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一第9课《欧洲的宗教改革》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一第9课《欧洲的宗教改革》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21 17:33:28

文档简介

(共98张PPT)
第10课 欧洲宗教改革(Religious Reformation)
如果没有宗教,仅靠科学和民主是不可能使西方崛起的。基督从小就已经印在孩子们心中了。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基督教的文化根基使西方社会有一种道德的教化形式。如果没有道德教化,光靠市场、光靠法律、光靠民主投票是不能完全解决西方社会的问题的,而必须有一种无形的宪法,要有道德的自律,使得他们在接触彼此的时候,有一种关怀其他人的道德情怀。它有劝善,教化人心向善的积极作用 。
前言
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部分,如佛教的"五戒十善",基督教、天主教的"十诫"等等,与社会主义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世俗性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并不冲突。这是宗教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的道德应该吸收宗教道德和教规、教义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宗教道德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存在。
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信仰宗教者在世界上有46亿人,而估计在中国也有1亿多人。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我们不可能站在46亿人的对立面,也不可能置中国1亿人于不顾。况且宗教是人们自我道德与信仰净化的精神武器,一刻无法摆脱。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指出:‘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实现自己的肉体需要一样,不受警察干涉。’ 因此了解宗教历史的沿革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基督钉上十字架以后两千年又回到了地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出现了一个“上帝之子”,他其实是一名长得很像耶稣的退休交通警察托洛普。
光轮、伊甸园、十字架、和平鸽、橄榄枝、 尘土之身、禁果、诺亚方舟、纪念安息、洗礼、犹大的亲吻 、 《旧约·出埃及记》十诫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来自《圣经》史籍名言格句哪一个不是指引人们生活道德的规范戒记?
中国的基督教教堂
美国的纸币,你发现有何特点?
IN GOD WE TRUST.
美国总统就职时手按在什么文本上宣誓?
美国总统演讲的最后一句一般是什么?
美国的精神传统和思想资源就是基督教新教精神和体现在宪法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基督教精神对美国人是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在激烈竞争中赖以自律,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社会中倡导集体合作,在贫富悬殊的情况下宣扬平等,是物欲横流的浊浪中的净化剂。
德国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基督教徒。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是“原罪———认罪———赎罪”的说教。对基督徒来说,“原罪———认罪———赎罪”是一个追求理性复归的很自然的过程。他们不但不把“认罪”视为可耻,而且要求认罪者必须真诚“谢罪”,用行动“赎罪”。
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葬礼
教宗约翰·保罗二世
Pope John Paul Ⅱ
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于当地时间2005年4月2日21时37分因病在梵蒂冈去世,终年84岁。4月8日,梵蒂冈教廷在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举行了追思弥撒和葬礼。300多万人涌入罗马送别教皇。来自教皇家乡波兰的人就达百万之众。由于圣彼得广场只能容纳30万人,葬礼通过27个巨大的屏幕向全罗马市主要的集会地点现场转播。200多名世界各国政要及宗教领袖出席了弥撒及葬礼,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等。德国红衣主教拉青格主持葬礼。他称颂教皇保罗二世以其一生奉献于上帝、教会和人类大家庭。
宗教(天主教)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耶苏与<圣经>是基督徒必备的善恶道德价值观.
<圣经>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剂,它规范人的个人修养,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宗教信仰绝不是一种时髦,一种外在形式
我们心灵所不可企
及的东西就是宗教,它
的美和崇高只能间接
的、通过微弱的反光抵
达我们,感受到这些。
只是在这意义上,我才
是一个有宗教感情的
人。
——爱因斯坦
物理研究到了
尽头就是哲学,
而哲学研究了
尽头就是宗教。
——杨振宁
第10课 欧洲宗教改革(Religious Reformation)
【学习目标】: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
2.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一、权倾欧洲的教皇国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
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
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3、天主教的堕落与残暴
4、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
华丽的祭坛
教皇出巡
红衣主教
大主教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
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图为圣彼得大教堂
是教皇发动了对东方的十字军东征
教皇传达上帝的旨意,他是人间的最高主宰。
人间的最高主宰教皇显赫一时,哪里还有国王的位置?
