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第8课
( http: / / www. / )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D.殖民势力入侵中国
解析: 明清时期是封建皇权的进一步强化时期,丞相的废除及军机处的设立是最好的例证;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说明了封建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葡萄牙殖民势力侵占澳门,说明当时中国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
答案: C
2.张居正在明清进行了力挽狂澜的变法革新运动,张居正被称为“救时宰相”的原因有( )
①他在内外交困的危局中挺身而出 ②他采取的措施切中时弊,成效显著 ③他的改革得到了后代统治者的拥护 ④他进行改革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的利益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解析: “救时宰相”的称号与改革的时代背景、时代作用有密切的关系,③不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法令在其死后被废除;④显然不对,张居正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统治,改革虽然采取了一些维护人民利益的措施,但不能掩盖其阶级属性。
答案: B
3.张居正为了使改革能顺利推行,首先进行了吏治改革,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尊主权 B.课吏职
C.信赏罚 D.一号令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封建专制皇权的政体下,要想做到“一号令”,就必须打出皇帝的旗号,借助皇权的威力,以此来整顿吏治。
答案: A
4.针对明中期以来边防残破,张居正倡行“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下列体现“外示羁縻”思想成功的是( )
A.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抗御能力 B.打退了朵颜部首领南犯喜峰口
C.加强了汉蒙间互市友好往来 D.起用了戚继光等一批著名边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张居正实施边防新政的认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外示羁縻、内修守备”改革的具体措施进行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5.张居正赋役改革中实行的“一条鞭法”,主要是把当时所收的几种税合为一体,其中主要包括( )
①田赋 ②力役 ③杂税 ④人头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一条鞭法”主要是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
答案: B
6.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返)”。这是因为( )
①维护了官僚特权 ②减轻了农民负担 ③增加了国家收入
④减少了税收舞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张居正一条鞭法措施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进行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B
7.张居正的下列措施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是( )[]
①考成法 ②内修守备 ③清查田亩 ④一条鞭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限定“遭到官僚地主反对的改革措施”,②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②的A、B、D三项。
答案: C
8.张居正去世之后,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毁于一旦,张居正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皇帝的态度 B.触动了豪强权贵和腐败官吏的权益[]
C.张居正暴病身亡 D.改革派被清洗殆尽
解析: “皇帝的态度”是张居正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449年,蒙古族分裂而成的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与明军在土木堡大战,明军溃败,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材料二 []
材料三[]
( http: / / www. / )
请回答:
(1)造成材料一中所述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一的现象,结合材料二、三思考,张居正采取了什么措施?作用如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要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时代背景进行回答;第(2)问由“明代长城图”与“归化城”图可判断张居正采取的措施,其作用要利用教材知识来回答。
答案: (1)明朝中期以来,政治腐败,边防废弛,社会矛盾尖锐,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
(2)张居正倡导“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对内:起用戚继光等著名边将,积极操练兵马,修筑长城。作用:大大提高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抗御能力。
对外: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作用:实现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4张PPT)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时代的呼唤
■整顿吏治
■实施边防新政
■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身后毁誉
导入
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阁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并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然而,张居正死后却遭剥夺官秩、抄没家产的厄运。对张居正改革成败及身后毁誉进行探究评判,将使我们获得深刻的历史教益。
时代的呼唤
明世宗
明代方士炼丹图
烧丹图
明陈洪绶绘《烧丹图》,反映了世宗宠信道士,烧炼丹药引起社会上炼丹求仙风气之盛。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豹房勇士铜牌背面
豹房勇士铜牌正面
豹房是武宗在太液池(今中南海、北海)畔兴建的宫殿园囿,专门饲养虎、豹等猛兽,以供武宗狩猎游乐。为保护武宗安全,豹房设有专门的护卫称“养豹官军勇士”,这面铜牌就是当时豹房勇士的通行证件。
明神宗
俺答汗驻牧图
俺答汗
二十九年春,俺答移驻威宁海子。夏,犯大同,总兵张达、林椿死之。敌引去, 传箭诸部大举。秋,循潮河川南下至古北口,都御史王汝孝率蓟镇兵御之。敌阳引 满内向,而别遣精骑从间道溃墙入。汝孝兵溃,遂大掠怀柔,围顺义,抵通州,分 兵四掠,焚湖渠马房。畿甸大震。
敌大众犯京师,大同总兵咸宁侯仇鸾、巡抚保定都御史杨守谦等,各以勤王兵 至。帝拜鸾为大将军,使护诸军。鸾与守谦皆 懦不敢战,兵部尚书丁汝夔 扰不知所为,闭门守。敌焚掠三日夜,引去。
——《明史·鞑靼》
《澳门图》
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后绘制
《盛世滋生图卷》(局部)
