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2(练习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2(练习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31 09:33: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2.传统美德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公①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乌巾,吴举之复置于壁。公适见之,谓曰:“乞②汝归遗父。”数日,公问幞头③安在,吴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息之。因呼一仆同吴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④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⑤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
(节选自《墨庄漫录》)
[注释]①荆公:指王安石。此时,被罢相居住在金陵(今南京)。②乞:给。③幞(fú)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④弊恶:
破旧。⑤粲(càn)然:鲜明、显著的样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吴举之复置于壁
置:
___________
(2)乞汝归遗父
汝:
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
3.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欲将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①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注释)①亟(jí):赶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欲将更弃之(__________)
(2)仆地不得行(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6.张元见弃犬“收而养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叔父“欲将更弃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7.从全文看,对叔父的形象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叔父有仁心。
B.叔父懂得做人的道理。
C.叔父疼爱小辈。
D.叔父有感恩之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①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遗所提囊
遗:
(2)其人果号而至
号:
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10.“其人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王华具有

的品质。
A.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B.拾金不昧
乐于助人
C.耐心细致
谨慎小心
D.助人为乐
与人为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钱落职
沈起凤
南昌某,父为国子助教,随任在京。偶过延寿寺街,见书肆中一少年数钱买《吕氏舂秋》,适堕一钱于地,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而俯拾焉。旁坐一翁,凝视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
后某以上舍生入誊录馆,谒选,得江苏常熟县尉。束装赴任,投刺谒上台。时潜庵汤公,巡抚江苏,十谒不得一见,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必赴任,名已挂弹章矣。问所劾何事?日:“贪。”某自念尚未履任,何得有脏款?必有舛错,急欲面陈。巡捕入禀,复传汤公命曰:“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劫贼乎?请即解组去,毋使一路哭也!”
某始悟日前叩姓氏者,即潜庵汤公,遂惭愧罢官而去。
(清·沈起凤《谐铎》)
注释:①国子:国子监,古代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兼最高学府。②上舍生:太学生的一种,可通过公试授官。③誉录馆:古代考试机构。④谒选:在吏部等候选派。⑤刺:名片。⑥上台:上司。⑦潜庵汤公:汤斌,字孔佰。清代某著名清官。⑧弹章:弹劾的奏章。⑨舛:音chuan,差错。⑨解组:解下印纹,指辞官。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适堕一钱于地________
(2)某暗以足践之____
(3)十谒不得一见________
(4)能不探囊胠箧____
1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误。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俟其去而俯拾焉。
(2)为纱帽下之劫贼乎?
15.选文中,潜庵汤公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内容说出两点。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②。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③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④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
客有橐⑥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⑦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非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②咨嗟:叹息。③侪:同辈,同类的人。④子母:利息和本金。⑤责券:求取证据。⑥橐:口袋,这里是“用口袋装”意思。⑦酬:这里是“花费”意思。
16.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行。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或遣童婢沽(_____________)
(2)汝能饮酒否(______________)
(3)
甲逾期不肯偿(_____________)
(4)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_____________)
18.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然吾已负,且大饮啖
②至于行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
B.①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
②以中有足乐者
C.①闻卖酒者长者
②闻之,欣然规往
D.①或倾跌破瓶缶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2)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卖酒者平生没有欺骗买酒者,可以说童叟无欺,他对于儿童、女人来买酒的,都要关切地嘱咐几句。