中世纪天主教力量过于膨胀会产生什么问题?
经济:最大封建主,经济压迫   
政治:封建统治中心,王权衰落  
社会生活:影响深远 ,迫害异端
思想文化:垄断地位 , 禁欲主义
统治走向
腐败反动
(14、15世纪)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14、15世纪西欧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11世纪的“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史称“卡诺莎觐见”,又称“卡诺莎之辱” 。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是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的典型例证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救赎”。据基督教的教义,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人类永远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
主教的俱乐部 油画 19世纪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在他们热情的参与下,保龄球运动已经颇为成熟了。教皇和红衣主教团几乎都是意大利人,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盘剥全世界教民是上帝的旨意
愚人船 布罗尼穆斯 博斯 油画 荷兰 1470年   这幅画描绘了在荒宴中纵情声色的修女和修士们,他们正试图咬下悬在空中的糕点。中世纪教会中所谓圣者的愚蠢与自负加上他们生活中的堕落、益发使他们成为了人们嘲弄的对象。
异端裁判所的一次公开审判 托莱多 版画 罗马 1498年
伽里略接受教皇法庭的审判,攻击“太阳中心论”有悖圣经教导。
一、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
1.欧洲历史的新变化:
2.天主教面临的挑战: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天主教形成威胁。
2)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
3)早期基督教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人们挑战天主教权威提供了思想资源。
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文艺复兴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
成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2.政治上: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二)、宗教改革的背景
3.思想上:文艺复兴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1.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
(三)、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1.欧洲资产阶级社会的新变化要求变革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2.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日益成为欧洲发展的障碍。
3.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反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
兜售“赎罪券”。
天主教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当钱币落
到赎罪钱柜“叮当”作响时,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
送到了天堂。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四)、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马丁 · 路德
在德国宗教改革中,首先
发难的是马丁 · 路德。1505年,
路德进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当
上了修道士,希望通过苦修,
以求上帝赦免自己的罪。但教
廷的腐败,使他大失所望。
马丁 · 路德
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
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即“因信称义”。
天主教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要以教会为中介,履行复杂的圣礼,做“善功”“赎罪”。为了聚敛钱财,教会发明了出售“赎罪券”的方法。
何为“善功”?
天主教:
“善功”是信仰上帝,鄙视尘世生活,遵守宗教戒律,履行宗教义务。
马丁·路德:
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
影响: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
要爬上去才可赎罪。
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
不需要圣梯。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
马丁·路德
当钱币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忏悔才是基督正道。
———《九十五条论纲》
影响:形成新教路德宗,影响德国和北欧
《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10月31日,路
德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
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
纲》。在《论纲》中痛斥出
卖“赎罪券”的作法,反对用
金钱赎罪的办法。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They preach man who say that as soon as the penny jingles into the money-box, the soul flies out (of purgatory).
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Every truly repentant Christian has a right to full remission of penalty and guilt, even without letters of pardon.
《九十五条论纲》节选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翻译德文版《圣经》, 《圣经》是人们惟一信仰的权威;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教权。
问题: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有哪些?
关于加尔文
加尔文出身于法国一个律
师家庭,由于宣传路德的新教
而被迫流亡。1536年在瑞士的
巴塞尔,他出版了《基督教原
理》一书。
约翰 · 加尔文
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主要内容:
1)信奉因信称义,认为《圣经》至高无上。
2)思想核心------“先定论”。
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
4)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2、特点
比路德更加激进,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传播到西欧(法国、今荷兰、英国等国家)
核心内容——“先定论”
主张:
影响:
1)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
2)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祈祷没有意义。
1)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
2)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依据。
问题: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为何说加尔文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②主张信仰得救 ③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不同:①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这种主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所以说该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更为激进。
  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
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了辩护,他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
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
上帝的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
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
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
因此,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宗教改革运动需要一个天才去发动,需要另一个天才去结束;路德,这个煽动家,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滚石;加尔文,这个组织家,则在滚石粉碎之前使它停止。对于宗教,路德就其实践来说,更多是一个摧毁者,而加尔文则更多是一个建造者。
加尔文教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影响极大。日内瓦新教会也因此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 ,不再受制于教皇。加尔文被人们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英国的宗教改革
▓ 三、其他改革运动
改革的领袖是谁?