明代中叶,经济高度繁荣,社会财富积累逐渐增加,高消费之风盛行。 《盛世滋生图卷》描绘明代苏州怀胥桥商市的繁忙景象。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曾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四十二年由首辅徐阶推荐为编撰《承天大志》的副总裁。四十五年进翰林院侍读学士。隆庆元年(1567)穆宗即位后,升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不久,又任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上《陈六事疏》,后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神宗即位,居正为内阁首辅,当政10年,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清查大地主隐瞒的庄田,推行一条鞭法;裁汰官府冗员;任用戚继光等加强边防;荐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水患。
张居正像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为皇帝编写的《帝鉴图说》
明张居正四书直解
整顿吏治
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
——《明史·张居正》
张居正像
又为考成法以责吏治。初,部院覆奏行抚按勘者,尝稽不报。居正令以大小缓急为限,误者抵罪。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明史·张居正》
考成法
考成法就是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衙作底本、送六科备注,并交内阁查考。有关部门根据道途远近、事情缓急限定时间,月底注销,年终考查,据此以决定赏罚升降。
经张居正伸张法纪,严格约束,“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吕坤《书太岳先生文集后》
考成一事,行之数年,自可不加赋而上用足。
——张居正
通过推行考成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事权归一,法令易行”,使张居正控制的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
实施边防新政
居正喜建竖,能以智数驭下,人多乐为之尽。俺答款塞,久不为害。独小王子部众十余万,东北直辽左,以不获通互市,数入寇。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成梁力战却敌,功多至封伯,而继光守备甚设。居正皆右之,边境晏然。两广督抚殷正茂、凌云翼等亦数破贼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乱,用张佳胤往抚即定,故世称居正知人。
——《明史·张居正》
隆庆二年至五年间,张居正与戚继光、高拱、王崇古、谭纶、等一起整顿北边武备,并在此基础上同以俺答为首汗的蒙古右翼诸部建立封贡互市关系,使北方边塞数十年得无事。
戚继光画像
隆庆二年(1568),明廷特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军队,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 安全。在作战训练中,戚家军使用了飞刀、飞枪、飞箭及火箭车等先进武器。
戚继光著述《纪效新书》书影
戚氏军刀
明骑马武士俑
明长城
黄崖关长城
黄崖关位于天津蓟县城北30公里处,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明朝将领戚继光曾在这里驻守,并对此段长城加以大复修。
平番得胜图
该图描绘万历年间平定西北少数民族叛乱的历史画卷。画面反映了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甘肃西南部西番族攻打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明政府派固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镇总兵官领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县)兵马镇压的过程。全图共分为14幅画面。第一幅名为“军门固原发兵”,第二幅为“固原兵备刘伯燮”,第三幅为“陕西总兵官孙国臣”,第四幅为“白化岭”,……最后一幅为“军门固原赏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三娘子像
三娘子庙
三娘子为明朝时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俺答汗的妻子。俺答汗死后,主持政务三十年,加强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联系。万历十五年(1587年)被明廷封为“忠顺夫人”。为纪念她的功绩,遂建“三娘子庙”于美岱召内。
美岱召大殿
美岱召
汉蒙通商古道上的土井
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
流民图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剧烈,加上多年的饥荒及苛重的赋役,流民渐多。
土地兼并的结果是兼并了别人土地的豪民却隐瞒亩数,逃避赋税,不纳田粮,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排除阻力,全面清丈全国土地,清理田赋。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都在清丈的行列,限三年完成。万历九年,清丈工作基本完成,共清出土地七百余万顷,比弘治十五年(1502)增加了许多。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的核心内容是把原来要交的赋(两税)役(里甲、均徭、杂泛)以及土贡方物等并成一项,折算成银两交纳,根据人丁和田地的情况分担。折银后,便于交纳、储存和运输,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役银由原来依户、丁征收改为以丁、田分担,使无田或少田的人减轻了负担,而且多占田者多交税,对当时盛行的土地兼并多少起到抑制作用。农民可以出钱代役,力差由官府雇人承担,这样就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隶属关系减弱,负担相应减轻,比较容易离开土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一条鞭法”的实行,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
数年以来,所结怨天下者不少矣,检夫恶党,显排阴嗾 ,何尝一日忘于孤哉!念己既忘家殉国,惶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孤不畏也!
——张居正
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乂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
金花银。从正统元年(1436)起,明政府规定江南田赋折银征收,地方政府每年将收齐的散碎银两铸成银锭,上交中央户部。银锭上刻有地方名称、税别、重量、内耗及有关官员和银匠姓名等内容,称“金花银”。此锭是万历十六年(1588)福建上交户部的五十两银锭。
万历通宝
张居正还采取厚商措施,整顿钱法,严禁私铸,同时许银钱兼用,许商税纳钱。
《河防一览图卷》
张居正重视兴修水利。1577年黄河决口淤塞清河口,致使淮河水向南倾泻,高邮等县一片汪洋。张居正起用治河专家潘季驯,由他负责治河。历经两年,治河取得成就,黄淮得以安宁,漕运畅通。
写上药名的泥金标签
抽屉内是存放药材处方的
明万历黑漆描金龙药柜
身后毁誉
张居正墓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
定陵
明宗从21岁起便开始动工为自己修造陵墓,花了六年时间,定陵修成。每天役使工匠三万多人,耗银800万两,相当于两年的全国天赋收入。
明定陵地宫
十三陵地下寝宫至今只发掘了一处,即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定陵地宫的主体是由三个分别代表“正殿”和东西“配殿”墓室组成的“院落”。在这个庭院前还有两个庭院作为前导。各墓室都用石拱券筑成,总进深约90米。
张居正文集
有关张居正的研究著作
有关张居正的研究著作
《张居正》书影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