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精练
第二单元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古典诗歌欣赏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情景上.情景作为核心范畴,很有中国特色。古典诗论之所以这样重视情景的关系.表面上看,是由于诗歌往往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自然景观和人事关系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往深处探索.这里似乎还有和中国的绘画一样的美学原则.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人和自然的和谐上,在天人合一深厚的基础上,建构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诗学范畴”。
???②现场感的“感”,一方面指所感对象是景物,另一方面指所感主体是人情。但有些诗评家却常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如宋诗评家范晞文,在具体分析文本时, 往往把律诗对仗句的情景机械分割为“上联景.下联情” “上联情.下联景”之类。个中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便不免将之推向极端。 至于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就更加僵化了。 在这一点上.连王夫之也未能免俗。他把景钉死在“实” 上,也就是现场感上。他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就把景观的“真”变成了现场亲历的“实”。
???③对这个理论上的偏颇.许多诗评家长期含而混之,只有清代的黄生提出挑战:“诗家写有景之景不难,所难者写无景之景。”“有景之景”,写五官直接感知.因情绪而产生变异感,这是常规现象。而"无景之景”乃不见之见.变不见为见者,情也。后来.清人乔亿提出了一个与王夫之的“目接"相反的范畴“神遇”,可以说为黄生的"无景之景"寻到了原因。“景有神遇.有目接。神遇者,虚拟以成辞……"这个“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 由情而感的自由。
???④“神遇”是想象的.有可能不是真的,其感染力从何而来呢?早在明朝.谢榛就提出与写实相对的“写虚”,认为诗人的功夫就是在虚实之间“权衡”。实际上.就是说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认为贯休的“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而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
???⑤在汉语中.实和真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虚则和假联系在一起。怎样才能避免由虚而假.达到由虚而真呢?元好问曾经提出,虚不要紧.只要虚得诚就是根本。实际上.诗人无不自以为是诚心而发.可是事实上,假诗还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乔亿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有了突破。这个突破首先体现在理论范畴上。一般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却从创作论出发. 从创作过程、从难度的克服来展开论述:景观万象已经给前人写光了 .经典的、权威的诗语.已经充满了心理空间。怎样才能再虚而不假.虚而入诚呢?乔亿提出“同题而异趣”,也就是同景而异趣。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斯异不同”,诗文才会有无穷的魅力。
(摘编自孙绍振《古典诗话情景矛盾中的宾主、有无、虚实、真假》)
1.根据全文内容,下列有关诗歌情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作为现场交往的手段时.景物和人情都在现场引发,现场感决定了不能把它们绝对割裂开。
B.诗歌情景的真和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鉴赏诗歌时不能机械地把“真”和“实”联系在一起。
C.诗歌的景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诗人的功夫就是“权衡”虚实。
D.只要诗人能找到自我之心与他人之心的不同,即使所写的景物与其他诗歌相同,表现的情趣也会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某个角度讲.文章就是古典诗论中情景关系发展史。
B.文章开篇论述了古典诗论重视情景的原因,这正是后文立论的基础。
C.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诗评家的观点.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批评或肯定,表达了作者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独特见解。
D.文章第③段中的“神遇”之“神”隐含着诗的虚拟、想象.第⑤段论述了怎样避免由虚而假的问题.因此.第③⑤两段衔接更紧密.第④段应放到最后。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的诗学理念中片面强调真和实,可能是导致一些诗评家常把所感对象和所感主体绝对割裂开的原因。
B.元好问认为,只要虚得诚就能避免由虚而假,可实际上,尽管诗人无不自认为是诚心而发,假诗仍然遍布天下。
C.一般的诗话词话大都从鉴赏学出发,而乔亿则从创作论出发展开论述,这在诗论的理论范畴上是个突破。
D.对于景情割裂的问题.清人黄生、乔亿提出了“无景之景”“神遇”等概念,但他们没能解释“无景之景” “神遇”感染力从何而来的问题,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地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结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蜡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地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回响着,一种苍凉之感油然而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吗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得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一一!”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儿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风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地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儿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描写了冬天室外昏暗的天色和寒风凌冽的景象,与后文室内的温馨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使读者对小说主人公有了了解,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小说描写"我"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巡夜老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先扬后抑,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的理解、同情。
D.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一方面丰富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2.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老人吆喝声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流浪地球》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战狼Ⅱ》《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60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人们渴望在这里了解未知、聆听未来。这与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话题一样,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
(摘编自金苍《<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二:
