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列举刘邦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复述文帝景帝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解释什么叫休养生息政策,解释说明什么叫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阅读史料理解汉朝初年的社会状况。找到符合当时情况的国策。阅读史料理解刘邦政策的目的与作用。阅读史料感受文帝、景帝在废除肉刑的进步作用。讲一讲缇萦救父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统治才能长治久安的认识。符合实际情况,促进社会发展的政策就是正确的政策。树立成由俭败由奢,反对铺张浪费的认识。我们的党关注民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我们的祖国和共产党的情感。青少年应该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做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少年。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关注民生使西汉王朝恢复和发展。
难点:解释什么叫修养生息政策符合实际情况,促进社会发展的政策就是正确的。情况变化了,政策也要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我们看一段视频,看看视频中说的是什么战争,留下了哪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视频中涉及到这些成语有:破釜沉舟、楚河汉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战争的双方是?谁是胜出者?刘邦建立了什么王朝,又是怎样治理国家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1课,读一下标题《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合作探究:
第一篇章 汉并天下 满目疮痍
同学们学习汉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并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一起来说:时间是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都城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刘邦就是汉高祖。
教师:汉朝初年的疆域多大呢,我们一起看一下,都城是长安,在今天的陕西西安。因为汉朝有西汉和东汉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因为刘邦建立的汉朝都城在长安,刘秀建立的汉朝都城在洛阳,长安在洛阳以西,历史上称刘邦建立的汉朝为西汉。文物是古代留到今天的使者,比如瓦当。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屋檐筒瓦顶端下垂部分,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这是其中一片,瓦当图案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文字瓦当,四个凸起的篆体字,我放大了,看看是什么字?汉并天下,纪念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汉并天下四个字是不是很能体现刘邦统一全国的英雄气和自豪感呀?但是,西汉建立之初的社会场景并不能令统治者欢呼雀跃。那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
展示:据《汉书丶食货志》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农民失去农作之业,大量田地就荒芜了。饥馑就是饥荒,庄稼没有收成。大饥馑就是严重的饥荒。在正常情况下,一石米百十来钱,这时米价多高? 米价飞涨。因为没有食物,竟然出现(人吃人)的惨剧。死者过半什么意思?人死了一半多,人口锐减。(过渡)人民饿殍满地,皇帝和大臣们情况是: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醇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 你来说一说这句话意思吧。皇帝出行竟然找不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大臣们上朝只能坐哞哞叫、慢悠悠的牛车,这场景也太残破、荒凉了。
想一想,这种满目疮痍的景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回答: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教师: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问题:怎样做才能恢复生产,巩固统治呢?
教师:刘邦的大臣陆贾分析说: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什么意思呢?秦朝想不想天下安定,长治久安呀?最后却失去了国家,为什么呢?因为它实行暴政,刑法太严苛。所以汉初统治者充分意识到,必须吸取秦亡的教训,让百姓休养生息,找到一条通往盛世的康庄大道。
第二篇章 反秦之弊 休养生息
展示:休养,就是休息调养。
问题: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休息调养啊?大病之后。国家和社会什么时候需要休息调养啊?战乱之后。
生息,多生宝宝,增值人口。因为饥荒和战乱中死去的人太多啦。
问题;汉高祖刘邦采取什么措施休养生息呢?
教师:当时情况: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问题:可见当时人民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粮食,田地荒芜,要想使土地长出粮食,还需要劳动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汉高祖刘邦的措施是:兵皆罢归家。让谁还乡务农?解散军队,让士兵还乡务农。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一下。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庶人,就是老百姓。奴婢获得自由啦,可以回家啦。
想一想,这些人回家,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好处?
教师这些人都回家务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他们都安稳种田,成家立业,多生宝宝,他们高兴吗?社会也会变得安定。汉高祖刘邦为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田赋实行“什五税一”,
什么叫什五税一呢?就是农民把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并相应的减免徭役和兵役。什么叫徭役?古代统治者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这种徭役轻、田赋少的措施叫轻徭薄赋。这种做法能不能让农民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呀?
教师:汉高祖死后,他的儿子汉惠帝和他的皇后吕后统治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休养生息就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值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恢复了经济,安抚了百姓,凝聚了人心,对汉朝的长治久安和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篇章 文景之治 盛世序曲
问题;什么叫文景之治,这种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教师:首先了解汉文帝,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了解汉景帝,他是汉文帝的儿子。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的统治又有什么特点呢?
