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导入新课
乾隆十七年文武双科状元秦涧泉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在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氏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73代传人。
问题:(1)秦涧泉为什么尴尬?(2)孔庆东为什么自豪?(3)那秦涧泉为什么不改成孔姓?
教师总结:(1)(2)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3)姓氏,表示的是血统。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分别亲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这节课,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姓氏背后的文化。
二、梳理探究
(一)提到姓氏文化,有一本不得不提及的关于中文姓氏的书——《百家姓》。它成书于北宋初(开国皇帝赵匡胤,赵为国姓——皇族的姓氏),收集了504个姓,其中单姓444个,复姓(司马、上官、欧阳、诸葛、东方、尉迟、令狐等)60个。
(二)504个姓?多乎哉?不多也。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那么这么多的姓氏,姓氏是怎么来的呢?(姓氏的起源)它有什么作用?
(三)我们想象一下,让时光逆转,回到人类童年时期的上古时代吧。大家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嬴”、“姜”、“姚”,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
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与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开就是“女”和“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同姓不通婚,这是朴素的优生学,更是我们祖先们的智慧体现。
板书:姓——代表族号
别婚姻
(四)那么,氏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有什么作用?
随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男性的权利渐渐强大,于是,一些显赫的男性头领为了区别于同一母系中的其他男子,便为自己确定一个称呼,这就是氏。氏最初的作用在于显示贵贱。
板书:氏——代表身份
别贵贱
有关姓氏的补充:姓氏原来只有贵族才有,平民无姓无氏。战国以后,人们开始以氏为姓,姓与氏合一。所以,我们今天所称的姓氏就是指姓。
(五)那么,姓氏的来源有哪些?
姓氏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变迁,其来源可谓丰富多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姓氏的来源有哪些方式?
大家看到课本第73页,从第一段第四行“夏商周三代”开始齐读到这段结束,边读边思考我们刚才的问题——姓氏来源有哪些方式?
1.对书中给我们列举的姓氏来源的方式,你是不是了然于胸了呢?请给下列姓氏归类。
屈?宋?廉?司马?陶?郭
屈,春秋时期,楚武王熊通封儿子熊瑕到屈地(今湖北秭归)去做首领,因为熊瑕本来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错,就让他去享用屈邑的物产,人们于是称他为屈瑕。屈瑕的子孙也就以封地为姓,世代姓屈。
廉,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名“大廉”。
司马,掌管军事之职。
2.教师总结:(1)以封地为姓氏:屈、崔、卢、范;(2)以国名为姓氏:宋、晋、鲁、蔡、韩、齐;(3)以担任的官职为姓氏:司马、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司空(掌管百官的人事调动)、史(太史令)、帅;(4)以居住地为姓氏:郭(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南宫(今河北省邢台市辖县级南宫市)、西门(城的西门)、欧阳(欧阳亭,在今浙江湖州);(5)以职业技艺为姓氏:陶、卜、屠、优(演唱戏曲的艺人)、医;(6)以自己祖先的名或字为姓氏:廉、金、孔、董、袁。
其它常见的姓氏来源:
(7)?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熊、龙、李、花、江、石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8)因皇帝赐姓而改姓氏:刘邦赐项伯姓刘。(9)因避祸、避讳而改姓氏:司马改姓冯、同,丘改姓邱。(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慕容、宇文。(11)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
从以上可以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另外要和大家强调一点:不是每一个姓都有单独起源的,很多时候一个古姓衍生出很多其他姓氏。
三、探究感悟
1.姓氏的象形文字对照图。
2.姓氏最新排行。
3.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王、李、张、刘四大姓的历史名人。
4.中国姓氏同根同源。
四、延伸拓展
近年来“姓氏寻根热”持续升温,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台港地区的华人姓氏宗亲纷纷组团回祖国寻根谒祖。与此同时,姓氏研究方面的书籍成为出版业的新热点,互联网上则建立了专门的姓氏网站,如:“天下第一王”,“中华张姓网”,
“黄氏全球网”等都是较有影响的单姓寻根网。姓氏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种现象呢?
明确:
(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朔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籍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人们可以找到与祖先相连的血脉,经历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
(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要让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源在哪里,统统都是在祖国!根在这里!
(5)满腔热血洒故里,灼热的乡情,化作满腔的热血,为故乡的公益事业真诚相助,报效桑梓。它凝成一所又一所学校的教学楼,一座座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大道。他们的丰公显绩,刻在雪白的石碑上,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抹不掉,忘不了。
教师小结:姓氏文化寻根的意义。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有效地招商引资、增进了民族融合,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姓氏渊源,道尽千古沧桑;龙脉传承,铸就泱泱华夏。不管我们的姓氏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祖先身上的精神发扬光大,把他们的优秀传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