对于电影产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观众本身。科幻电影不是从零开始讲解的科教片,其对于观众科学素养要求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大量科幻电影受众,特别是已经成为观影主力的80后、90后一代人。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人口抽样调查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从2002年的4.7%上升到2017年的13.8%,高中教育程度者从12.4%上升到17.5%,2017年每10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是1998年的4.96倍。庞大的中高等教育群体,使得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扩大。
(摘编自《科幻片能否成为电影产业新增长点》,《工人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三:
材料四:
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好莱坞进口片占领了中国科幻电影票房。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再加上国产科幻电影制作水平拙劣,内外因夹击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具体来说,在外因方面,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纪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在今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
在内因方面,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对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对全新世界观的建构同样缺乏;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的紧密联系,国内制作水平拙劣,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
(摘编自《内外夹击国产科幻电影难获一席之地》,《经济日报》2017年09月0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的原因有:门槛升高,创作素材贫乏,进口限制放宽。
B."中国天眼""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体现了中国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
C.材料三表明,国内科幻电影上映数量占比较稳定,票房占比相对来说波动较大。
D.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和电影创作水平的提升为《流浪地球》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二可知,近年来科幻电影消费群体扩大,对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B.由材料二可知,80后、90后一代人能成为科幻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在提高。
C.由材料三可知,科幻电影以较少的数量产生较高的票房,在中国市场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
D.由材料四可知,一旦进口片配额限制被取消,进口大制作科幻片涌入,中国国产科幻电影会失去生存空间。
3.结合材料思考,如果你是科幻片导演,哪些因素会让你对中国科幻片的未来充满信心?你又会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卢渊,性温雅寡欲,有祖父之风,敦尚学业,闺门和睦。袭侯爵,拜主客令,典属国。迁秘书令、始平王师。以例降爵为伯。给事黄门侍郎,迁兼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是时,高祖将立冯后,方集朝臣议之。高祖先谓渊曰:“卿意以为何如?”对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简卜。”高祖曰:“以先后之侄,朕意已定。”渊曰:“虽奉敕如此,然于臣。实有未尽。”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及车驾南伐,赵郡王干督关右诸军事,诏加渊使持节、安南将军为副,勒众七万将出子午。寻以萧赜死,停师。是时泾州羌叛,残破城邑,渊以步骑六千众号三万,徐行而进。未经三旬,贼众逃散,降者数万口,唯枭首恶,余悉不问。诏兼侍中。初,渊年十四,尝诣长安。将还,诸相饯送者五十余人,别于渭北。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未几,拜仪曹尚书。高祖考课在位,降渊以王师守常侍、尚书,夺常侍禄一周。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
寻遭母忧,高祖遣谒者诣宅宣慰。服阕,兼太尉长史。高祖南讨,又兼彭城王中军府长史。寻为徐州京兆王愉兼长史,赐绢百匹。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信赖)。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外叛,渊觉其萌渐,潜敕诸戍,微为之备。屡有表闻,朝廷不纳。陵果杀将佐,勒宿豫之众逃叛。滨淮诸戍,由备得全。陵在边历年,阴结既广,二州人情,成相扇惑。陵之余党,颇见执送,渊皆抚而赦之,惟归罪于陵,由是众心乃安。
景明初,除秘书监。二年卒官,年四十八。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复本爵固安伯,谥曰懿。
(选自《魏书·卢渊传》,有删节)
1.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B.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乎生。
C.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D.有相者扶风人王伯达曰/诸君皆不如此/卢郎虽位不副实/然德声甚盛/望逾公辅后/二十余年/当制命关右/愿不相忘/此行也相者/年过八十/诣军门请见/言叙平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本指马驾的车;后也指帝王所乘的车,常用为帝王的代称,颜师古曾注:“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
B.“考课”就是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C.“谥”,古代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而给予一个带有赞美性质的称号。
D.“服阕”的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照封建礼制,父母死后必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渊性情温和文雅,崇尚学业,家庭和睦,后继承侯爵位,官职屡有升迁,做了始平王的老师后,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
B.高祖要册立冯氏为皇后,先征询卢渊的意见,卢渊认为这是朝廷大事,应该择日占卜再定夺,但他的意见未被皇帝接受。
C.卢渊对待叛乱的态度是诛杀首恶,宽宥其余。在羌人叛乱时和南徐州刺史沈陵叛逃时均采取这种方法,成功地化解了危机。
D.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时,卢渊被降职,并被罚了俸禄。不久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朝臣集议,执意如前。冯诞有盛宠,深以为恨,渊不以介怀。
(2)愉既年少,事无巨细,多决于渊。渊以诚信御物,甚得东南民和。
5、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小题。
去蜀
杜甫①
五载客蜀郡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
【注】①这首诗当作于永泰元年(765)。这年4月,严武病死;5月,杜甫离蜀。②蜀郡,即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诗人回顾六年流寓之足迹,万千感怀尽在其中。
B.颔联写关塞险阻不能北返长安,只好远游潇湘,可见离蜀之不得已。
C.第五句诗人回顾世事,一无所成,可已黄发满头,表明哀伤至极。
D.“残生随白鸥”,即与鸥鸟相亲相随隐居湖山。此句与“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同。
2.明人王嗣奭评此诗“结语乃失意中自宽之词”,请结合此句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渲染了令人胆寒的气氛,仿佛飞鸟也缺乏安全感,雌雄相依.不敢失伴,衬托出蜀道之难.