C.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因此倾家荡产,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D.为了能让寄宿的客人肯吃喝,卖酒者以赌博为名,将赢取的钱用来吃喝,最终把赢来的钱悉数还给了寄宿的客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日:’“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日:“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
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
: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鬢: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
: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年老体衰。
21.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四处)
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芬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少延母旦夕活乎(____________)
(2)生许之(_____________)
(3)于是日操瓢道乞(____________)
(4)况吾母固衰耄(_____________)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
B.即以母属两弟/神情与苏、黄不属
C.即具酒炙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生则毅然谢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25.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南公作《不欺述》,所书之人,皆以卑微不见于史氏。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①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及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②。有之,
今何靳③?”策曰:“然,
有质钱④田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闲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节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注]①驵:市场经纪人②帑:库房③靳:吝啬④质钱:抵押借钱
2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B.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C.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D.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2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所书之人
书:
(2)俟其自毙
俟:
(3)向见君帑有之
向:
(4)公买止五斤
止: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
(2)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29.选文记叙的两个人物有何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送王进士①之任扬州序
汪琬
诸曹②失之,一郡得之,此十数州县之庆也。国家得之,交游失之,此又二三士大夫之憾也。吾友王子贻上,年少而才。既举进士,于甲第③当任部主事,而用新令,出为推官④扬州,将与吾党别。吾见憾者方在燕市⑤,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王子勉旃⑥:事上宜敬,接下宜诚,莅事宜慎,用刑宜宽;反是罪也。吾告王子止此矣。朔风初劲,雨雪载途,摇策而行,努力自爱。
(选自《钝翁类稿》)
[注释]①王进士:即王士禛,字贻上。他与汪琬一同考中进士。
②诸曹:朝廷各部门。③甲第:科举考试的等第。④推官:官职名。
⑤燕市:指京师。⑥勉旃(zhān):勉励。旃:语气助词。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此又二三士大夫之憾也(_____________)
②既举进士(______________)
③吾告王子止此矣(_____________)
④摇策而行(______________)
3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32.翻译下列句子
(1)
出为推官扬州,将与吾党别。
(2)
安陵君其许寡人!
33.作者对王贻上到扬州做官提出了哪几条建议?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①。学毕,乃牧豕②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③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注)①不为章句:不死记章句。②豕:猪。③责让:责备批评。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悉以豕偿之
35.下列不属于梁鸿“尚节”具体表现的两项是(
)(

①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②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③以身居作,以偿主人之失
④耆老称鸿为长者
⑤主人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36.主人从“
”到“
”的态度转变,直接原因是
,而根本原因是他被梁鸿
的高尚节操所打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2.传统美德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公①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乌巾,吴举之复置于壁。公适见之,谓曰:“乞②汝归遗父。”数日,公问幞头③安在,吴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息之。因呼一仆同吴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④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⑤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
(节选自《墨庄漫录》)
[注释]①荆公:指王安石。此时,被罢相居住在金陵(今南京)。②乞:给。③幞(fú)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④弊恶:
破旧。⑤粲(càn)然:鲜明、显著的样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吴举之复置于壁
置:
___________
(2)乞汝归遗父
汝:
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
3.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放置,摆放
第二人称代词,你
2.(我)就把它拿到市场上卖掉了,曾经卖了三百钱给父亲,感谢相公的赏赐。