亨利八世






伊丽莎白一世
亨利八世
腊像馆里的英王形象 温莎古堡
亨利八世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Ⅰ (1533-1603) 英国都铎王朝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亨利八世的公主,1533年9月7日生于格林尼治。她受过良好教育,通晓拉丁、法、意大利等语,信仰新教。早年便卷入复杂的宫廷斗争。作为女王,她战胜过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不列颠帝国海上传奇的奠基人,是英格兰宗教改革平和化及民族统一的坚决倡导者和执行人。
三、英国的宗教改革
1、背景:
2、内容:3点
3、特点:
4、影响:
①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 ②出现了要求进一步清除天主教残余的清教运动。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②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①改革方式: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新教内容: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亨利八世的改革
英王亨利八世利用国内各阶层反对天主教会的情绪,借欧洲大陆发生宗教改革之机,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结果英王获得教会的大量财富,削弱了教会实力,加强了王权。
2、内容
1529年之后的一系列法令
①立法:教会立法权必须经国王批准方可生效
②年贡:教会向罗马教廷交纳的年贡改交国库。
③上诉:禁止英国教、俗人员向罗马教廷上诉
④司法:取消教皇的最高宗教司法权。
⑤任命:取消教皇任命英国主教等神职人员的权力,任命改革派教士领导英国教会。
至尊法案(1534年):
首脑: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
会议:教会召开宗教会议,事先必须经过国王的同意。
教规:现行教规须经国王指定人员审查。
法庭:教会法庭的职权移交国王法庭。
保留: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财产:没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贵重物品及其他一切财产,转归王室所有。
伊丽莎白一世的改革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重申《至尊法案》,要求所有神职人员都必须宣誓效忠国王。并通过了《三十九条信纲》,标榜信仰得救,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标准。
改革后的英国民族教会称英国国教会。英国宗教改革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改革后还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三、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
——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
问题:英国宗教改革的方式与前两次有何不同?
1、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
⑴原因:
①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②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
⑵形成:亨利八世时
①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
②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
伊丽莎白一世时
①重申《至尊法案》②神职人员效忠英王③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
3、结果
①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建立起本民族的教会
②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英国宗教改革有何特点?
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加强了王权,但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
四、天主教会的应对措施
1、天主教会的改革
①目的:
抵御新教的攻势,重振天主教的声威。
②措施:
A、整顿组织内部:革除内部弊端,惩治贪污腐化,加强对神职人员监督。
B、坚持教皇至上:对新教寸步不让,教皇是宗教事务的最高权威,没有教会解释《圣经》普通教徒不可能得救。
C、加强宗教裁判所的活动,加紧打击“异端”。
D、创立耶稣会,扩大天主教的影响。
③作用:
(四)天主教会的改革
③ 作用:
A、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
的部分势力。
B、耶稣会员在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了殖民
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耶稣会是个什么组织 它为什么不择手段进行传教
  耶稣会是天主教会中反宗教改革活动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为了捍卫罗马教皇和天主教的权威.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78年10月,邓小平、李先念等五位中国中央领导批准重修利玛窦墓。1979年后墓地得到了修复,并列入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墓现位于北京西城区官园桥附近的北京行政学院(中共北京市委党校)院内。如今公墓东边墓碑数十块。西边有墓碑三块:面向墓穴,中间为利玛窦,左右首分别为汤若望、南怀仁。利玛窦的墓碑上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有拉丁文和中文两种文字。
2、出现宗教宽容趋势
表现:①德意志的宗教宽容:
“教随国定”
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
②法国的宗教宽容:
颁布《南特敕令》
——第一个赋予人信仰自由的权利
背景:①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会与新教各派之间发生了
长时间的争论,迫害和战争.
