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立志变通创新
■“汉法”与“旧俗”之争
■政体更新
■转变立国之本
导入
在成吉思汗掀起的草原风暴摧垮中原之后,元朝何以能够“改就亡国之俗”,转而以“农桑为立国之本”,并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将从对忽必烈改制的探究中寻求答案。
立志变通创新
蒙哥(1209-1259) 元宪宗。成吉思汗孙、托雷长子,1251-1259年在位。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死于四川合州钓鱼城下。
钓鱼城坐落在重庆市合川东北向的钓鱼山上,面积约2.5平方公里。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环绕,峭壁千仞,地势险要,自古为巴渝要津,重庆的天然屏障,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忽必烈像
忽必烈(1215—1294年),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即蒙古大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元。新国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表示国家极其广大。
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阙,五十余年于此矣。……求之今日,太祖嫡孙之中,先皇母弟之列,以贤以长,止予一人。……于是俯循舆情,勉登大宝。自惟寡昧,属时多艰,若涉渊水,罔知攸济。爰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务施实德,不尚虚文。虽承平未易遽臻,而饥渴所当先务。呜呼!历数攸归,钦应上天之命,勋亲斯託,敢忘烈祖之规?建极体元,与民更始。朕所不逮,更赖我远近宗族中外文武同心协力、献可替否之助也。诞告多方,体予至意!
——《元史》(卷四·本纪第四)
《大元混一图》
图中元朝全境分为三十七道,并画出了长城的位置。临国交趾、天竺也被收入(此图为南宋陈元靓撰著的《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顺年间翻刻该书时所增补)。
哈剌和林遗址
哈剌和林位于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座都城,坐落在大蒙古国的发祥地漠北草原中心地带的斡耳寒河畔。哈剌和林的地面建筑现在已经全部消失,仅有少量的建筑构件散落在遗址中和额尔德尼召内。
元上都遗址航拍图
忽必烈即位后,放弃了原先的首都哈剌和林,将统治中心转移到开平。1263年,开平升为都城,定名上都,并进行了一些列扩建工程。
1264年,忽必烈将当时的燕京改名为中都,明确以中都为首都,上都为陪都。1272年,元政府将中都改名为大都,正式成为元朝的首都。
元大都平面图
《芦沟运筏图》
《卢沟运筏图》是一幅写实的画卷,描绘了元代卢沟桥及其附近的景象。卢沟桥位于大都城外西南方,是南来者进入大都的必经之路。桥下是现名永定河的卢沟,在元代也是船运繁忙的河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法”与“旧俗”之争
蒙古的帐幕和车上的大帐幕
蒙古骑兵作战图
战俘图
此图描绘了蒙古军队在西征中,用木枷押送战俘的情景。
该画是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丁《史集》中的插图,现藏于德国柏林。
铜火铳是具有较大威力的火器。蒙古西征时,便是用火炮攻打中亚、欧洲城堡的。
元·铜火铳
蒙古草原和羊群
蒙古包
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蒙古秘史》
蒙古骑兵作战图
国朝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许衡(1209-1281)
许衡,字仲平,号鲁斋, 曾任京兆提学、中书省议事、中书左丞、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资善大夫,是中国元朝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历法学家。
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曰:“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参用南人。”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
——《元史》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政体更新
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而高丽守东藩,执臣礼惟谨,亦古所未见。
——《元史·地理志》(卷五十八·志第十 )
忽必烈继位前,蒙古国家机构简陋,虽然横跨欧亚大陆,却缺乏共同的经济基础,尚无健全的法规和典章,实际上是个并不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
忽必烈
枢密院
总领全国军事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
御史台
纠察百官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宣政院
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忽必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
元代,台湾称为“留求”,或者“琉球”。元世祖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的各项具体事务,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加强对台湾和澎湖的管辖。
元朝疆域图
岭 北
中 书
陕 西
江 西
江 浙
湖 广
云 南
甘 肃
河 南
四 川
辽 阳
琉 球
宣
政
院
辖
地
行省制度
1260年,元朝皇帝忽必烈封西藏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1264年,忽必烈设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身份兼领院事。在总制院(后改宣政院)下,设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负责处理和管辖现今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军政事务。宣慰 使司下面辖有管理民政的万户府、千户所。1269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帝师,并通过八思巴举荐,任命了总管西藏事务的行政长官和13个万户府的万户长。以后,元朝中央曾三次派官员在西藏清查户口,还在西藏地区设立了15个驿站,连成通往大都(今北京)的交通线,推行并确立了西藏地方的“乌拉”(意思为徭役、差役)制度。
