授以书”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不以物喜
C.醒能述以文者
D.生以乡人子谒余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一处)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如人也。
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1)①每天
②只
③做知州
④告诉,对……说
2.C
3.犹
疑/其





4.(1)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2)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5.少有做诤臣之志、才华出众(聪明)、勤奋读书(好学)、旷达乐观
(答出三点得全分)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日,一词多义,每天。但,本义,只。知,管理,做知州。语,一词多义,告诉,对……说。
2.考查“以”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以”为介词,用。
A.连词,来;
B.介词,因为;
C.介词,用;
D.介词,按,按照;
故选C。
3.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故断句为:犹疑/其客曾巩所为。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若,如果。为,成为。许,答应。(2)以,因为。足,值得。者,……的事。口体之奉,吃的穿的。
5.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可知,范滂为东汉时期的大臣、名士,清廉正直,不畏奸佞。苏轼想做范滂,可知他年少时就有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臣子的志向。根据“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以及参加礼部考试时欧阳修对他的高度评价,可知他是一个勤奋学习、才华出众的人。根据“泊然无所蒂芥”“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可知他是一个不以被贬为意,旷达乐观的人。
【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这样做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绍圣初年,御史论奏苏轼掌管起草内外诏令的时候,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因此按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住了三年,他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对人不论贤才或是平民,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苏轼就买地筑屋。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用写书来自娱自乐,时常和当地父老一起游玩,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6.下列句中的“之”与“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山之僧智仙也
D.名之者谁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子瞻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积三十年不辍
辍:________
②众人异之
异:________
③素与苏子瞻相善
素: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1)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
(2)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答案】
6.D
7.B
8.①辍:停止。
②异:认为……奇怪。
③素:向来。
9.(1)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不曾停过。
(2)他的品性正直,担心被名声拖累,很少与他人交往,因此知道他的书法作品的人很少。
【分析】
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中的“之”的意思:代词,他;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之:助词,的;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C.山之僧智仙也
之:助词,的;
D.名之者谁
之:代词,它;
故选D。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友正得到的是白色的绢,还没有染色。“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说法错误,故选B。
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句意为:坚持三十年不停止。辍,停止;(2)句意为:众人对此非常惊异。异,认为……奇怪;(3)句意为:向来和苏子瞻交好。素,向来。
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如是,像这样;日,每天;书,写;尝,曾经;(2)其,代词,指友正;直,刚直,正直;恐,担心;与,和;故,所以。
【参考译文】: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三十年不停止。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租小房子在水柜街,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友正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和染工约定:凡事有想要染黑色的,先借给他,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有停过。有人把纸赠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写,到写完才停止。
向来和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友正就准备饭菜邀请他。已经到了,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纸三百列,却把佳肴放在边上。苏子瞻看到,大笑。就坐,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挥舞着笔。一两个小僮磨墨,几乎不能供应。喝酒结束,纸也写完了,都自己认为平日的书法比不上。
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连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少。
文言文阅读。
《王冕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②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蹊:踩,践踏。②恬:心神安适。
10.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意思。
(1)或牵牛来责蹊田(________)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_________)
1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3.文中“_______”这个字最能体现王冕的特点和精神,这种特点和精神使他最终成为了画家、诗人。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遇见了韩性这样的“____________”(用《马说》中的一个词回答)
14.结合当前网课学习的现实和自身学习体验,说说王冕的成功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
10.有人
对……感到诧异(惊异)
11.B
12.夜里,(他)悄悄地(或者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到天亮。
13.