3.王安石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讲信用的人。王安石看见吴某贫穷,把内藏黄金的旧乌巾赠送给吴某父亲,想帮助他们,由此可见王安石富有同情心、善良;“退居金陵”的他,甚至拿出“禁中所赐”的黄金送人而不吝惜,可见他的豪爽大方;吴某嫌乌巾旧,卖与别人,王安石派人原价购回,取出黄金,并再次赠予帮助,也显示他的守信重诺。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置”,本义即为放置,摆;“汝”,古今异义,第二人称代词,你。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货,卖;尝,曾经;赐,赏赐。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王安石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讲信用的人。“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乞汝归遗父”写王安石看见吴某贫穷,把内藏黄金的旧乌巾赠送给吴某父亲,想帮助他们,由此可见王安石富有同情心、善良;另外,“退居金陵”的他,甚至拿出“禁中所赐”的黄金“乞汝归遗父”,可见他的豪爽大方;“乃复遗吴”也显示他的守信重诺。
【译文】:
荆公辞去官职,退居南京的时候,蒋山有个吴姓的学佛者,每天帮助荆公打扫收拾,这个人是山下种田人家孩子。有一天挂在墙上的一块黑色头巾被风吹下来了,吴某再次把它挂到墙上。荆公整好看到,对他说:“给你回家送给你的父亲吧。”过了几天,荆公问头巾在哪里,吴某说:“父亲老了,没有什么用,就把它拿到市场上卖掉了,卖了三百钱给了父亲,感谢荆公的赏赐。”荆公听了长叹一声。于是叫来一名仆人和吴某用原价把头巾赎回来,并且叮嘱他如果已经被人转手卖掉了,也不用再去寻访了。果然那顶破头巾还在,于是赎了回来。荆公命人拿来小刀,从头巾的边脚处刮开,露出一块金黄的黄金,原来是帝王所赐。于是再次赠送给吴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欲将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①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注释)①亟(jí):赶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欲将更弃之(__________)
(2)仆地不得行(_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6.张元见弃犬“收而养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叔父“欲将更弃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7.从全文看,对叔父的形象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叔父有仁心。
B.叔父懂得做人的道理。
C.叔父疼爱小辈。
D.叔父有感恩之心。
【答案】
4.(1)又,再
(2)走,行走
5.叔父被张元的话所感动,就同意了(收养弃犬)这件事。
6.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收养的这条弃犬没有用处。
7.C
【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更”,古今异义,又,再;“行”,本义即为“走,行走”。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感”,被……所感动;“遂”,于是,就;“许”,同意,答应。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张元对叔父的解释中表明了他见弃犬“收而养之”的原因,即“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可见是出于仁慈之心;叔父的话“何用此为?”表明了叔父“欲将更弃之”的原因,这句话的意思是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即他认为收养的这条弃犬没有用处。
7.A.“叔父感其言,遂许焉”,叔父被张元的仁心感动,说明叔父有仁心;
B.叔父被张元的仁心感动,同意收养小狗,说明叔父懂得做人的道理;
C.“叔父疼爱小辈”在文中没有体现;
D.“叔父视犬如亲”是因为小狗救了他的性命,说明叔父有感恩之心;
故选C。
【参考译文】:
村里的田间小路上有一条被人抛弃的小狗(惊惶不安地走着)。张元看见了,立刻将小狗收养了。他的叔父很生气,说:“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他)想把小狗重新丢掉。张元回答说:“(小狗)也是有生命的东西,不能不重视它的生命。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这是有败道义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是没有仁慈之心了。”(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第二年,狗跟随着叔父在夜里行路。叔父被蛇咬了,倒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马上奔回家,汪汪地不停叫着。张元感到很奇怪,跟着狗走出家门,看见叔父(倒在地上)已经不省人事。(张元)马上(把医生)请来医治叔父,没过几天(叔父)就痊愈了。从此之后,叔父把狗看作亲人一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①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遗所提囊
遗:
(2)其人果号而至
号:
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10.“其人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王华具有

的品质。
A.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
B.拾金不昧
乐于助人
C.耐心细致
谨慎小心
D.助人为乐
与人为善
【答案】
8.(1)遗留
(2)大声哭
9.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钱离开,就把钱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
10.钱财失而复得
11.BD
【分析】
8.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遗,本义,遗留。号,本义,大声哭。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度,估计。恐,担心。以,把。之,代词,指金子。
1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读文可知,那人丢失了数十两黄金,哭着来寻找,没想到王华正守着金子,他的金子失而复得,所以“其人喜”。
1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读文可知,王华发现了那人丢失的金子,怕被别人发现,于是把金子投入了水中,并守在旁边等着那人寻来,根据这一行为可知他是一个拾金不眜、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人。故选BD。
【译文】:
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留下了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金子了吗?”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王华却不接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钱落职
沈起凤
南昌某,父为国子助教,随任在京。偶过延寿寺街,见书肆中一少年数钱买《吕氏舂秋》,适堕一钱于地,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而俯拾焉。旁坐一翁,凝视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
后某以上舍生入誊录馆,谒选,得江苏常熟县尉。束装赴任,投刺谒上台。时潜庵汤公,巡抚江苏,十谒不得一见,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必赴任,名已挂弹章矣。问所劾何事?日:“贪。”某自念尚未履任,何得有脏款?必有舛错,急欲面陈。巡捕入禀,复传汤公命曰:“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劫贼乎?请即解组去,毋使一路哭也!”
