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什么是风俗
■导致风俗变迁的因素是什么?
■移风易俗与改革
导入
古今中外历次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当做革新的重要举措,甚至树为改革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看,能否除旧布新、树立新风尚,是衡量改革是否深入和取得成功的风向标。了解风俗形成与变迁的原因,探究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变革。
什么是风俗
风俗
学术界通常把风俗解释为积久而成、在一定的地域和群体中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
三国时代的阮籍认为,“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也就是说,“风”是指自上而下推行的教化,“俗”则为下层民间的传习教化。
春秋战国时期,分处泰山南北的鲁和齐,风俗反差极大,成为鲜明对比。
鲁人 齐人
鲁人风俗极为矫揉造作。夫妻之间晾衣竿子、挂衣架子、枕席都要分开。一般男女走路也要“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齐人长女掌管家务,自由参加聚会,男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妇女勇敢、豪爽、泼辣、意气风发,全无妇礼的束缚。
鲁居泰山之南,地属古黄土层,适合农耕,民风古朴守成。 齐居泰山之北,靠海多盐碱地,着重发展“女工之业”和收“鱼盐之利”,故“其俗弥侈……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鲁国地处军事战略要地,周武王厚鲁薄齐,将鲁分封给王室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控制严密,几乎成为周文化的保留地,所谓“周礼尽在鲁矣”。 齐国偏远,封给异姓诸侯姜太公,礼法控制相对松弛。齐国的风俗、实际上是对传统周俗的变革创新,这也是齐桓公得以任用管仲改革,并率先称霸的一个原因。
临淄七万户, “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趵者。……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
试从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格局、文化传统、施政方针等方面分析齐鲁风俗差异的原因。
关于匈奴风俗是否“贱老”的辩论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汉使在匈奴与中行说就匈奴风俗展开辩论的一段对话:汉使指责“匈奴俗贱老”,中行说驳斥道:“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 ”先前匈奴人羡慕中原的丝织品,于是中行说令人穿着汉朝的丝绸衣服骑马“驰草棘中,衣祷皆裂敝,以示不如毡裘之完善也”。
分析汉、匈风俗差异的原因。
导致风俗变迁的因素是什么?
材料一
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它诸般称意,没了它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恬然无复廉耻之色”; “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
——《林居漫录》
材料三
昨日到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见闻杂记》
上述材料反映晚明社会风俗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明导致这
种变化的原因。
移风易俗与改革
移风易俗,旨在倡导新风尚,革除陈规陋习,废止恶俗,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还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移风易俗之一:秦始皇“匡饬异俗”
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格局。他在推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同时,掀起了一场大规模“匡饬异俗”的运动。
秦始皇多次巡视天下,四处竖碑刻石,宣扬教化。他竭力褒扬妇女贞节,强调“有子而嫁,倍死不贞”,“妻为逃嫁,子不得母”,要求举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安于男耕女织的生活)。在会稽刻石的大段训诫之后,秦始皇宣称:“大治濯俗,天下承风……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把倡导贞节新风当做巩固政权、“嘉保太平”的重要保证
移风易俗之二:彼得大帝向胡须、长袍开战
材料一
(在游历西欧各国时,彼得一世注意到)俄国人的装束引起看热闹的人的冷嘲热讽。他在外国工地上干活时也深深地意识到,一个年轻活跃的民族,必须穿上不妨碍身体活动的衣服。如果俄国想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就不能包裹在100多年前的服装单。
(在彼得一世看来)剃掉胡须的现代化欧洲式面容,身上却配上拜占庭式的东方长袍,这是不可想像的。面容和服装必须相互协调。彼得一世在对胡子开刀后(非保留不可,亦必须是短而整齐的胡须,而且须交纳税金),又转向对服装开刀(尽管初看这些贵族显得有些滑稽可笑)。但彼得一世毫不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这些俄国人也会像英国人、奥地利人和法国人一样,具有文明优雅的举止。
(彼得大帝发布敕令规定)男子要穿上衣、长腿裤、长靴或皮鞋,戴法国式礼帽;女人要穿裙子、欧式皮鞋,戴高装帽。有违令者,步行者罚四个戈比,骑马者罚一个卢布。不合要求的衣服被检查员当场撕毁,沙皇本人也亲自动手把过长的衣袖剪短。没过多久,所有的贵族在出席沙皇的宴会时,均换上了呢制礼服。
——特鲁瓦亚《彼得大帝》
移风易俗之二:彼得大帝向胡须、长袍开战
材料二
(在一次宴会上,彼得一世)像那次剪胡须一样拿起剪刀,剪起客人们的衣袖来。一个亲眼看到沙皇这一行动的人写道:他听到沙皇一边剪一边说:“大袖子太碍事到处惹祸,不是把玻璃杯拂落下地,打个粉碎,就是弄泼菜汤,撒满一身;剪下来的这一段,你还可以拿去做一双靴子。”
——帕普连科《彼得大帝传》
彼得大帝为什么要剃须易服
材料三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派遣的马嘎尔尼使团抵华,并赴热河承德避暑山庄谒见乾隆帝。清廷要求英使行磕头礼,七月初八日颁发谕旨:“向闻西洋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是其国俗。”为此命令官员劝说英使,“遵天朝法度,虽尔国俗俱用布扎缚,不能拜跪,但尔叩见时何妨暂时松解,俟行礼后再行扎缚,亦属甚便”。英国使团拒绝这个要求后,乾隆皇帝十分不悦,于八月初六日再颁谕旨称:“似此妄自骄矜,朕意甚为不惬,已全减其供给。……外夷人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以恩待,用示怀柔。若稍涉骄矜,则是伊无福承受恩典,亦即减其接待之礼,以示体制,此驾御外藩之道宜然。”最后商妥了一个折中办法:马嘎尔尼以单膝下跪见英皇之礼觐见乾隆,但免去吻手的礼节。