伯乐
14.王冕的成功告诉我:学习要想取得成绩,首先自己必须要有刻苦、勤奋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还要有父母的支持和老师的教导。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或:有人。
(2)句意: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此感到很诧异。异:对……感到诧异(惊异)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以根据句意及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进行断句。句意为: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后最终成为博学多通的儒生。故可断句为: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故选B。
1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潜”,偷偷、悄悄;“执”,拿;“策”,书;“旦”,早晨。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王冕读书时非常投入,全神贯注,文中“痴”字最能体现王冕的特点和精神。王冕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遇见了韩性,结合“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可知,韩性能识别人才,将王冕收为学生,所以说韩性对王冕来说就是伯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王冕进入学舍偷听读书和他去寺庙借长明灯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通的儒生。从这一件事中,我们可以受到这样的启发: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另外,王冕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遇见了韩性,因此这也启示我们学习有时还需要有父母的支持和老师的教导。
示例:学习必须勤奋刻苦,网课学习虽然少了老师的监督,只要努力学习,照样能够学好;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学习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老师的教导等。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后最终成为博学多通的儒生。韩性死后,他的门人侍奉王冕就像侍奉韩性一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①,易服色②,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③,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改正朔:改正历法。
②易服色:变易服色。③或连数郡:诸侯(的封地)有的接连数郡。
15.下列句中的“以”与“为赋以吊屈原”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可以为师矣
D.醒能述以文者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贾谊年少时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二十多岁时被文帝征召,担任博士,是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个。不久又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排挤,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被贬长沙,经过湘水时凭吊屈原,后被文帝得知,重新得到重用。从此,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等,都是贾谊的主意。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皆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__________
(2)孝文帝说之        说:__________
(3)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具:__________
(4)贾生数上疏        数:__________
18.翻译下列句子。
(1)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2)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
【答案】
15.B
16.C
17.

同“悦”,高兴。
详细地
多次
18.(1)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受到宠爱,喜欢读书,所以(文帝)让贾生做梁怀王的师傅。(2)绛、灌、东阳侯、冯敬这一类人全都陷害他,就说贾生的坏话。
【分析】
15.本题考查虚词“以”的用法。“为赋以吊屈原”中的“以”的意思是:连词,来。
A.以:因为;
B.以:连词,来;
C.以:凭借;
D.以:用;
故选B。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第3段中的“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可知,“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等,都是贾谊的主意”是在贾谊被贬长沙之前,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C。
17.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属,写;
(2)句意为:孝文帝也很喜欢他。说,通假字,同“悦”,高兴;
(3)句意为: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具,详细地;
(4)句意为: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数,多次。
1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语:
(1)之,助词,的;少子,小儿子;爱,受宠爱;好,喜欢;故,所以;傅,做师傅;
(2)属,类;尽,全,都;害,陷害;乃,就;短,说坏话。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孝文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这样,孝文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孝文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孝文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他们)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权力,使政事弄得一片混乱。”孝文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
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③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19.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尝有疑狱
狱:案件
B.臣,鄙民也
鄙:浅陋
C.不知当狱
当:应当
D.殆未有也
殆:恐怕
20.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家有二白壁②侧而视之③其径相如也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2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B.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赏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借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答案】
19.C
20.C
21.A
【分析】
19.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C.“不知当狱”翻译为:不懂得如何断案。当,判断;
故选C。
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①臣之家有二白壁:之,助词,的;②侧而视之:之,代词,代玉璧;③其径相如也:其,代词,代玉璧;④然其价一者千金:其,代词,代玉璧。据此可知,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故选C。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布衣”是指陶朱公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并不是说做布衣生意;
C.陶朱公并没有直接给梁王建议,只是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文章也没有提到梁王推行仁政,厚赏国人;
D.两人讨论“狱讼”一事,意在说明“有国畜民施政者,宜厚之而可耳”,不是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故选A。
【参考译文】:
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一半认为应当判有罪,一半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说:“陶朱公(即范蠡)
,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
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
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梁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梁王说:“好。所以案件有了疑难,就不判罪,赏赐时有了疑难,便全部赏赐。”梁国的臣民都很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了就容易裂开,器物薄了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
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才可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宝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苏轼(《上梅直讲书》)
22.翻译加点字词
①游(_______)
②苟(_______)
23.用“/”断句
















24.翻译画线句
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答案】
22.交游,交往
如果,假使
23.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24.领会他们飘然离俗的快乐,而自己也因为感受到他们的快乐而快乐。
【分析】
2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和欧阳公交游往来。游,交游,交往;
(2)句意为:倘若一时侥幸做了大官。苟,假使,如果。
2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为:不久我又听说,您喜爱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文风。所以停顿节奏为: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
2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语:意,领会;其,代词,他们;乐①,以……为乐;乐②,快乐。
【参考译文】: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开始知道读书,听说当今天下有个欧阳公,他的为人像古时候的孟子、韩愈一样;还有一位梅公,他与欧阳公交游,和他上下古今地展开议论。后来自己日益长大,才开始读到先生们的文章辞赋,想见他们的为人,领会他们飘然离俗的快乐,而自己也因为感受到他们的快乐而快乐。我当时刚刚开始学着作诗文,也希望谋到个一官半职,自己思量着没有什么才能进见诸公。来到京师一年多了,也未曾登门拜访过。今年春天,天下的士人群集在礼部,您和欧阳公亲自主持考试,我出乎意料地得了个第二名。后来又听说,您很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子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作出不同于世俗的文章而录取了我,因此我才留在了这里。这既非先生左右亲近的人为我事先疏通关系,也非亲朋故旧为我请托,而在以往的十几年间只听说过却从未见过的人,竟然很快地成为了知己。私下里思考这件事,觉得人是不能苟安于富贵的,但也不能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作为徒弟,当然是足以依靠的了。倘若一时侥幸做了大官,使得自己有几十个车骑随从,使得街巷之中的平民百姓聚在一起观看并且赞叹,又怎能替代这种快乐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①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②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③,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段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义田记》)
(注释)①稔(rěn):(庄稼)丰收。②逮:达到。③殁(mò):死。
2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咸施之(___________)
(2)尝有志于是矣(____________)
(3)既而为西帅(____________)
(4)公既殁(____________)
2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7.翻译句子。
(1)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8.文章末段写了范仲淹去世后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答案】
25.(1)全、都
(2)曾经
(3)做、担任
(4)已经、……以后
26.后





业/



/如




27.(1)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和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子孙罢了。
(2)不因外物和自己的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8.侧面烘托了范仲淹置办义田、救济族人这一义举影响之远,乐善好施、清贫廉洁、克己无私精神之可贵。(意思对即可)
【分析】
25.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都给以救济,咸:全、都;
(2)曾经有举办义田的志向,尝:曾经;
(3)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为:做、担任;
(4)范仲淹已经死去的时候,既:已经、……以后。
26.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
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
该句中“修其业”与“承其志”两个短句对仗工整,不可能连在一起,故应该断在“业”和“志”后面。
27.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本句重点词语有:唯、活、遗等;
(2)本句重点词语有:以、喜、己、悲。
28.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句段作用的分析,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作答。
从“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可以看出,范仲淹的行为对后代子孙都有很深刻的影响,哪怕是他死后,子孙们也依旧保持着他的志向。从“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可以看得出,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却始终安贫清廉,乐善好施,这种精神是难得可贵的。故该句有侧面烘托了范仲义举影响之远,乐善好施、清贫廉洁、克己无私可贵精神的作用。
【译文】:
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欢布施助人,他选择那些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但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在他显贵的时候,他购置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一千亩,称为“义田”,用来供养、救济众族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子女出嫁、娶妻结婚、遭遇不幸、办理丧葬,都有供养。
起初,范文正公还没有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举办义田,由于力量达不到,搁了二十年。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国家大政,于是才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自己的志愿。他死了以后,后代子孙继续他举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与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文正公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自己却一生贫穷;他死的时候,身上没有衣服来殡殓,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了子孙罢了。
文言文阅读
王维传(节选)
维弟兄具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
29.文言释义
(1)具奉佛(________)
(2)不衣文彩(________)
(3)屏绝尘累(________)
(4)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________)
30.断句(限断3处)


















31.语段赏析
小文同学认为,第二段文字看似与前文无关,实则有它的深意。请帮助小文同学阐述第二段文字的作用。
32.人物理解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诗文“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请结合选文内容阐明这个观点。
【答案】
29.
