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一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一第15课《戊戌变法》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21 17:33:28

文档简介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http: / / www. / )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为什么推行新政失败;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3.情感目标: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
二、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导入: ( http: / / www. / )请大家阅读思考:
一、为什么要变?二、变什么?三、康梁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四、怎样变?五、变的结果如何?六、变的意义是什么?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2目)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1895年《马关条约》主要条款
赔巨款21世纪教育网 白银2亿两(清3年/日4年收入)
割领土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开口岸21世纪教育网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设工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占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旅顺和大连 长城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 http: / / www. / )两广和云南
英国 “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原因: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3.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 他们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①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②主张:(经)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提倡西学、兴办学校。
③认识: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能让国家富强,主张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 ( http: / / www. / )于实践。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二、维新思潮的兴起
思考题: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变什么?变封建君主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众所熟知,由于康、梁等人士的推动,维新思潮在1 ( http: / / www. / )9世纪末最终演变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政治运动。
三、康、梁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
公车上书(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上书的重大行动——“公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①②③
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通过这 ( http: / / www. / )些活动,启发了民智、组织了力量、制造了舆论,使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四、百日新政(第5目,怎样变?变法内容)
1、内容: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百日维新
五、无力回天——变法的结果失败
四方面的目的:(政治)参政,打击官僚、(经济)资本主义发展、(文化)西学传播、(军事)增强军事力量。
2、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3、失败原因分析:21世纪教育网
根本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②旧势力的力量强大(悬殊的力量对比是根本原因)
重要原因:
③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 http: / / www. / )
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⑤变法手段单一: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
⑥存在幻想依赖: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依赖的皇帝没有实权等等。
六、维新时期的遗产——变法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共32张PPT)
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
春帆楼
北京顺天府
贡院
康有为
1895年以前的广州:河流左边是西洋式的楼
房;河流右边是传统的板房。
康有为
康有为
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如割台湾)诸夷
以中国之易欺也,法人将问滇、桂,英人将问藏、粤,
俄人将问新疆,德、奥、意、日、葡、荷皆狡焉思启。
有一不与,皆日本也,都畿必惊;若皆应所求,则自
啖其肉,手足腹心,应时尽矣,仅存元首,岂能生存?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
权宜应敌之谋:
立国自强之策 :
富国之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
养民之法:务农,劝工,惠商
教民之法:令各省、州、县遍开艺学书院;乡落咸设
学塾;发明孔子之道,传孔子之道于外国
通塞之法:开报馆;举议郎
法何以必变?凡在天地之间者
莫不变: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
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炎,热熔
冰迁,累变而成地球;海草螺蛤,
大木大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
彼生此灭,更代迭变,而成世界;
……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
变,公理有固然,非夫人之为也。
……夜不炳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
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证而尝旧方
者死。今专标斯义,大声疾呼……。
梁启超
谭嗣同
《群钗大会》
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
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
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
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
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盛世危言自序》1892
郑观应
王韬
张謇
商管银钱帐项买卖
绅管学习机器教训学徒
官主保护而不侵权利
李鸿章出访欧美
地雷四伏,药线交通,
一处火燃,四面皆应。
1898年1月
光绪欲召见康有为,被大臣所阻。
光绪指派翁同龢、李鸿章、荣禄等大臣
接见,代为问话。
光绪命康有为拟折详奏变法事宜。
康有为进呈奏折,即《应诏统筹全局折》
1898年4月
康有为发起成立保国会。
“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
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
会,以冀保国,名为保国会”。
1898年6月11日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
1898年4月
康有为发起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11日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
“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
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
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
各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不
得敷衍因循……致负朝廷谆谆告诫
之至意”
1898年4月
康有为发起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11日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
1898年4月
康有为发起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11日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取士改用策论折》
《请停刀弓石武试改设兵校折》
1898年4月
康有为发起成立保国会。
1898年6月11日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
8月底
光绪裁撤一些闲散和重叠衙门。
9月4日
光绪以故意阻挠下官上书为由,革除
礼部主要六位官员的职务。
9月5日
光绪破例任命杨锐、刘光第、林旭、
谭嗣同4人为军机章京。
9月14日
光绪向慈禧请开懋勤殿,遭到太后严
厉申斥。
9月16、17日
光绪召见袁世凯,嘱其“与荣禄各办
各事”。
9月14日
光绪向慈禧请开懋勤殿,遭到太后严
厉申斥。
9月16、17日
光绪召见袁世凯,嘱其“与荣禄各办各事”。
9月17日
光绪召见林旭,授以谕旨。
9月18日
康有为召梁启超、谭嗣同、康广仁等
共同商议救援之法——围园劫后、起
兵勤王。
9月18日
慈禧收到吁请太后“即日训政”的密
折。同日,荣禄调兵遣将,切断京、
津交通,又令奉召进京的袁世凯“即
日回防”。
9月19日
慈禧离开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
慈禧下令将军机四卿所签拟的奏折统
统检出,谭嗣同等人遭到摒弃。光绪
则在监视中处理了两件原先预定的政
务,召见袁世凯、接见伊藤博文。
袁世凯回津,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
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诏书,宣布
“训政”,光绪被囚于瀛台。同时密
令搜捕康有为等人。戊戌变法失败。
9月21日
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诏书,宣布
“训政”,光绪被囚于瀛台。同时密
令搜捕康有为等人。戊戌变法失败。
9月22日
慈禧得到荣禄关于围园劫后的报告。
9月23日
慈禧审讯光绪关于谋围颐和园之事,光绪表示不知。
9月24日
慈禧下令逮捕“叛逆要犯”谭嗣同等人。
9月28日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被杀
于刑场,史称“戊戌六君子”。
大学士:1人
翰林院学士:2人
进士:2人
礼、户、工、刑、吏部官员:9人
御史:1人
驻外公使:1人
巡抚:2人
知府、道台:2人
译书局员工:5人
仆人:1人
与康有为同居所:2人
变法失败后的受牵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