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学案 +练习(Word版含解析)(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学案 +练习(Word版含解析)(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6 09:20:21

文档简介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导学案
1.了解袁隆平的经历及成就。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4.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5.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文章脉络,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培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一、走近作者:
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二、掌握文体知识:
(1)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同时通讯又具有二者没有的特点: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2)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3)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
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三、了解主人公袁隆平:
(1)生平:
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贡献: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1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3)荣誉: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至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八六三”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2001至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19年9月17日,获得“共和国勋章”。
(3)颁奖词
“心灵富豪”颁奖词: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感动中国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四、了解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五、解题:
1.正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2.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六、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
稻菽(shū)
饥馑(jǐn)
田埂(gěng)
稻穗(suì)
掖(yē)着颁(bān)发阐(chǎn)明贬(biǎn)斥
一蔸(dōu)
花蕊(ruǐ)
籼(xiān)稻
粳(jīng)米
分蘖(niè)
撒(sǎ)播
屏(bǐnɡ)气淤(yū)泥
2.释义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饥馑:饥饿,饥荒。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亦步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意是要坚守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城去。后比喻做事谨慎或保守,不敢超越原来的规定或限度。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七、内容解读:
(一)理清脉络:
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二)人物形象: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三)文章主题: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四)写作特点:
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
?再如:“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突然停留)、行动(马上标记)、心情(欣喜异常)三个细节,就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创新品质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
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
?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
3.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
八、拓展延伸:积累写作素材
1.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创新,是中国杂交水稻第一人;
时刻关心人民,他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
淡泊名利,如果他申请专利的话,或许他现在是中国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把专利无私地贡献给国家;
热爱艺术,他擅长小提琴,平时喜欢广博群书;
简朴,即使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他的生活依旧简单;
保持本色:“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然而荣誉和财富并没有改变袁隆平科学家的本色。他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2.袁隆平语录:
①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他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②性格决定命运,有一点点关系,不是全部。性格很重要,但是不见得决定命运,命运是由各方面来决定的,还有外界条件,还有时代不同了等等。
③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④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你追求的东西,如果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希望实现,不会快乐。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
⑤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⑥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身体不健康,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下来。我现在还在第一线,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要下田的。身体不好,怎么行?
⑦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
⑧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⑨对金钱,我是有看法的,要生活、生产,钱是重要的,钱来路要正。第二,钱是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
⑩人要吃饭、穿衣,要生存,没有钱不行,但一定要来路正,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有了钱,要用在正当处,既不能挥霍浪费,也不要吝啬小气。我喜欢朴素的生活。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方面?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明确:总共写了四方面:(1)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2)写他的学术品格: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3)写他的道德操守: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4)写他的理想志向: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2.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泥腿子专家”?
明确:袁隆平为了实验,常年扎根试验田,如“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不正是农民的劳作写照吗?而现在做这个的是袁隆平,所以说他是“泥腿子专家”。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明确:(1)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2)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4.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明确:这是全文结束部分的一个总结性语段。前一分句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世界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其他科学家放在同一水平,这也是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赞美。他所作出的贡献与其他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一样,堪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饥饿开战,并一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
5.
“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问句?
明确:这是文中用来引出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背景的一个设问性语句。这句话引出了下一段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概括起来看,中国出现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是历史赋予这位知识分子、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责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灾荒给袁隆平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不畏艰难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和胆量。这句话还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6.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对我们尚在全力汲取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对权威又该持什么态度呢?