某始悟日前叩姓氏者,即潜庵汤公,遂惭愧罢官而去。
(清·沈起凤《谐铎》)
注释:①国子:国子监,古代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兼最高学府。②上舍生:太学生的一种,可通过公试授官。③誉录馆:古代考试机构。④谒选:在吏部等候选派。⑤刺:名片。⑥上台:上司。⑦潜庵汤公:汤斌,字孔佰。清代某著名清官。⑧弹章:弹劾的奏章。⑨舛:音chuan,差错。⑨解组:解下印纹,指辞官。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适堕一钱于地________
(2)某暗以足践之____
(3)十谒不得一见________
(4)能不探囊胠箧____
1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误。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俟其去而俯拾焉。
(2)为纱帽下之劫贼乎?
15.选文中,潜庵汤公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内容说出两点。
【答案】
12.
(1)落,掉
(2)踩
(3)拜见,求见
(4)小箱子
13.尚未履任/何得有赃款/必有舛误。
14.(1)等到少年离去然后弯腰去拾起来。
(2)做一个戴纱帽的劫匪吗?
15.善于以小事观察人(善于以小见大,或见微知著,或窥一斑面知全豹),仔细观察南昌某在书肆贪钱的全过程:清正、刚直,憎恶贪官,拒绝有贪心的南昌某做官。
【分析】
12.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1)句意:正好有一个铜钱落在地上。堕:落,掉;
(2)句意:这个人偷偷用脚踩上。践:踩;
(3)句意:这个人十次求见都没成。谒:拜见,求见;
(4)句意:能不搜刮索贿。箧:名词,小箱子。
13.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该句翻译为:还没有上任,哪来的赃款呢?一定有误会。根据题干要求“划两处”可知,该句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尚未履任/何得有赃款/必有舛误。
14.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注意句中关键词语:
(1)俟:等到;去:离开;俯拾:弯腰拾起;
(2)为:做;之:的。
15.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阅读文章,由文章第一段中“适堕一钱于地,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而俯拾焉。旁坐一翁,凝视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可知,潜庵汤公善于观察,并且观察的细致入微;从第二段“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作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劫贼乎?请即解组去,毋使一路哭也!”的语言描写可知,潜庵汤公善于以小见大,从一个人的细小行为中推断一个人的品行,从而拒绝南昌某为官,可见潜庵汤公的廉洁、正直。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南昌有个人,他的父亲为国子监助教(学官名),他跟随父亲生活在京城。偶然一次经过延寿字街,看到书店中有一个少年正在数着钱买《吕氏春秋》,正好有一个铜钱落在地上。这个人偷偷用脚踩上,等到少年离去然后弯腰去拾起来。旁边坐着一个老翁,注视他了很长时间,忽然起来问这个人的姓名,然后冷笑而去。
后来这个人以上舍生(科举名词)的身份进入古代考试机构,通过面试任命,得到江苏常熟县尉的官职。于是整装去上任,拿着名帖拜见上级。当时汤潜庵先生,是江苏的巡抚,这个人十次求见都没成。巡捕传来汤大人的话说,这个人不必去上任了,因为汤大人已经上奏弹劾他了。这个人问弹劾他什么事?回答说:“贪污。”这个人想自己还没有上任,哪来的赃款呢?一定有误会。急忙要面见辩解。巡捕进府禀报,又传汤大人的话说:“你不记得当年书店中的事了?当秀才的时候,尚且视一文钱如命;如今侥幸去做地方官,能不搜刮索贿,做一个戴纱帽的劫匪吗?马上解任走吧,别使一县的百姓都痛哭!”
这个人才醒悟当时问他姓名的老翁,就是汤潜庵大人,于是非常惭愧辞官走了。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②。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③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④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
客有橐⑥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⑦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非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②咨嗟:叹息。③侪:同辈,同类的人。④子母:利息和本金。⑤责券:求取证据。⑥橐:口袋,这里是“用口袋装”意思。⑦酬:这里是“花费”意思。
16.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行。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或遣童婢沽(_____________)
(2)汝能饮酒否(______________)
(3)
甲逾期不肯偿(_____________)
(4)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_____________)
18.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然吾已负,且大饮啖
②至于行者歌于途,负者休于树
B.①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
②以中有足乐者
C.①闻卖酒者长者
②闻之,欣然规往
D.①或倾跌破瓶缶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2)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卖酒者平生没有欺骗买酒者,可以说童叟无欺,他对于儿童、女人来买酒的,都要关切地嘱咐几句。
C.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因此倾家荡产,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D.为了能让寄宿的客人肯吃喝,卖酒者以赌博为名,将赢取的钱用来吃喝,最终把赢来的钱悉数还给了寄宿的客人。
【答案】
16.客有橐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
17.