看史书的记载: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书·文帝纪第四 》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景帝
纪第五》
问题:同学们看一看,文帝和景帝共同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学生:以农为本,注重农业。
问题:他们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呢?
教师: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就是农业,人民基本的生存、生活都依赖农业,国家的收入,主要的财政来源也是主要来自农业。所以,实行以农为本政策。
2、为吸引农民从事农业,文帝以减轻田租的办法,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文帝二年(前178年)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两次把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汉景帝时期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期“丁男三年而一事”,事,指服徭役。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三年服役一次,汉景帝把服徭役的年龄推到20岁。这是进一步轻徭薄赋。
看看出土文物给我们传达的信息。这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他的表情有什么特点?
(严肃、冷峻、冷酷、沉重)
教师:上世纪90年代在汉景帝的阳陵发掘的陶俑,各个面带微笑。这也许和汉景帝时期轻徭薄赋有关系,当时的人民生活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深深刻画在所有人的面孔上。
文帝和景帝时期,不仅轻徭薄赋,还重视“以德化民”谁能讲一讲亲尝汤药的故事:亲尝汤药西汉汉文帝刘恒,从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为代王时,母亲薄太后和他住在一起。刘恒和母亲感情深厚,倾心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快乐。薄太后身体虚弱,经常患病。连续三年卧病在床,这可急坏了刘恒。他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给太后建好的汤药,他总要自己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放心给母亲服用。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了天下人,他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我们要学习汉文帝的仁孝之心,对父母、亲人、老师,我们的党和祖国常怀感恩之心。孟子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汉文帝不仅孝敬自己的母亲,据《汉书》记载,汉文帝时期: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汉书丶文帝纪第四》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以德化民还体现在废除残害肢体的肉刑。那时犯了罪,还有割鼻子、脸上刺字涂墨。砍脚、挖膝盖等肉刑。汉文帝废除肉刑,还和一位十五岁的小姑娘有关系。小姑娘名叫缇萦:谁能讲一讲缇萦救父的故事。
缇萦救父: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缇萦。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便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缇萦至孝至勇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汉文帝,于是下令废除黥刑(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子)斩趾(砍脚)等肉刑。以笞刑也就是打板子来替代。汉景帝时期进一步减轻了笞刑。废除肉刑是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也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汉文帝、汉景帝在中国刑法史上书写了最仁德的一笔。
问题:你们今年十几岁了?我们向缇萦学习什么呢?这和做家务、给父母洗脚的孝心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缇萦小小年纪在家庭危难关头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我们也要有家庭责任感长大后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汉文帝、汉景帝的以德化民告诉使我们不仅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我们每个人也要发扬美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4.文帝和景帝还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浮华:“上常衣绨衣”(粗糙的衣服)——《史记》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教师:不仅宫室、园林这样的大工程没有增加,车子马匹也没怎么增加。汉文帝不仅生前节俭,对死后的陵墓和丧事也做了要求。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教师: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咱们来比一下:这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一部分,规模很大,秦的的宫殿和陵墓都很气派,短短15年就灭亡了,这是汉文帝的霸陵,汉文帝一生节俭,确使汉朝走向富庶。这说明了什么?成由俭,败由奢。唐代诗人许浑作诗说:途经秦始皇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秦始皇陵和文帝霸陵相隔不远, 秦始皇的坟墓哪怕气势高入浮云,到头来你在人们心中还是砰然一“崩”。同样的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
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富裕、和平、快乐、幸福,我们今天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为什么呢?成由俭、败由奢 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习近平主席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让舌尖上的节约成为习惯。好,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策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农轻德俭
问题: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局面怎样呢?我们在视频中感受一下据史书记载:
材料一:自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这表明汉初社会什么特点?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材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人民富裕
材料三:“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国库充盈历史上把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国库充盈的统治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课堂小结:
经过文帝、景帝的治理,西汉国势蒸蒸日上,为汉武帝北伐匈奴、开疆拓土、威震八方、建立大一统的汉武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了汉朝,今天我们能看到是长袖飘飘的汉服,古老优美的汉字,抑扬顿挫的汉语,积极进取的汉族,正是这些带有汉代印记的中国元素支撑着一个优秀的民族两千多年来始终屹立于天地之间,正在走向繁荣富强。在座的同学们,我们肩负责任与使命,我们要好好学习,更加努力,让我们的祖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