明确:(示例一)中学生崇拜权威,并无不可。十几岁的我们,对人对事还做不到思考成熟,客观理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还未彻底塑成,正是应该向权威学习的阶段。那些书中现有的知识都是经过专家学者千挑万选而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对我们来说就是权威,快速汲取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质疑,是建立在自身的丰厚积累上的,而我们,目前正需要积累。
(示例二)中学生也应该如袁隆平一样尊重但不崇拜权威。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勇于质疑应该是我们必备的素质,这跟自身的知识积累多寡没有关系。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也还只是个毛头小子,但比萨斜塔的一次实验胜过权威上千年的声音;当人们对蜜蜂靠翅膀发出声音这一权威论断深信不疑时,聂利这个12岁的小姑娘却大胆质疑,最终确定蜜蜂发声是靠双翅根部下的两个小黑点。对待权威,可以尊重,但不可迷信。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田埂(gěng)  
贬斥(biǎn)  
饥馑(jǐn)  
颁发
B.淤泥(yū)
花蕊(lěi)
山麓(lù)
撼卫
C.籼稻(shān)
稻菽(shū)
蕴藏(yùn)
签署
D.分蘖(niè)
一蔸(dōu)
掖着(yè)
陨落
【答案】 A
【解析】 B项,“花蕊”的“蕊”应读“ruǐ”,“撼卫”应为“捍卫”;C项,“籼稻”的“籼”应读“xiān”;D项,“掖着”的“掖”应读“yē”。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昨晚,中央纪委公布了中央巡视组对14个省区的反馈情况,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
②夜晚的金盘夜市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满满的烟火气息,市民游客抛开白天的烦恼或忙碌,尽享海口独特的夜生活。
③社会上有一些人禁不住毒品暴利的诱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制造、贩卖毒品的道路,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从根本上说,诚信原应该是最起码的商业道德,但苹果公司却对东方的衣食父母非常傲慢,而这种无与伦比的傲慢挑战着中国消费者的耐心。
⑤作为一部精品,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破冰行动》不仅人物形象饱满,而且剧情跌宕起伏,成为时下坊间谈论的热点。
⑥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刻骨铭心,复杂而精准地塑造了一个集阳光与阴霾于一身、无法笼统定义的都市外乡人形象。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选。①开门见山:比喻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②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符合语境。③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不能退缩回头,主要强调一种精神、气魄。褒贬误用,不合语境。④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这里修饰“傲慢”,褒贬误用。⑤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符合语境。⑥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里,永远不忘。而语境意思是对人物刻画深刻,故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
B.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C.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约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D.袁隆平关于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所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答案】B
【解析】A项,逻辑顺序不当,“不仅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应改为“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C项,“约”和“左右”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D项,“关于”改为“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不可否认,袁隆平靠着执着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培育出了高产高效的杂交水稻,功绩不容抹杀。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__①__,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其人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或许,__②__,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__③__,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答案】①回望历史 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 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解析】这类题目需要结合上下文,从前后照应的角度思考。
5.阅读下面的长句,并将其改写成几个短句。
他发表的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科学地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答案】(1)他发表了著名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2)文中科学地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3)第一阶段是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4)第二阶段是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5)第三阶段为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解析】先抽出句子的主干,使之独立成句,然后将附加成分与中心词分别组成独立的句子,再按一定顺序排列。4.1
喜看稻菽千重浪
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摇篮 漫山遍野 遴选 遐思迩想
B.蔽塞 计日程功 料峭 轻手摄脚
C.丰姿 孽根祸种 稗益 功亏一篑
D.消受 精疲力尽 凛冽 娇揉造作
【答案】A 
【解析】B项,摄—蹑;C项,稗—裨;D项,娇—矫。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袁隆平有一句话________很广,他说,我不在家,就在实验田里。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他真的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科研上了。
②疫苗行业的乱象不仅侵害接种者身体健康,更侵蚀政府公信。因而,势必要以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戒来________疫苗安全。
③________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________,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
A.流传 保卫 如果 多么
B.流传 捍卫 既然 那么
C.留传 保卫 既然 多么
D.留传 捍卫 如果 那么
【答案】B
【解析】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保卫:保护使不受侵犯。捍卫:指保护、防卫。如果:连词。一般用于上半句,表示假设,下半句推出结论或提出问题,常用“那么”“那”“则”“就”等词呼应。既然: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那么: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或作出判断。多么:用在疑问句里,表程度;②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③指较深的程度。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几十年披星戴月,几十年寒来暑往,几十年苦尽甘来。已经是万众景仰的科学家了,袁隆平仍然不忘“奋斗”两个字。由此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不满足”中 ②才能获取动力 ③才能再攀高峰 ④才能继续航程 ⑤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东西 ⑥因为永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⑦在事业上我们一定要提倡“这山望着那山高”
A.①②④③⑤⑦⑥     
B.①⑤④②③⑥⑦
C.⑦⑥①⑤④②③
D.⑦⑥①②④③⑤
【答案】D
【解析】先确定开头句,这一句应该是紧接“奋斗”。②④③⑤为排比句,不能分开,⑤最重要,可以看成结论。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名帅戚务生的执教经验丰富,在短短5年内,把云南红塔队改造成一支甲A强队、为西南足球赢得荣誉。
B.