乾隆皇帝在要求英使行磕头大礼的问题上斤斤计较,对英国赠送的先进仪器、钟表、图册、车辆、武器、船只模型等礼品却毫无兴趣。
请思考,乾隆皇帝与彼得大帝在对待礼俗、礼仪以及改革图强方面的态度有何差异 这种差异对清朝和俄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移风易俗之三:孙中山下令改称谓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污。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日先生、日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临时大总统致内务部令
1.孙中山为什么要革除前清官厅称呼
2.归纳辛亥革命至今称谓及交往礼仪的变化,说明移风易俗的社会内涵。
结 束第11课 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风俗的形成与变化的原因; 理解风俗的内涵、风俗的差异及其强大的导向功能。
2、学习和了解古今中外历次改革都把移风易俗当作革新的重要举措,探究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通过齐鲁两国风俗差异情景剧的表演,让学生体会一山之隔的风俗差异:
2、通过情景剧彼得一世的欧化改革与英使谒见乾隆皇帝,让学生体会移风易俗与改革关系;同时,让学生了解风俗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维系传统的滞后性。
3、通过小组讨论、综合探究、小记者采访等学生活动,让学生分析和思 ( http: / / www. / )考近代中国风俗的变迁及当今社会存在的陋习,并提出一些移风易俗的构想。
三、情感受态度与价值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本课的学习,不在于知识本身的获得,而在于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分析,探讨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发挥史鉴功能,引导学生向现存的陈规陋习挑战,为移风易俗作出一份贡献。
[教学重点]: 1、探究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
2、探究近代以来社会风俗的变迁
[教学难点]: 1、探究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理解社会变革
2、 ( http: / / www. / )引导学生探究现存的陋习,并提出一些移风易俗的构想。
[课 型]: 师生合作型的探究活动课
[教法指导] 情景教学法 讨论法 综合归纳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21世纪教育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学活动过程]:
导入:“入乡随俗“是我们经常脱口而出的词语,那大家知道俗是什么意思吗?风俗又指什么呢?古今中外历次改革都把移风易俗当作革新的重要举措,甚至树为改革的象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那是为什么呢?
一、教学内容:
1、什么是风俗?风俗的特征是什么?历代统治阶级是如何对待风俗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1页第一至三段回答)
风俗:积久而成,在一定地域和群体中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
特征:根深蒂固 源远流长 约定俗成 潜移默化 世代传承
统治阶级的态度:重视对民间风俗的控制和引导,竭力向其渗透正统思想的影响。
2、风俗差异之一:一山之隔,何以成为两个世界21世纪教育网
情景 ( http: / / www. / )剧表演:鲁人与齐人之争;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山之隔风俗天壤之别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齐 鲁
生存环境 地外泰山北面 地处泰山南面
经济基础 多盐碱地,着重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地属古黄土层,适合农耕
政治格局 地处偏远 地处军事战略要地
文化传统 礼法控制相对松弛,风俗多有变革创新 几乎成了周文化的保留地
施政方针 春秋列国中较早改革,率先争霸 控制严密,反对改革
3、移风易俗与改革----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
(1)、移风易俗,旨在倡导新风尚,革除陈规陋习,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
要方面
(2)、移风易俗具有开风气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情景剧表演:彼得大帝向胡须长袍开战
英使谒见乾隆帝
讨论:乾隆皇帝与彼得大帝在对待礼俗、礼仪以及改革图强方面的态度有何差异?这种差异对清朝和俄国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二、问题探究:
回顾中国近代史,谈谈近代以来社会风俗的变迁
(引导学生结合必修II第13课的内容及所学知识自由回答,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图片重点从衣、习俗等方面来归纳总结)
综合探究:感受与启示——小记者采访: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旧俗 亟须改变?并提出变俗的构想。
有感而发:我们能为移风易俗做点什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从自身做起,从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做起
发出“移风易俗倡议书”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探究,我们深刻体会了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同学能从自身做起,从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做起。相信只要人人迈出一小步,这个社会将会迈出一大步!有了你们的努力,老师坚信陋习旧俗将会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
[作业布置]:课后探究——
1、风俗差异之二:关于匈奴风俗是否“贱老”的辩论
2、风俗变迁的因素是什么?
-----风俗变迁之一:晚明风俗的变迁
-----风俗变迁之二:辽金时期大同地区汉俗的变化21世纪教育网
3、移风易俗之一:秦始皇“匡饬易俗”
(由于教材内容较多,一节课不能全部处理,故课上未提及的内容作为课后探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