八思巴像
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忽必烈召请八思巴至军中,洽商西藏宗教首领与蒙古皇室关系,被奉为上师。宪宗九年(公元1259年),八思巴到京师拜见忽必烈,次年被封为国师,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八思巴奉忽必烈之命创制了“蒙古新字”八思巴字,忽必烈即下诏颁行。次年八思巴被晋封为帝师。
《八思巴拜见忽必烈》壁画 清 选自扎什伦布寺
(玉质。印面边长11厘米。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印
八思巴所用宗教法器
八思巴所用法器
钹,铜质,直径27厘米。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藏。
铃、杵 铜质,铃高30厘米,直径13厘米。杵长19厘米,宽7厘米。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藏。
千戶所印
铜印高7.5公分、边宽6.4公分。印面呈正方形,梯形直钮,正面三行印文为八思巴文篆书“钦察亲军千户所印”,印背面刻有汉字“钦察亲军千户所印”、“尚书礼部造”和“至元二十四年三月□日”字样。此印为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官印。现藏内蒙古博物馆藏。
(八思巴铜印)
八思巴字百家姓
按照元世祖忽必烈的规定,八思巴文是用来“译写一切文字”的,现存资料也说明,它的书写对象包括蒙、汉、藏、梵、维吾尔等多种语言。图为《八思巴字百家姓》,载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2) 的刻本《事林广记》。
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大理最早于764年建城,在元代以前,大理一直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元代云南行省建立后,中心才由大理移至昆明。
大理城门
元朝驿道路线图
元朝驿站以大都为中心,东北到黑龙江口奴儿干城,北达谦河(今叶尼塞河)上的吉利吉思,西到伊儿汗国和钦察汗国,西南抵今云南、西藏。
元代使用驿站,要持有朝廷颁发的“差使圆牌”,图为驿站乘马铜牌
元帝国除设有驿站外,还按照金制设有急递铺,与驿站相辅而行,每10里、15里或20里设一个急递铺,其任务是传递朝廷、郡县的文书。图为元代急递铺的凭证——令牌。
常乐驿站铜印
通过制度更新,元政府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转变立国之本
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 《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其睿见英识,与古先帝王无异,岂辽、金 所能比哉?
——《元史·食货》
甲辰,命行中书省、宣慰司、诸路达鲁花赤、管民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
——《元史·世祖本纪》卷五
至元八年,诏以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五事备者,为上选。九年,以五事备者为上选,升一等。四事备者,减一资。三事有成者为中选,依常例迁转。四事不备者,添一资。五事俱不举者,黜降一等。
——《元史· 卷八十二·志第三十二》
(元)任贤佐·《人马图轴》
(元)任贤佐·《三骏图卷》
元官营牧场分布图
元朝设立了十四处官营牧场,官营畜牧业因而得到长足发展。从图中可看出有些并不适宜放牧的地区也设置了官营牧场,主要是出于军事需要。
《农桑辑要》是元朝管理农桑水利的机构大司农司主持编写的,共七卷,由元政府下令颁行全国。它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农桑辑要》书影
《农书》作者是元朝著名农学家王祯。该书介绍了我国古代各种农田水利的管理措施、土地利用和农作物栽培的方法。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方面的总结性的重要著作,对元代农业生产起了指导的促进作用。
元代维吾尔族人鲁明善所著《农桑衣食撮要》是一部月令类农书,它按一年12月,分别简明列举每月的农事,以指导农业生产。
元朝普遍使用的灌溉工具主要是汉唐已发明的翻车和筒车,样式不断翻新,以适应广大地域不同条件下灌溉需求。除了原有的人力翻车外,还出现了水转翻车、牛转翻车和风车。
水转翻车图
牛转翻车
《农书·木棉軠床》
在元代之前,纺好的棉线要通过框架式拨车缠绕成一把一把的形状,以便进行下面的工序,但一架拨车每次只能缠绕一根棉线,效率较低。元初首先在福建地区创造并使用了軠床,功能与拨车相似,但是可以同时缠绕八根棉线并使其成把,效率大大提高。
《卖鱼图》壁画
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东北壁北部。这幅壁画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画中人物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汉人的形象和生活状态。
元朝政府疏浚、改变大运河路线,使其河道近乎直线,比隋朝运河缩短了900千米;开通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形成了现在仍然存在的京杭大运河。元朝政府首次将海运辟为国家的漕运航路,并形成了漕运以海运为主、内河为辅的格局。
元朝的瓷器
(辽宁绥中三道岗海域的沉船中打捞而得)
元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瓷罐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景德镇窑)
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天下为户凡一千一百六十三万三千二百八十一,为口凡五千三百六十五万四千三百三十七,此其敦本之明效可睹也已。
——《元史·食货志》(卷九十三·志第四十二)