同“俱”,全,皆;
穿;
断,隔断;
给……吃。
30.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
31.一方面通过唐代宗对王缙说的话,侧面烘托出王维在文学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交代了王维诗得以流传下来的原因。
32.“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是说王维的诗歌中蕴含着内心的平静追求远离尘嚣的世界,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比如,他的衣食住行上,“居尝蔬食”、“不衣文彩”;兴趣爱好上,“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言语上,“以玄谈为乐”;生活上,妻子死后,“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分析】
29.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结合所学文言文实词知识,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王维兄弟)都信佛,具:同“俱”,全,皆;
(2)不穿华美的衣服,衣:穿;
(3)完全屏除尘世之累,绝:断,隔断;
(4)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饭:给……吃。
30.这道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如也、乎、矣、哉、耳等常出现在句子末尾,
夫、盖、故(是故)、岂常位于句首作发语词;其次看称谓,对人物的称谓常作主语或宾语常位于句首或句尾,感叹词如“呜呼”、“嗟夫”、“嘻”、“噫”等感叹词都独立使用。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
该句“开元中”是年号,应与后面的内容断开;“天宝”也是一个年号,应与前面的内容断开;年号不会单独使用,应与“事后”连用,故应该将“天宝事后”与“十不存一”断开。据此分析,全句应断为: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
31.这道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第二段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前文内容并无关系,但实际上通过唐代宗说的“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侧面烘托了王维的文学成就很高;而由“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我们得知,为什么王维的作品“十不存一”,却还能够流传下来的原因。
32.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理解。这道题首先要理解“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的意思,是说王维的诗歌中蕴含着内心的平静追求远离尘嚣的世界,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以后,我们再去原文中找符合的相关事例加以分析。从“居尝蔬食”、“不衣文彩”看得出王维在衣食住行上没有太高的要求;从“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看得出他在兴趣爱好上也是比较简单的;从“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看得出妻子死后,王维生活上也比较简单;从“以玄谈为乐”看得出他在语言上也很平淡。
【译文】:
王维兄弟都信佛,平时经常吃蔬菜,不吃荤血,到晚年长斋,不穿华美的衣服。得到宋之间蓝田别墅,在辋口,以辋水周绕房舍,修建竹洲花坞,和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歌咏整天。曾汇集他在田园所作的诗,称为《辋川集》。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以玄谈为乐。斋中没有别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专心惮诵。妻去世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完全屏除尘世之累。乾元二年七月去世。临终之际,因为王缙在凤翔。忽然索笔作辞别王缙的书信,又给平生亲友作告别书几幅,大都是勉励朋友信佛修心的意思,扔下笔便去世了。
代宗时王缙任宰相,代宗好文,常对王缙说:“卿兄在天宝年间诗名冠于当世,朕曾在诸王座上听到过奏他的乐章。现在有多少文集,卿可以献进来。”王缙说:“臣兄在开元年间有诗百千余篇,天宝乱事后,十不存一。最近在中外亲故间相互搜集汇编,总共得到四百多篇。”次日把它献上,皇上优诏褒赏。王缙另有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性善,名复初,以字行,山阴人。洪武三十年进士。胪唱①过御前,帝见其容止凝重,属目久之,曰:“君子也。”授行人司副,迁翰林检讨。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翻录刘琏所献其父刘基遗书。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性善举动安详,字画端好。帝大悦,赐酒馔,留竟日出。
惠帝在东宫,习知性善名。及即位,擢为礼部侍郎,荐起流人薛正言等数人。云南布政使韩宜可隶谪籍,亦以性善言,起副都御史。一日,帝退朝。独留性善赐坐,问治天下要道,手书以进。性善尽所言,悉从之。已,为有司所格,性善进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猥承顾问。既僭尘圣听,许臣必行。未几辍改,事同反汗②。何以信天下?”帝为动容。
燕师起,改副都御史,监诸军。灵壁战败,与彭与明、刘伯完等皆被执。已,悉纵还。性善曰:“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朝服跃马入河而死。余姚黄墀、陈子方与性善友,亦同死。
(选自《明史·列传三十》,有删改)
(注)①胪唱: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依次唱名传呼,称“胪唱”;②反汗:反悔食言,收回成命。
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酒馔,留竟日出
竟:全,整
B.云南布政使韩宜可隶谪籍
隶:属于
C.与彭与明、刘伯完等皆被执
执:拘捕
D.辱命,罪也,奚以见吾君
命:性命
3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帝见其容止凝重/窥镜,谓其妻曰
B.何以信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帝为动容/为人谋而不忠乎
D.朝服跃马入河而死/鸣之而不知其意
3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善工书,尝召入便殿,翻录刘琏所献其父刘基遗书。
(2)独留性善赐坐,问治天下要道,手书以进。
36.陈性善为什么能被君王器重?请根据文言文材料概括作答。
【答案】
33.D
34.A
35.①陈性善工于书法,曾被太祖召入便殿,翻录诚意伯刘基之子刘琏所献其父的遗书。
②唯独将陈性善留下赐坐,询问他治理天下之要道,陈性善写出献上。
36.君王器重陈性善是因为他为人持重、镇定自若、诚实守信,而且对皇帝忠诚。
【分析】
