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精练
(12)过秦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膏腴(yú)
???藩篱(fān)????范蠡(lí)????蒙恬(tián)
B.逡巡(qūn)????锋镝(dí)????蹑足(niè)????崤函(yáo)
C.谪戍(zhé)????鞭笞(chī)????黔首(qián)????囊括(náng)
D.隳名城(huī)????户牗(yǒu)????棘矜(jīn)????氓隶(máng)
2、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奋六世之余烈
以致天下之士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3、??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涛光养晦,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刚愎自用,方能成才。
??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甲)”,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乙)”;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愁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丙)”。有的甚至义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
??
今天我们生正逢时,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以“出世”情怀,自用其才。因为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1.文中加粗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睿智(ruì)????涛光养晦
B.何啻(chì)????宦海沉浮
C.痼疾(gù)????一愁莫展
D.愤懑(mǎn)????义气用事
2.上面所选文段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深笃
B.刚愎自用
C.自暴自弃
D.出世
3.依次填入第三段甲、乙、丙三处的语句,句意连贯、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②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③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辞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B.文章先叙述史实,说明秦由兴到衰的过程,再列举大量的事实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收到了水到渠成之效,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C.文章最后一段从领袖的地位和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装备和素质四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进行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九国的力量强大,结局却是
“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D.全文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申诉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行仁义的主张。作者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后世帝王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
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过秦论》中,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杜牧则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结,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提醒他们不要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
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
???御:统治
B.将数百之众
???将:率领
C.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
D.赢粮而景从????赢:胜利
2.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
???而:连词,表顺承
B.以愚黔首????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乃:连词,表转折,却
D.余威震于殊俗????于:介词,在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而倔起阡陌之中”相同的一项是(???)
A.聚之咸阳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蚓无爪牙之利
D.甚矣,汝之不惠
4.
下面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始皇实行暴政的一?组是(???)
①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②
吞二周而亡诸侯
③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⑤
隳名城,杀豪杰?⑥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A.①
④
⑤
B.②
③
⑤
C.③
⑤
⑥
D.②
③
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第一段文字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形势等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在铺叙中显现暴政,为后文的“仁义不施”作铺垫。
C.第二段文字写陈涉的出身、才能、地位、人数、兵器等,与第一段的秦始皇层层对比,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
D.第二段文字写陈涉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这说明暴政不得人心,意在讽谏汉文帝应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仁政。
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范蠡”的“蠡”应读Iǐ。B.“崤函”的“崤”应读
xiáo。D.
“棘矜”的“矜”应读qín,“氓隶”的“氓”应读
méng。
2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项,前者是动词,沿袭;后者是介词,凭借。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C项,前者是连词,来;后者是介词,凭借。D项,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修饰。
3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C;
3.C
解析:1.A项,“涛光养晦”应为“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按捺,柔化,隐藏。因此不能用“涛(波涛)”。B项,全都正确;C项,“一愁莫展”应为“一筹莫展”;一筹莫展: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因此不能用“愁(忧愁)”。D项,愤懑mèn,“义气用事”应为“意气用事”;意气用事: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因此不能用“义气(节烈、正义的气概)”。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符合语境。A项,深笃:形容感情深厚诚挚。与诗人们眼光不搭配,应改为“深邃”。B项,刚愎自用: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感彩不对。D项,出世:依据前后语境,应该改为“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3.本题重点考察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甲处结合后面内容“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选填“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乙处根据前面内容“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因此选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剩下一句填在丙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劝后世帝王”错,贾谊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劝谏汉文帝。
5答案及解析:
答案:1.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2.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振,御,
履,制;2.赢,景;3.攻,鉴。
6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C;
3.A;
4.A;
5.C;
6.(1)在这时,(秦始皇)废除了古代帝王的治世方针,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变得愚蠢。
(2)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上兵拿着锋利的武器盘问过往行人。
解析:1.赢:担负。
2.乃:连词,表承接,于是。
3.例句为省略了介词的省略句。A项是省略句,
B项是判断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谓语前置句。
4.②表明秦始皇统一天下;③表明秦始皇派良将防守;⑥表现了士的心态、行为。这三者均不属于秦始皇的暴政。
5.“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的说法于文无据。
6.(1)句关键翻译词:“道”,治世方针;“言”,著作;
“黔首”,百姓;“愚”,使……变得愚蠢。(2)句关键翻译词:“劲弩”,手执强弩;“陈”,拿;“兵”,兵器;“何”,通
“呵”,询问。
PAGE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精练
(11)劝学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寥蓝(liǎo)
靛青(diàn)
跂望(zhì)
驽马十驾(nú)
B.鳝鱼(shàn)
舟楫(jí)
锲而不舍(qiè)
木直中绳(zhòng)
C.须臾(yú)
跬步(guǐ)
骐骥(jì)
輮以为轮(róu)
D.槁暴(pù)
省亲(shěng)
蟹鳌(áo)
金石可镂(lòu)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金就砺则利
砺:磨粝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D.金石可镂
镂:雕刻
3、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行论证,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B.文中连用四个比喻,指出“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自身的努力。
C.文中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进行论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D.文中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为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的散文集。
B.“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本课“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即半步;跨两脚为“步”。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对儿时读书情景的追念。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则让人心生敬畏。
A.两三竿竹见君子,十万卷书思古人
B.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C.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D.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善:善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生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风雨兴焉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B.①锲而舍之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輮使之然也
②渺沧海之一粟
D.①用心躁也
②声之宏也类有能
(3)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学习要积累、专心的一组是(
)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③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故不跬积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跂望”的“跂”应读qǐ。C.“跬步”的“跬”应读kuǐ。D.“省亲”的“省”应读xǐng。
2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砺:磨刀石。
3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A.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C.寄托:古义,寄居、藏身的意思;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4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因为凭借了自身的努力”错,根据课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可知,应该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5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
“赤兔的卢”都只是古代名马的名字,并非千里马的别称。
6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作答时须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本题,以“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为中心选择诗句即可。A项突出读书而思古人,B项突出读书不
倦、乐在其中,D项突出读书的作用,这三项均不恰当。
7答案及解析: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4.(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5.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1)博,知;
(2)臾;(3)生;(4)跬,至;(5)蟹,螯,鳝,躁。
8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A;(3)B;
(4)①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査、省察,就会智慧明达,且行为不会出错。
②所以不积累每一半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之遥的地方;不汇集细小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解析:(1)生:通“性”,可译为天赋、资质。
(2)A.两个“焉”都是兼词,于之,B.之,①代词,指雕刻的东西;②代词,指青。C.之:①代词,指木;②助词,的。D.也:①助词,表判断;②助词,表句中停顿。
(3)答题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要求。解答此题可运用排除法。②⑥表明学习要坚持不懈,④表明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B项。
(4)①句关键词;“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省”,反省;“知”,通“智”,智慧。②句关键词:“蛙步”,半步;“至”,到达;“无以”,没有用来……的,不能……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