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4(练习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4(练习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31 09:39: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4.读书学习类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傅永发愤读书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高祖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注释:①寻:不久。②露布:檄文、捷报类军旅文书。泛指布告、通告。
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_____)
(2)涉猎经史(_____)
2.选文末尾引用了高祖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
1.

广泛地阅读
2.侧面描写,侧面表现傅永读书的效果,突出读书能使人增长才干的主题。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与:给。
(2)大意:广泛地阅读经书和史书。涉猎:广泛地阅读。
2.本题考查侧面描写及作用的辨析。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文的主人公是傅永,主要写他“拳勇过人”和“发愤读书”,高祖的话既是对他勇力过人的赞叹,更是对他读书效果的肯定,有些类似《孙权劝学》中鲁肃的“赞学”,突出读书能使人增长才干的主题。
【译文】:
傅永,字修期,今临清人。幼时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到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栖于椟
(2)信乎其似巢也!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引客就观之
5.从上文看,陆游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陆游文学成就与“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有关,请用一两句话谈谈你的领悟,20字以内。
【答案】
3.(1)有的。
(2)确实。
4.(陆游)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5.热爱读书、
不拘小节、乐观幽默
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6.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而薄发。(“多读书多积累,就能有所成就”的意思均可,但是语言表达要规范。)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或:有的。
②句意:确实这象鸟窝啊。信:确实。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句是省略句,可补充主语“陆游”,乃:于是、就。就:靠近、走近。
5.本题考查对人物及内容的理解。第一空,结合“俯仰四顾无非书者”理解,“书巢”中作者嗜书如命,“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他徜徉书海,不拘小节、自得其乐,追求清雅的生活情趣。第二空,筛选文中语句“乱书围之,如积槁枝”作答即可。
6.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与表达。“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意思是:对书籍痴迷的人,诗文必然工巧;对艺术痴迷的人,技巧必定精良。指做事能专注到入迷的程度,肯定会收到好的功效。陆游“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他读书到了痴迷的程度,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见者博,多闻者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书、多练习。答案不唯一。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啊。”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7.解释加点的字。
犹恐失天下之士
守之以卑者
8.下列句子停顿及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B.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C.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D.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10.《诫子书》和本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周公诫子》中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
11.读了周公对儿子的训诫,你有什么体会?请联系实际谈谈。
【答案】
7.恐:害怕;以:用
8.B
9.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10.
子无以鲁国骄士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1.围绕“谦虚”来谈收获。
【详解】
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恐:害怕。
(2)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以:用。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B.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此:这;皆:都。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周公训导儿子的第一句话就已经点明了其所要“诫”的中心内容“往矣,子其勿以鲁国骄士。”其意思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让我们领悟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生真谛,体会到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命哲思。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结合周公训导儿子的第一句话“往矣,子其勿以鲁国骄士”去谈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后视人才。也可以围绕文中所说的“六德”谈体会。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译文】: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职位高势盛,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慎重吗?”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①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③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④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⑤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比:近来。②惩艾:惩治、惩戒。③曩:从前。④寻绎:推求探索。⑤勒:编辑。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然负此自放
②辄复不省
13.翻译下面句子。
①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②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
14.结合选文,说说秦观把他编写的散文集命名为“精骑集”,其含义是什么?
15.联系《送东阳马生序》,谈谈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态度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12.①依仗
②记
13.①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数万疲弱的士兵。②年长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14.作者读史受到启发,认为读书也要选择精品,以少胜多,可以事半功倍。
15.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年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力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分析】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负:依仗;
②句意: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省:记。
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重点词:
(1)足:可以,能够;敌:动词,抵抗,对抗;羸:羸弱,疲弱。
(2)长:年长;善:容易;庶几:表揣测,也许,估计;以:用。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可知,作者从书中“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这句话受到启发,明白了以少胜多,可以事半功倍,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子”“史”中的语句,编为《精骑集》
15.本题考查对人物的比较分析。
相同处:《送东阳马生序》中,从作者“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议论中,可知宋濂认为勤奋专心很重要;本文中,从作者“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的感慨中,可知秦观也认为勤奋很重要。
不同处:宋濂“幼时即嗜学”,成年后从师求学,不畏从师之艰,旅途之艰,生活之艰,仍然勤奋好学,心中以学习为乐,“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见他的勤奋是持之以恒的;但是秦观,根据“子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等可知,他少年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力减退,于是用勤奋来弥补。可见他的勤奋是间断性的。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我学习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敲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数万疲弱的士兵。”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子”“史”中的语句,编为若干卷,取名为《精骑集》。唉!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年长后容易忘记,也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①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②改之乎?不然迨③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④戒。”
注释:①冀:希望;②盍:何不;③迨:等到
④炯:明显。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王生益愠
愠:
②以昭炯戒
以:
17.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B.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C.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D.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18.翻译句子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19.李生认为“善学者”必须做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0.本文和《送东阳马生序》都谈到了学习,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从这两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每篇文章至少谈一点)
【答案】
16.生气,发怒;
用来,来
17.C
18.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
19.学贵善思;
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20.学习要善于思考;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等。
【分析】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本题中,愠:生气,发怒;以,用来,来