   ②一些有识之士谴责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
宽容的含义:给予人民”良心的自由”
让我们相互宽容罢,让我们不谴责他人的信仰罢。
——塞巴斯蒂安·卡斯特利奥
宗教战争
▓ 呼唤宗教宽容
法国宗教战争期间(1562-1594),新教徒对待天主教徒
法国宗教战争期间,胡格诺派教徒被处死的场面
圣 巴托罗缪之夜(1572年8月24日)
  这幅画讲述了发生在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瑟洛缪之夜”的浩劫。当时的法国国王查理九世表面上支持、笼络新教的领导人,暗中却怂恿旧教策划阴谋,利用圣巴瑟洛缪节当天新教徒在巴黎集中的机会,发动了一场对新教徒的屠杀,当晚至少有3000人被屠戮。
圣巴瑟洛缪之夜 密莱斯 油画 19世纪
在修道院幽暗的房间中,一位手持利剑的贵族青年前来向过去的情人告别。她已经成为修女,因不忍看见即将到来的杀戮和死亡而抓住他不放。天色将明,无情的黑衣僧人正招手催他出发。他们将在巴黎参加一场著名的血腥屠杀,青年手臂上绑着的白布条表明他属于屠杀者天主教徒一派
死神的胜利(反映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宗教战争 ) 勃鲁盖尔 嵌板画 1562年   勃鲁盖尔用一种怪诞而又细致的笔触描画了对骷髅统治世界的想象,令人感觉非常真实。30年的宗教战争让整个欧洲进入了死神的掌管之中。
战争的苦难 组图 雅克·凯洛特 版画 法国 1648年绞架树   “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战争中,树上都结出了尸体。在30年中,战死的士兵有100多万,拥有1800万人口的德国,战后剧减到400万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人物 新教派别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影响地域
马丁·路德
 加尔文
亨利八世
回顾所学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

物 新教
派别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影响地域




文 简化仪式选举神职生活节俭,




路德教
加尔文教
英国国教
①“因信称义”②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②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论
①《至尊法案》规定英王为教会首脑②废除与国家法律抵触的现行教规③英语为礼拜用语
信徒皆祭司,廉俭教会,民族教会,简化仪式神甫娶妻蔑视权威
民主教会
廉俭教会
①基本保留天主教教义和仪式等②解散修道院
德国
北欧
法国
英国等
英国
▓ 新教地位的确立
1、1555年,德国君主签署《奥斯格堡宗教和约》,规定“教随国定”的原则。(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
2、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南特敕令》,天主教为法国国教,但国民有信仰新教的自由。
(第一次赋予信仰自由的权利)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1.宗教改革的主要派别和实质
路德教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
主要派别:
实质:
⑴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⑵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⑷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岳麓版)
▓ 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人教版)
① (思想)它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击了教会权威,声张了人的价值。
② (政治)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各国的封建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宗教改革也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旗帜。
▓ 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③ (经济)新教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 (文化)宗教改革使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 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及原因有哪些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与天主教学说有何不同
(1)社会背景及原因:
①德国的分裂割据严重阻碍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罗马教会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
③马丁路德立志进行宗教改革;
④教皇兜售赎罪卷,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二条论纲》。
(2)不同:
①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思想。他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圣经》是人们信仰的惟一权威和依据,不需要教皇和圣礼等烦琐的宗教仪式,而靠终生虔诚信仰上帝,与上帝沟通交往,去恶从善。
②天主教主张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必须依靠烦琐的宗教仪式才能使灵魂进入天堂。
课堂训练题:
1.德意志等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天主教会的派系斗争 B.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C.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D.天主教规和仪式改革
2.对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德国宗教改革拉开了序幕
B.其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的意义
C.其学说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依据
D.加尔文被称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3.加尔文的先定论的实质是:
A.发展了“因信称义”学说 B.秉承了基督教教义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D.创立新宗教的手段
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分别兴起于哪两个国家?