33.D.句意为:没有完成皇帝教给的使命的臣子,是有罪的啊,我以什么去见皇上呢?命:使命。故选D。
3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代词,指前文出现的人或物等,根据语境可译作“他”“它”等;
B.不同,介词,用/介词,因为;
C.不同,介词,为了/介词,替;
D.不同,连词,表示顺承/连词,表示转折。
故选A。
3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工,工于,精通。尝,曾经。其,他的。(2)独,只。书,写。以,来。
36.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帝见其容止凝重,属目久之”可知,陈性善为人持重;根据“帝威严,见者多惴恐,至惶汗,不成一字。性善举动安详,字画端好”可知,陈性善为人镇定自若;从“性善尽所言”可知,陈性善对皇帝忠诚;从“既然已经僭承圣德,许诺微臣必行,不久又中止更改,事同反汗,这样何以令天下信服呢”可以看出陈性善诚实守信的特点。综上所述,君王器重陈性善是因为他为人持重、镇定自若、诚实守信,而且对皇帝忠诚。
【参考译文】:
陈性善,名复初,以字行世,山阴人。洪武三十年(1397),考中进士。陈性善作为新考中的进士被唱名传呼至御前,太祖见其容貌举止十分凝重,注目良久之后说:“真是位君子啊!”乃授他为行人司副,后迁升翰林检讨。陈性善工于书法,曾被太祖召入便殿,翻录诚意伯刘基之子刘琏所献其父的遗书。太祖十分威严,见到他的人大多惴惴不安,甚至吓出冷汗而写不成一个字。而陈性善却举止安详,字体笔画端正美好,太祖十分高兴,赏赐酒食,并将他留于宫中一整日才出来。
惠帝身在东宫,熟知陈性善的名声。惠帝即位之后,陈性善被提拔为礼部侍郎,他推荐起用了因罪流放的薛正言等人。云南布政使韩宜可属于被贬之列,也因陈性善之言,被起用为副都御史。一日,皇上退朝之后,独将陈性善留下赐坐,询问他治理天下之要道,陈性善写书献上。陈性善知无不言,而皇上对他的建议则全部听从采纳。不久,被有关官员所阻,陈性善劝说道:“陛下不以微臣不肖,让微臣做顾问。既然已经僭承圣德,许诺微臣必行,不久又中止更改,和反悔食言相同,这样何以令天下信服呢?”皇上为之动容。
燕王启兵后,陈性善改任副都御史,监督诸军。灵璧战败,陈性善与大彭与明、刘伯完等均被捕。不久,全被放回。陈性善说:“辱命之臣,有罪啊!我以什么去见皇上呢?”随后身穿朝服,纵马跃入河中而死。余姚黄曦,陈子方与陈性善是好友,也一同死去。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范纯仁①性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②,前后任③子恩,多先疏族④。尝言:“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宗族有请教者,纯仁曰:“唯俭可以养廉,唯恐可以成德。”其人书之坐隅⑤。
(注释)①范纯仁:范仲淹次子,曾为观文大学士。②义庄:置田取其租人以能宗族内贫户,其产业为一族之公产,范仲淹立有义庄,纯仁继之。③任子:古时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任其子弟得授官职。④疏族:疏远的族人。⑤坐隅:座位旁边。
37.请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3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39.请写出三点范纯仁所具有的美德。
【答案】
37.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38.假如能以要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以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不愁达不到圣贤的境界。
39.(1)宽厚(宽容)(2)节俭
(3)讲求道义
【分析】
37.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责备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据此可断句为: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3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苟:如果。以:用。患:担忧。
3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文中“范纯仁性宽简,不以声色加人”可知他平易宽仁;结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分析可知他廉洁勤俭始终如一;结合“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分析,他讲求道义,宽容。
【译文】:
范纯仁的性格平易宽仁,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符合道义的,他就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所得俸禄赏赐,都用它扩大义庄,先后因功绩得以恩荫子弟,大多先照顾远亲。他曾说:“我平生所学,得益于忠恕二字,一生受用不尽,以至于在朝廷侍奉君王,交接同僚朋友,和睦宗族等,不曾有一刻离了这两个字。”常常告诫子弟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责备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是糊涂的。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同族中有个人向他请教,范纯仁说:“只有勤俭可以养成廉洁,只有害怕才可以养成美好的品德。”那个人把这句话写在座位旁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减)
(注释)①殍殣(piǎo
jì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4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发粟及募民存饷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桃花源记》)
B.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C.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有期行》)
D.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41.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B.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C.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D.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4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3.范仲淹为了解决大饥荒的问题,采取了开仓放粮,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项措施。
【答案】
40.B
41.D
42.既赈救了饥荒,又趁机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43.