2.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一句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一句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重逢画面的设想.寄托了相思之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地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 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 )。它靠的不是___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 频来语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悠然自得????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然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一朝一夕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B.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C.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D.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B.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C.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8、下面是某校高三(1)班拟定的一则倡议书片段,在词语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
倡议书
为了增强我班同学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体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班委与学校餐厅洽谈,谨定于周四下午四点半到学校餐厅义务帮厨。请同学们务必抓住这个劳动机会,自愿报名,莅临参加。
9、下面是某教师给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是诗的故乡。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栏目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让古典诗词又一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只是人们关注的原因和目的各有不同:不少考生怀揣《高考必背古诗文 64篇》期待拿高分,荣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的快递哥雷海为背诗抄诗只因为喜爱,支教老师梁俊为古诗词谱曲并领着孩子们吟唱是为传承……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D; 3.D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项,“实景和虚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表述有误,原文第④段说的是“写实与写虚的对立并不是僵化凝固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选项偷换了概念。
2.本题考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根据原文内容可知,文章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第②段提出景情割裂的问题.第③段提出”无景之景”“神遇”的新解.第④段论述“虚”的感染力的来源。如果不能证明“虚”是有感染力的,是有存在价值的,那么第⑤段论述的“怎么避免由虚而假”这个问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故第④段不应放到最后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D项,“只能留给后人去解释了”错,由原文第④段第2句“早在明朝?”可知.这个问题早在明朝就有人论述了.
2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冬夜的歌”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老人在冬夜的吆喝声展开,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集中;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冬夜的歌”是对老人吆喝声的一种赞美,突出了老人暮年继续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③从主题上看,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反复描写老人的吆喝声,将之喻为“灼人心胸的歌,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礼赞;
④从读者感受看,以“冬夜的歌”为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心理变化过程:诧异—不满—呆了—心热---不安—释然—不安。
好处:①由先前的厌烦、不解到心热、释然、不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通过我的心理变化,从侧面衬托了老人高大的形象和可贵的品质。
③这样的心理变化使小说行文有波澜,先抑后扬,有起伏跌宕一波三折之美。
解析:1.C,小说描写“我”对巡夜老人的感情发生变化,是由先前的厌烦、不解到顺耳,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表达了对巡夜老人的赞美、敬佩。
2.略