C
A
C
意大利、德意志
1.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根本目的是
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
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2.《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在于
A.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
B.拉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C.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D.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
训练设计
3、在14、15世纪,天主教会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最根本的原因是 
A、天主教会的腐败
B、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C、进步人士认识的提高    
D、各国王权的软弱
4.下列情景不可能发生在路德身上的是 :
 A 正在兜售“赎罪券”
B.在演讲中呼吁“信仰即可得救”
C.正伏案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D.正与一修女举行结婚仪式
5.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和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A.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加尔文宗教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C.符合教俗封建主的利益
D.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6.德意志等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天主教会的派系斗争 B.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C.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D.天主教规和仪式改革
7. 加尔文的先定论的实质是:
A.发展了“因信称义”学说
B.秉承了基督教教义
C.创立新宗教的手段
D.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C
D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答: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材料二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与掠夺,建立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新教会。
材料三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喊“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请回答: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德国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各阶层的支持。
  材料四 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答:不反对上帝(信仰上帝);提出了先定论和建立民主教会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4)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 加尔文教比路德教进步的表现是什么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_____教(以罗马为中心)
____教(君士坦丁堡是中心)
_____教
____教
_____教
①______教(宗)②________教③________教
____世纪第一次分裂1054年
____世纪的第二次分裂
11
16
天主
东正
天主

东正
路德 加尔文 英国国
简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
①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
②宗教改革中,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主张的“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仍承认神的存在。
①文艺复兴是在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
②宗教改革则是借助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把斗争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
①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②宗教〞推动了德国和整个西欧反封建运动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①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①文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文化领域里开展和进行.
②首先从德国开始,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参与的社会运动.
(2007广东高考) (9分)
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 (3分)
马丁 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6分)
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18. (2007年山东)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D
(2008广东)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D
对欧洲宗教改革的认识
1.信仰问题是不能靠武力解决.
2.实行彻底的宗教宽容,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小结:欧洲宗教改革: 背景: 过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改革的开端, 加尔文与日内瓦的试验——改革的深入, 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 历史作用:
让我们相互宽容罢,让我们不谴责他人的信仰罢。
——塞巴斯蒂安·卡斯特利奥
耶路撒冷·圣火庆典欧洲宗教改革
一、背景
1、天主教确立大一统的神权统治
原因:[1]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2]天主教会通过整顿教会、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壮大。21世纪教育网
表现:(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2)政治上是最高统治者;
(3)思想上实行精神独裁;
(4)社会生活方面渗入各个领域。
2、宗教“异端”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原因:[1]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资产阶级开始了反封建的斗争,并常常用与天主教不同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
表现:[1]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规模大、影响深);
[2]英国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3]捷克胡司的“异端”学说以及领导的“异端”运动。
影 ( http: / / www. / )响: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3、向近代化过渡的西欧
表现:[1]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2]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二、目的与性质
1、目的: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本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2、 ( http: / / www. / )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三、概况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517年 德意志)
原因:[1]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根本原因)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3]教皇派人到德意志赎罪券;(直接原因)
[4] 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开始的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主要内容:教义:[1]理论基础是“ ( http: / / www. / ) ”;
[2]《 》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教会组织:[1]君权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影响:[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闵采尔起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加尔文宗教改革(1541年 瑞士)
背景:[1]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3]深入研究《圣经》,宣传宗教改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内容及作用:[1]坚持《圣经》的权威,反对教 ( http: / / www. / )皇的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冲破了天主教会不可动摇的权威)
[2]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
(为资产阶级发家致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作辩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有简朴、诚实、信用等美德;
( ( http: / / www. / )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4]主张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21世纪教育网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色彩)
特点:规模最大、影响最深。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529年 英国)
背景:[1]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反教会的情绪日益高涨;
[2]罗马教廷不断干涉英国内政,并在国际上偏袒英国的对手;
[3]日益强大的王权力图建立本民族教会,以摆 ( http: / / www. / )脱罗马教权的控制。
直接原因:亨利八世离婚案
内容:
结果:建立了英国国教[性质:英国的民族教会;作用: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特点:[1]自上而下;
[2]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残余;
[3]资产阶级发起清教徒运动,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 ( http: / / www. / )级革命的旗帜。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2、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3、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加尔文教后来成为尼德兰革命的旗帜;
6、清教运动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