鼓励民众出游
招募灾民做工
【分析】
4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散发,发放\头发;
B.兴起\兴起;
C.于是\才;
D.这\表示判断;
故选B。
41.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故断句为: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故选D。
4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恤,赈救。饥,饥荒。因,趁,以,来。此,这。之,的。美泽,功绩。
43.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意为: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可得:鼓励民众出游。“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意为: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可得:招募灾民做工。
【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长七尺,以力雄人。
泰定①初,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乃入见。王曰:“尔自号壮士,解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②为道士,后十年终。
(节选自《秦士录》)
①泰定:元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年号。②王屋山:位于今山西省阳城县。
44.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前登坚城乎???????
?????????????解:了解、懂得
B.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
阴:暗暗地
C.格其事不下?
?????????????????????格:革除
D.乃槁死三尺蒿下
??????????????????乃:可是
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
A.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
B.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
C.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
D.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
4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弼文武双全,他登门求见德王,希望有机会被重用。
B.德王在对邓弼的三问中强调了战争中须只进不退、拼死杀敌。
C.德王派五十个精良士兵先行到达东门外等着检测邓弼。
D.邓弼认为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原因是时运不济。
【答案】
44.C
45.B
46.B
【分析】
4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格其事不下”意思是:阻隔这件事不发布。格,阻隔。故选C。
45.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意思是:德王亲自观战,全王府的人都跟着去看,及邓弼到了,众槊齐发。故断句:王自临观/空一府随之/暨弼至/众槊并进。故选B。
4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B项理解错误,德王三问:“尔自号壮士,解前登坚城乎?”“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第三问在兵败突围时,能够保护主帅(安然脱险)吗,由此分析,德王在对邓弼的三问中指出战争中须勇往直前,奋勇杀敌,当兵败时能力保主帅。这是在强调在战争中除了勇猛还要忠诚。故选B。
【参考译文】:
邓弼,字伯翊,陕西人。身高七尺,能以力大服众。
泰定初年,德王任西御史台执法长官,邓弼写了几千言的书奏,袖揣着去晋见。管门的人不给传达,邓弼大声说:“大人为什么不以礼节对待壮士?”于是让他进门晋见。德王说:“你自称壮士,懂得大呼直前攻占坚固的城堡么?”回答:“行!”德王问:“于百万军中,能够刺杀大将吗?”回答:“行!”“在兵败突围时,能够保护主帅(安然脱险)吗?”回答:“当然!”德王对左右的人说:“暂且试一试吧!”又问邓弼需要什么,邓弼说:“铁甲一副,战马一匹,雌雄宝剑两口。”德王吩咐照给。暗里派出精于用长矛的壮士五十人,飞马出东门外(埋伏)。然后叫邓弼前去。德王亲自居观战,全王府的人都跟着去看,及邓弼到了,众槊齐发。邓弼吼声如虎,直奔向前。所有人马,惊惧倒退五十步,大惊失色。接着烟尘蔽天,只见双剑飞舞在云雾之中,连连砍下的马头落在地上,血液滴流不止。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真是英雄!”命以杯酒奖赏邓弼,邓弼站着喝不跪拜。
德王上书向天子推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阻隔这件事不发布。邓弼环视自己的躯体,慨叹说:“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能建立功勋在万里之外,而困死在野草之下,宿命啊!也是时运啊!”随后进王屋山做了道士。此后十年死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