3.略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D; 3.第一问:①有中国强大文化体系作支撑;
②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③中国高等教育群体不断扩大(或“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
④科幻电影在中国票房号召力较强。
第二问:①提升自身学养,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制作水平。
②积极融资,吸引足够的资金流。
解析:1.“创作素材贫乏”于文无据
2.“中国国产科幻电影会失去生存空间”说法过于绝对
3.略
4答案及解析:
答案:1.A;2.C;3.D;
4.(1)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
(2)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
解析:1.本句大意理解是“有看相的扶风人王伯达说:‘各位都不如这卢渊,虽然他的官位与实际不符,但德行声誉特别高,名望超过宰相。二十多年后,必当掌控关右地区,希望不要忘了我们。’此次关右之行,看相的已经年过八十,到军门求见,与卢渊叙说一生经历。”再联系断句的一般规律,由“曰”“虽”“然”“也”等虚词,“诸君”“德声”“愿”“诣”等实词判断A项正确。
3.D项“又被授予豫州刺史,因为母亲去世的缘故,卢渊坚决地推辞”的表述错误,原文是“寻除豫州刺史,以母老固辞”。卢渊推辞豫州刺史之位,是因为母亲年老,而非去世。
4.重点词语:“及”“恨”“介怀”“无”“御物”“和”。
【参考译文】
卢渊性情温和文雅,清心寡欲,有祖父和父亲的风范,崇尚学业,家庭和睦。他继承了侯爵爵位,官拜主客令,典属国(主管外交事务的官职)。升为秘书令、始平王(元勰)的老师。按照惯例降爵位为伯爵。供职黄门侍郎,叉升职兼任散骑常侍、秘书监、本州大中正。
这时,高祖将要册立冯氏为后,将召集朝臣商议这件事。高祖先对卢渊说:“你心里认为这件事怎么样?”卢渊回答说:“这件事自古以来都很慎重,依照我的想法,应该择日卜问。”高祖说:“册立先皇后的侄女,我意已决。”卢渊说:“虽然奉命如此,但是我心中确实有想法。”等到朝臣集中商议时,卢渊像以前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冯诞深受皇帝宠信,对卢渊非常怨恨,卢渊不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高祖南征的时候,赵郡王元干督管关右各路的军事,下诏封卢渊持节领军,安南将军为副将,统帅士兵七万人准备从子午谷出兵,不久,由于萧赜死了,停止进军。此时泾州的羌人叛乱,攻城掠地,卢渊率六千步兵、骑兵,号称三万,缓缓地进军。不到三十天,叛贼们都逃散了,投降的有数万人,卢渊只将叛贼头目斩首,其余的都不问罪受诏命兼任侍中。当初,卢渊十四岁时.曾到长安。将要回来时,为他饯行的有五十多人,在渭水北边分别。有看相的扶风人王伯达说:“各位都不如这卢渊,虽然他的官位与实际不符,但德行声誉特别高,名望超过宰相。二十多年后,必当掌控关右地区,希望不要忘了我们。”此次关右之行,看相的已经年过八十,到军门求见,与卢渊叙说一生经历。不久,卢渊被任命为仪曹尚书。高祖考核在职官员政绩,给卢渊降职,凭借王师的身份担任守常侍、尚书,罚一年的常侍俸禄。不久被授予豫州刺史,卢渊以母亲年纪大了为由坚决推辞。
不久卢渊母亲去世,高祖派遣使者到卢宅宣旨慰问。守丧期满,兼任太尉长史。高祖南征,又兼任彭城王中军府长史。不久又兼任徐州京兆王元愉的长史,皇帝赏赐他一百匹绢,元愉年纪还小,事情不论大小,多由卢渊决断。卢渊凭借诚信接人待物,深得东南一带百姓的信赖,南徐州刺史沈陵密谋叛乱投敌,卢渊察觉到此事苗头,秘密地命令各处边将,暗中防备这件事。卢渊多次上表报告朝廷,朝廷没有采纳。沈陵果然杀了副将,胁迫宿州豫州的军队叛逃。沿淮一带各边关,由于事先有准备得以保全。沈陵在边关多年,私下结交的范围很广,两州的人心,都被他煽动蛊惑。沈陵的余党,很多被逮捕押送过来,卢渊都加以抚慰赦免,只将罪行归于沈陵一人,由此人心才安定下来。
景明初年,被授予秘书监,二年死于任上,享年四十八岁,追赠安北将军、幽州刺史,恢复原来的爵位固安伯,谥号为懿。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1)尾联看似自我解脱自我宽解,实是位卑忧国理想难酬的失意之语。
(2)尾联字面说社稷安危自有大臣负荷,自己不必泪水长流!看似自宽。实则在说,所谓的大臣承担不起国家安危的重任,而自己心怀“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忧心流泪。实为失意。
解析:1.残生随白鸥,在本诗中为漂泊之意。
2.略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2.潦倒新停浊酒杯; 往往取酒还独倾; 3.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雌:(2)潦,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D; 3.C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悠然自得”指悠闲舒适,从容自在;“自得其乐”指自己从其中得到乐趣。 文中强调诗让人们从中得到“乐趣”,用“自得其乐”恰当。第二空: “平起平坐”指地位或权力平等;“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根据文中的“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可知,此处强调 “地位”平等,用“平起平坐”恰当。第三空:“另眼相看”的意思是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另当别论” 指当作另外的情况来看待或处置。文中任调“另外的情况”,用“另当别论”恰当,第四空:“晨钟暮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一朝一夕”的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非常短的时间。文中与“长久岁月”相对,用“一朝一夕”恰当。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前文的话题是“诗的传统”,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此处的主语应是“诗的传统”,据此可排除 A、B两项;根据括号后面的“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此句强调“底蕴”,故选D。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橫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创造”与后面的宾语不搭配,应改为“造就”;二是语序不当,“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先是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再是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从而“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故选C。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体悟”改为“觉悟”;