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中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C.
由于量子具有不可分割、不可克隆的特性.我们将其作为信息载体便可以抵御任何窃听,进而保证传输内容的绝对安全。
D.
AlphaGo以总比分4
:
1大胜李世石,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计算机围棋研究所所长刘知青说,我们即使发现AlphaGo存在弱点,它也能迅速修复。
【答案】C
【解析】A项,结构混乱,暗换主语,本句主语是“执教经验”,而后面所说的主语显然不能是“执教经验”。B项,句式杂糅,“提出……目标”或“以……为目标”任选其一,D项,语序不当“我们”应当在“即使”之后。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上面这幅图片,记录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田间进行科研的情景。请你编写一条微博,发表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控制在140字以内。
【答案】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躬耕农田时,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解析】审清题干是做题的关键。首先,看清题目要求,即“写一条微博”“发表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赞美之情”等;其次,要注意语句通顺,语意流畅;再次,要严格限定字数,140字以内。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6.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中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农业科研的精神。
B.“挽起裤腿走下稻田”,进一步强调了袁隆平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C.第①段首先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说明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辛苦、工作之谨慎。
D.第②段最后一句从另一个角度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
【答案】C
【解析】无“工作之谨慎”。
7.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几个生动形象的动作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敬业的科学精神。
B.第①段中对袁隆平的描写采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C.文中对袁隆平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待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D.“泥腿子院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注重实践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无“心理描写”。
8.“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请根据文意回答。(6分)
【答案】①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②毛泽东曾经说过,吃饭的事情最大。③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④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解析】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即可。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种田人”——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我日日下田,而已。”他的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2014年10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居心叵测”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材料二 
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算而来的5%股本。许多人说袁隆平卖掉股份就能轻松拿到上亿元,他说:“我一分钱都不能卖,我一卖,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会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上世纪80年代他最负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辞去了董事的职务,埋首新一轮超级稻的研究,他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材料三
“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
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上世纪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一连10天在医院照顾妻子,那是他在中年时代与妻子最长的一次独处:在病床前为她念诗、唱歌、讲故事……等妻子醒来,他又继续踏上了前往田野的路。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的研究给国家带来了希望,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这既为他带来了盛名,也不可避免地给他带来了争议。
B.袁隆平身上有科学家的固执和豁达,对于外界对他的所有争议,他都不予理会。
C.在《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一文中,袁隆平承认“三不稻”确实有问题,这体现了他作为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D.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完全是因为他不愿意放下研究水稻的事业。
【答案】D
【解析】A项,原文是“持久不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B项,原文是“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C项,“超级稻”和“三不稻”概念混淆。
10.作为一位负有盛名的科研人员,袁隆平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①专注科研 ②不慕名利 ③勇于担当 ④甘于奉献 ⑤乐于创新
【解析】通读全文,筛选出袁隆平的言行进行概括。
11.袁隆平“坚守”的是什么?“放弃”的又是什么?“坚守”和“放弃”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
【答案】①袁隆平坚守的是他的水稻研究,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管失败多少次仍然坚持创新;无论别人对他的研究有着怎样的争议和质疑,他都不卑不亢地回应,并对国家和人民负责。②袁隆平放弃的是对名利的追求、对家人的守护。袁隆平不愿担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后来还辞去隆平高科董事的职务,一开始不愿意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隆平高科”,都说明他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为了研究,他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错过了与妻子大部分的相处时光。③他的“放弃”是另外一种“坚守”。他放弃了名利,放弃了对家人的守护,都是为了坚守他对科学的追求和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这“坚守”与“放弃”正体现了袁隆平的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解析】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分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