(1)派遣,打发
(2)你
(3)超过
(4)快步走
18.C
19.(1)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
(2)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翻译既要注意关键词的落实,更要注意句子意思的正确和语言的通顺)
20.C
【分析】
16.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了大雪,不能继续前行。故断句为:客有橐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
1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遣,本义,派遣,打发。汝,本义,你。逾,本义,超过。趋,本义,快步走。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输\动词,背;
B.介词,用\连词,因为;
C.动词,听说\动词,听说;
D.有时\有人;
故选C。
1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何为,为什么。数,多次。嗟,叹息。(2)嗟乎,唉。匪唯,不仅是。
20.C.根据第二段中的“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可知此时还未付诸诉讼,他们还没有倾家荡产。故选C。
【译文】:
(江西)万安县有个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如果遇见被(主人)派来买酒的奴仆、婢女,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总是从自己家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大多脸色难看。卖酒者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能够休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求取借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了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然而我已经赌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要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日:’“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日:“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
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
: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鬢: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
: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年老体衰。
21.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四处)
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芬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少延母旦夕活乎(____________)
(2)生许之(_____________)
(3)于是日操瓢道乞(____________)
(4)况吾母固衰耄(_____________)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
B.即以母属两弟/神情与苏、黄不属
C.即具酒炙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生则毅然谢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25.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答案】
21.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22.
稍微
答应
每天
本来
23.A
24.①我会到钱塘去做几个月的雇工,赚钱买米使家人活下去,请母亲不要担忧。②从此,(他和女子)每天拿着瓢沿路乞讨。
25.潘生是一个有担当、深明大义而又孝顺的人。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潘生在家人因食物缺乏面临死亡威胁时,主动外出赚钱养活家人:穷困潦倒的潘生帮助女子与远在南方的家人团聚,又不图回报;潘生毅然放弃做家境较好人家女婿的机会,执意回家侍奉母亲,照顾弟弟。
【分析】
2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你离开家已经很久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活着,房屋也一定废弃了,即使有兄弟,也一定不能存活了。故停顿是: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22.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稍稍延长母亲的性命呢。少:稍微。
(2)大意:潘生答应了他们。许:答应。
(3)大意:于是每天拿着瓢在路上乞讨。日:每天。
(4)大意:况且母亲本来年老体衰。固:本来。
23.这道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A.估计、考虑;
B.同“嘱”,嘱托、嘱咐/相同、类似;
C.准备/详细;
D.拒绝/道歉;
故选A。
24.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当佣:做雇工。活:使……活下去。忧:担忧、担心。”
(2)这是一个省略句,于是(潘生与女子)日操瓢道乞。重难点词语有:日,每天。操:拿。
25.这道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根据“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可知,潘生是一个有担当的人;根据“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霜露盗贼,君力也。……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也。君必无归”“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可知,潘生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根据“‘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可知,潘生是一个孝顺的人。
【译文】:
潘生,是富阳人,幼年丧父,只与两个弟弟奉母居住。大德间,江南大饥,道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自己估计没办法得到食物,说:“我没有给母亲的东西,那么母子都会饿死。与其等死,何不用我强壮的身体,稍稍延长母亲的性命呢?”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弟弟,自卖给回鹘人当佣人,于是告诉母亲说:“儿子到钱塘当佣人几个月,得钱米让家人活下去,母亲不用担心。”
不久,回鹘人把潘生转卖到辽东。不几年,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潘生路遇一个女子,还有一个像丫鬟那样的人随行。问他们,说:“是淮人,以前因为饥饿,被父母抛弃,转了好几家。现在主人家让我回去,您是南方人,能带着我一起回去吗?”潘生答应了他们,于是每天拿着瓢在路上乞讨。