17.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根据句子意思进行句读。句子意思是:如果你不改正,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根据句意,正确的划分为: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故选C。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重点词语:凡,凡是;之①,用在主谓间,不译;所言,所讲的;悉,全;志,动词,记住;之②,代词,指老师所讲的知识,译成它;善,动词,善于。
19.本题考查内容提炼。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文中李生针对王生“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提出“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从中提炼“学贵善思”;李生针对“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提出“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从中提炼“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20.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感悟,言之成理即可。《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学习要勤奋刻苦,要善于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学习要目标明确,以读书为乐,不要在物质条件上攀比。
本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李生认为“善学者”必须做到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通过李生对“善学”的论述,获得的启示是:学习要善于思考,方法得当。要善于向别人请教,择善而从。
【参考译文】:
王生喜欢学习,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王生不高兴了,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学习贵在于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意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是希望听到真理啊!我一段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了。几乎想要把人挡在千里之外,这是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有的么?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不改正,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这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当作座右铭,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其后的问题。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精骑集》)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
2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把卷无几日
(2)比数年来
23.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2)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24.“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中,“此二物”指的是什么?
25.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
21.B
22.(1)拿、持
(2)等到
23.(1)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2)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把“三千”和“数万”翻译为“少量”和“众多”也可。)
24.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或“少而不勤”。后来治学:“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或“长而善忘”。
25.(1)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2)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3)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
【分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殆不如”是谓语,“曩时十一二”是宾语,中间需停顿。故正确划分为:殆不如/曩时十一二。答案选B。
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把:动词,拿、持。
(2)句意:等到数年之后。比:等到。
2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中的重点词有:
(1)故:所以;虽:即使;而:表转折;废:荒废;于:在。
(2)足:足以;敌:动词,对抗;羸:疲弱。
24.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是对上面两段的总结。第一段写我少时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但却凭借此放纵,所以自己“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第二段写我数年后,开始发奋读书,但常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所以“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故二物就指
“不勤”与“善忘”。
25.本题考查对文章寓意的理解。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少年时候不专心读书,荒怠学业,后来发奋勤苦,而常废于善忘,最后作者从《齐史》孙搴答邢词中得到启发,从而广摘经传子史之文章,遂为《精骑集》。从作者“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的总结中,启示我们不能倚仗自己有天资就不去用功学习;从作者读《齐史》,并“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的经历中启示我们要注重后天的努力,要勤于学习,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从作者的感叹“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中表明他对自己的学习在进行总结和反思,这启示我们也要经常多总结多反省,遇到问题主动想办法去解决。
【参考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即使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此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
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短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4.读书学习类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傅永发愤读书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高祖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注释:①寻:不久。②露布:檄文、捷报类军旅文书。泛指布告、通告。
1.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_____)
(2)涉猎经史(_____)
2.选文末尾引用了高祖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栖于椟
(2)信乎其似巢也!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乃引客就观之
5.从上文看,陆游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文中最能体现“书巢”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陆游文学成就与“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有关,请用一两句话谈谈你的领悟,20字以内。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7.解释加点的字。
犹恐失天下之士
守之以卑者
8.下列句子停顿及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B.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C.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D.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10.《诫子书》和本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周公诫子》中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
11.读了周公对儿子的训诫,你有什么体会?请联系实际谈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①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③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④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⑤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比:近来。②惩艾:惩治、惩戒。③曩:从前。④寻绎:推求探索。⑤勒:编辑。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然负此自放
②辄复不省
13.翻译下面句子。
①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②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
14.结合选文,说说秦观把他编写的散文集命名为“精骑集”,其含义是什么?
15.联系《送东阳马生序》,谈谈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态度方面有何异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①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②改之乎?不然迨③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④戒。”
注释:①冀:希望;②盍:何不;③迨:等到
④炯:明显。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王生益愠
愠:
②以昭炯戒
以:
17.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B.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C.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D.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18.翻译句子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19.李生认为“善学者”必须做到“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0.本文和《送东阳马生序》都谈到了学习,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从这两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每篇文章至少谈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其后的问题。
《精骑集》序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精骑集》)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
2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二。
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2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把卷无几日
(2)比数年来
23.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2)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24.“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中,“此二物”指的是什么?
25.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