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改革初期便使社会经济全面复苏;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建树颇多。最终在中原文明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结 束忽必烈改制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对于“忽必烈改制”没有做具体的要求。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可以将课本的第2、3、4框题作为教学内容,第一框题学生自己掌握
二.学习目标:
1.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大致内容、结果以及特点、影响等。
2.理解忽必烈改制的背景,初步分析改制的特点,认识改制的深远影响。试比较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分析“汉法”与“旧制”的实质区别
3.情感培养:体会忽必烈改制为蒙古 ( http: / / www. / )族的发展作出的努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下的灵活性。
三.学习方法:自学辅导法、比较法
四.学习重点:忽必烈改制的内容的分析与特点的总结
五.学习难点:忽必烈改制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导入: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12世纪中期,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然后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建立后对 ( http: / / www. / )周围地区进行长期的征伐战争,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 ,公元1260年继承了汗位,建都大都(今北京)。到1271年,忽必烈正式称皇帝,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他就是元世祖。元世祖逐步巩固对北方的统治以后,就集中力量攻打南宋,终于灭了南宋。公元1279年,实现了中国南北大统一。
一、忽必烈改制的原因 ( http: / / www. / )
1、忽必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深感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立志进行变通创新的改革。
2、蒙古国疆域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但统治机构落后,须建立完善的国家机构加强统治。21世纪教育网
3、忽必烈即位前,蒙古旧俗阻碍社会发展。(屠杀、游牧)
忽必烈即位前后,“汉法”与“旧俗”之争十分激烈。“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即先进的封建文化;“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即落后的奴隶制文化。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4、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为改革创造了条件。
5、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鼓动。
二、忽必烈改制的内容
(一)体制更新(政治方面:改革政体)
1、原因:
A、统治机构的落后低效与疆域的辽阔形成巨大反差。
B、汉族地主官僚的鼓动。
C、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政治制度的先进。21世纪教育网
2、方案: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3、具体内容
(1)在中央:改革中央机构:
(2)在地方:改革地方机构
A、设置行中书省(十大行省)
B、设澎湖巡检司
C、开发云南行省
(3)兵民分治
(4)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5)实行民族分治政策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4、影 ( http: / / www. / )响
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二)转变立国之本(经济方面:农桑立国)
1、主要措施
A、确定立国方针:农桑立国
B、建立农业机构: 劝农司、大司农司21世纪教育网
C、完善农业法规:颁布诏令严禁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颁布“农桑之制”. ( http: / / www. / )
D、重视技术指导:《农桑辑要》
2、影响:使饱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进入了缓慢恢复发展的时期。
国策改变:由
逐水草而居以农桑立国
忽必烈发展农业的措施:
1、诏令天下,以农桑立国;
2、严禁改农田为牧场,实行屯田;
3、建立行政机构,完善法规,把农业兴废作为赏罚官员的依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颁 ( http: / / www. / )布《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三、忽必烈改革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 ( http: / / www. / )辖,促进了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21世纪教育网
3、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改制的评价
1、在改革初期使得北方经济全面恢复。
2、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
3、实行“汉法”加强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忽必烈的改革精神及吸收先进文化的大度值得我们学习。
中 央
宣政院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吏
户
礼
兵
刑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