渡过淮水,女子上堂见父母,都痛哭流涕,抱在一起。引潘生互相见面,备好酒饭欢乐。酒饮到一半,拿着酒杯跪在地上说:“我的女儿幸运的完好回来,见到自己的父母乡亲,免遭受霜露盗贼,是您的功劳。况且你离开家已经很久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活着,房屋也一定废弃了,即使有兄弟,也一定不能存活了。吾家还有一些园田;我的女儿可以作为您的妻子。您就不能回去了。”潘生则毅然拒绝说:“我怎么敢以拿您的女儿为利呢?我虽然身份低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且母亲本来年老体衰,不过估计还活着。万一母亲死了,两个弟弟倘若有一个还活着,现在不回去,对不起突然去世的母亲,我又怎么能安心在这里呢?”于是告辞回家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南公作《不欺述》,所书之人,皆以卑微不见于史氏。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①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及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②。有之,
今何靳③?”策曰:“然,
有质钱④田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闲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节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七》)
[注]①驵:市场经纪人②帑:库房③靳:吝啬④质钱:抵押借钱
2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B.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C.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D.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2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所书之人
书:
(2)俟其自毙
俟:
(3)向见君帑有之
向:
(4)公买止五斤
止: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
(2)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29.选文记叙的两个人物有何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
26.C
27.(1)写(2)等到(3)从前(4)只、仅
28.(1)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白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
(2)你只是想喝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穷的人呢?
29.共同点:①都是身份卑微的小人物,②为人不欺,讲诚信。
【分析】
2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技巧:把握整篇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策请试以鞍(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亢亢终日不得被(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始谢还焉(官人这才感谢陈策把骡子退给了他)。
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所书之人:所写的人。书:写。
(2)俟其自毙:等着它自己死掉。俟:等到。
(3)向见君帑有之: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向:先前。
(4)公买止五斤:您仅仅买五斤。止:只,仅。
2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既,已经。售,出售。闻,听说。以,把。不堪,不能忍受。(2)汝,你。欲酒,想要买酒。而已,罢了。何,为什么。欺,欺骗。寒人,穷人。
2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1)结合“所书之人,皆以卑微不见于史氏”可知,都是身份卑微的小人物。2)结合“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可知,陈策把骡子的真实情况告诉了买主,没有欺骗买主。结合“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可知,危整追回买鲍鱼的人,把多出来的钱还给了买主。这两个人身上都有诚信的品质,不欺骗他人。
【译文】:
吕南公写《不欺述》,所写的人,他们都因身份卑微,没有被正史记录。
一个叫陈策的人,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就让人养在野外的草房里,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藏起来。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陈策,把骡子退给了他。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啬不卖呢?”陈策说:“库房里是有,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死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用罗绮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坑害您呢!”陈策拿来可以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可能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
一个叫危整的人,他买鲍鱼时,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秤砣,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仅仅买五斤,我已经为您偷偷地加倍称了,希望您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出去)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是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穷的人呢?”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送王进士①之任扬州序
汪琬
诸曹②失之,一郡得之,此十数州县之庆也。国家得之,交游失之,此又二三士大夫之憾也。吾友王子贻上,年少而才。既举进士,于甲第③当任部主事,而用新令,出为推官④扬州,将与吾党别。吾见憾者方在燕市⑤,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王子勉旃⑥:事上宜敬,接下宜诚,莅事宜慎,用刑宜宽;反是罪也。吾告王子止此矣。朔风初劲,雨雪载途,摇策而行,努力自爱。
(选自《钝翁类稿》)
[注释]①王进士:即王士禛,字贻上。他与汪琬一同考中进士。
②诸曹:朝廷各部门。③甲第:科举考试的等第。④推官:官职名。
⑤燕市:指京师。⑥勉旃(zhān):勉励。旃:语气助词。
3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此又二三士大夫之憾也(_____________)
②既举进士(______________)
③吾告王子止此矣(_____________)
④摇策而行(______________)
3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32.翻译下列句子
(1)
出为推官扬州,将与吾党别。
(2)
安陵君其许寡人!