(2)“洽谈”改为“商量”;
(3)“谨”改为“特”或去掉;
(4)“务必”去掉或“务必抓住”改为“珍惜”;
(5)“莅临”改为“积极”或“踊跃”。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简明、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得体就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来使用语言,使言语得当。
语言得体要注意四点:看清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适应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区别语体,写什么文用什么体;
明确目的,有什么事说什么话。
“提高”和“体悟”搭配不当,应改为“觉悟”。
“洽谈”是用于商业行为,用于班级应改为“商量”。
“谨”,郑重地、庄重地,语体色彩过于严肃,应该去掉。
“莅临”为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同学们既不是长辈也不是贵宾,应改为“积极”。
9答案及解析:
答案:高中的学习过程,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解析:流程图中,箭头的指向串联起各要素。此图中,流程自“自学”开始,因此“自学”是首先要讲述的内容。发现“问题”后,有“讨论”“听课”两种方法。本图中还需要注意从“练习”到“问题”的反复,说明这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解答时也需要表述出来。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佳作展台】
读诗三境
一些学生读诗,是为死记硬背,求得高分;外卖小哥读诗,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赏鉴诗词之美;梁俊读诗,是为分享诗词之美,传承优秀文化。读诗无先后,但境界有高低,三种读诗的层次,恰好向我们展示了读诗的三种境界。
为能背能写而读诗,这是第一种境界,见其形而不得其神。这是最功利也是最无趣的一种方式,仅仅凭借机械记忆简单粗暴地把古典诗词理解为文字的组合,虽也大致了解其意,但根本无从感知诗歌内蕴之美。他们沾沾自喜于能够背诵、默写《离骚》,却忽略了屈原在诗中表达出的对美德的坚守和爱国情怀;他们洋洋自得于把《诗经》中的名篇倒背如流,却感受不到其向我们展示的古人质朴而美好的生活与情感。 对他们来说,读诗,只是为了理解大意;古典诗歌,只是无数个需要记忆、背读的对象中的一类。几千年流传的伟大诗歌,和他们需要记忆的某些人的生日没有任何差别,记住了,就足够了。这种境界,借用韩愈 《师说》中的一句话: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因喜爱而去品读诗词之美,感悟诗中圣哲之理,这是第二重境界,可谓现其形而得其神。背诵当然很重要,但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歌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文字本身,而在于诗歌可以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不断传达出一种生生不已的生命的感发。读诗,不在谋求功利性的分数,而在于惜此培养我们美好而活泼的心灵。古代那些伟大的诗词作品中呈现出的诗人的理想、意志、操守、道德,给人带来的感动是多 少分数都换不来的。当命运不济时,从陶渊明、李杜、苏辛的诗词中看到他们有那样光明俊伟的人格和修养,读者就不会丧失个人理想和希望,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格、品行和理想,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
如梁俊般不止个人喜爱,还希望通过努力,把诗词的羑分享给更多人,这已然是第三种境界,品其神而入其骨。一首《苔》,第一种境界的人满足于对二十个字的记忆,第二种境界的人感动于苔虽然弱小却敢于绽放光彩的坚韧与自信,而梁俊把这种苔的精神传递给乡村很多学子,让他们看到苔,想到自己,即使卑微如苔,即使无法与牡丹争辉,但依然要绽放自己的人生华彩。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诗不止为感动自己,也为了更多人的感动,这才是诗词之美最好的注解,这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读诗三境,由浅入深,一境仍是不得其门,二境方显初窥门径,三境乃可谓登堂入室,古典诗词之美,尽在心中矣。我想央视引导国人关注古典诗词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由浅入深,提高认识,在读诗三境中慢慢体悟吧。
解析:材料只有三句话,第—句表明中国和诗歌的渊源,第二句说央视节目引发人们关注古诗词,第三句则具体介绍国人关注古诗词的不同原因和目的,显然,材料的重心在后两句,学生要把话题集中在人们关注古诗词的不同原因和目的上。可以就三种情况的某—种进行评价,如围绕学生为拿高分而关注古诗词是否舍本逐末,雷海为纯粹的喜爱是否更能感受古诗词之美,如何评价梁俊对古诗词传承做出的努力等;也可以从整体的角度讨论什么是对待古诗词的正确态度,诗歌之于我们的意义等。在写作时,注意“结合自己的体验”,文章中要有自己对古诗同的理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