33.作者对王贻上到扬州做官提出了哪几条建议?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答案】
30.
遗憾
已经
只是,仅仅
马鞭(鞭子)
31.而/庆者/已翘足企首
32.(1)(朝廷)外派他到扬州去担任推官,即将与我们别离。(2)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33.作者提出了以下四条建议:事奉上级应当谦恭,接待下属应当诚恳,处理政务应当慎重,施用刑律应当宽恤。
【分析】
30.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大意:这又是二三位士大夫的遗憾了。憾:遗憾。
(2)大意:已经举进士于甲第。既:已经。
(3)大意:我对王进士的忠告只有这些。止:只是,仅仅。
(4)大意:你扬鞭策马赴任。策:马鞭。
31.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但是庆贺的人已踮着脚抬起头。故可断句为:而/庆者/已翘足企首。
3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1)重难点词语:出,外派。别,别离、分别。(2)其,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要,一定;许,答应。
33.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即可。根据“事上宜敬”可以概括出第一条建议:事奉上级应该谦恭;根据“接下宜诚”可以概括出第二条建议:接待下属应该诚恳;根据“莅事宜慎”可以概括出第三条建议:处理政务应该慎重;根据“用刑宜宽”可以概括出第四条建议:施用刑律宜宽恤。
【参考例文】:
朝廷各部失去他,地方一郡得到他,这是几十个州县的喜庆。国家得到他,交游的朋友失去他,这又是二三位士大夫的遗憾了。我的好友王贻上,年轻而富有才学,已经举进士于甲第,那么本应委任中央部门主事,然而依据新的律令,外派他到扬州去担任推官,即将与我们别离。我知晓京城的朋友们正在憾叹、惜别,但是庆贺的人已踮着脚抬起头,相望于江淮之间了。王公呀,以此相勉吧。事奉上级应该谦恭,接待下属应该诚恳,处理政务应该慎重,施用刑律宜宽恤,不这样就是罪过。我对王进士的忠告只有这些。北风开始强劲,雨雪交加于途程,你扬鞭策马赴任,请勤奋理事,洁身自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①。学毕,乃牧豕②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③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注)①不为章句:不死记章句。②豕:猪。③责让:责备批评。
3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悉以豕偿之
35.下列不属于梁鸿“尚节”具体表现的两项是(
)(

①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②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③以身居作,以偿主人之失
④耆老称鸿为长者
⑤主人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36.主人从“
”到“
”的态度转变,直接原因是
,而根本原因是他被梁鸿
的高尚节操所打动。
【答案】
34.都用猪赔偿给他。(悉、以)
35.①

36.犹以为少
悉还其豕
邻家耆老共责让
勇于担当
【分析】
3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悉,全,都;以,用。
3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尚节”的意思是崇尚礼节。
①“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体现的是梁鸿喜欢读书,知识渊博;
④“耆老称鸿为长者”的意思是老人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
这两项与“尚节”都无关,故选①④。
3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文中梁鸿因为读书入神引起火灾,并殃及邻居。梁鸿主动来到被火灾殃及的邻家,把自己喂养的那群小猪全都赔出,邻居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所以梁鸿甘愿勤勤恳恳为邻家劳作。后来一位老人指责邻居,赞美梁鸿,为他打抱不平。所以邻家的表现由“犹以为少”到“悉还其豸”。其中直接原因是老人即“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根本原因是梁鸿的品行感动了别人,即坚持节操,勇于担当。
【参考译文】:
梁鸿虽然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礼节,广泛阅读(书本),没有不通晓的(事情),并且他不死记硬背章句。读完书,就到上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访被烧到的人家,问他损失的财物,用自己全部的猪作赔偿还给房屋主人。但房屋主人还认为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梁鸿)于是勤奋做工,从早到晚从不松懈。邻家老人们见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一同责备批评那家主人,并且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因此,(主人)开始敬佩梁鸿,把猪还给他,梁鸿没有接受,返回自己的家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