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综合检测
1、下面加粗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缪贤(miào)???? 渑池(miǎn)???? 传舍(chuàn)???? 汤镬(huò)
B.旄节(máo)???? 啮雪(chǐ)???? 纺缴(zhuó)???? 斧钺(yuè)
C.弹劾(hái)???? 傅会(fù)???? 璇机(xuán)???? 骸骨(hé)
D.蟾蜍(chán)???? 绯衣(fēi)???? 锦囊(náng)???? 婢女(b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睥睨???? 完璧归赵???? 相视而嬉???? 刎颈之交
B.嘉许???? 肉袒伏荆???? 一应俱全???? 虚左以待
C.弓弩???? 肝脑涂地???? 作壁上观???? 汗牛充栋
D.杀戮???? 一曝十寒???? 食不果腹???? 米珠薪贵
3、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其一人夜亡
④单于壮其节
⑤且庸人尚羞之
⑥皆共目之
⑦反欲斗两主
⑧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⑨卒廷见相如
⑩舆归营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⑦/②/③⑨/④⑤⑧/⑥⑩
C.⑦⑧/①②/③⑨/④⑤⑥/⑩
D.①④⑤/②/③⑨/⑦⑧/⑥⑩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明年复攻赵?????B.皆为陛下所成就
C.衡下车,治威严?????D.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君何以知燕王?????????????????????B.验之以事
C.为降虏于蛮夷?????????????????????D.衡少善属文 ,游于三辅
6、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现象, 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B.单于壮其节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国的君主相继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C.九宾之礼:我国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8、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夫以秦王之威,__________,辱其群臣。__________,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结合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为苏武拟一副对联,赞颂他的崇高精神。要求合乎对联格式。
11、在下面句子后的横线上续写两个完整的分句,结构要和画线的句子相似,内容要能与之衔接。
???《史记》是一座人物画廊,司马迁像一个画家, 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
?? 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 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B.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C.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D.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大初以后/阙而不录/
2.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流:中国古代对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学术流派的总称。
B.图谶:"谶"是一种神秘的预言,也就是神预示人间吉凶祸福的启示和隐语,常附有图,故又称为"图谶"。
C.中护军:是中国古代的高级军事长官名。与中都护、中领军、中监军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
D.巡狩:指中国古代皇帝去各诸侯国巡游打猎,文中指肃宗皇帝外出游玩打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早慧博学,为人谦和,他少年时期便显露出才华,随着年龄增长,学识日益广博,但却不拘泥于词句,为人性情宽容和气,和儒生们关系和谐。
B.班固继承父志,因书获罪。他在父亲去世后潜心研究历史,想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却被人举报遭遇了牢狱之灾。
C.班固因祸得福,终成(汉书)。班固下狱后,弟弟班超极力说情,加上皇上看到了他写的史书,得到皇上的赏识恩准,才得以继续著书。
D.班固恃宠而骄,终受其害。他因文章受到肃宗皇帝宠爱,和大将军窦宪关系密切,因骄横跋扈面树敌过多,最终去官遇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
②固奴干其车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驾,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13、???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现代文阅读答案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现代文阅读答案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蜗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史者“显善昭恶”地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 以周公、孔子殿后。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 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
1.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 180 年。
B.《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并未受此影响,而班固则不同,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有差异的重要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当时政权。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B.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现代文阅读答案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阅读答案。
C.《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B.《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C.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D.《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獒,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覷,唯唯诺诺;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曰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 :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 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妹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泮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 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人,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使他脱颖而出,完成了千古绝唱的《史记》。
2.“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 分别指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有某种必然性?
4.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的脊梁”的理解。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
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A项“传”读zhuàn;B项“啮”读niè;C项“劾”读hé,“骸”读hái。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A项“相视而嘻”;B项“肉袒负荆”;D项“米珠薪桂”。
3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①⑦使动用法,②形容词作动词,③⑨名词作状语,④⑤⑧意动用法,⑥⑩名词作动词。
4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
A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B项,“成就”古义为栽培提拔;今义为①事业上的成绩,②完成(多指事业)。C项,“下车”古义为官吏初到任;今义为从车上下来。
5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6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C、D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
7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
句中的“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
8答案及解析:
答案: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9答案及解析:
答案:而相如廷叱之; 相如虽驽
解析: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
示例一: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示例二:握杖挥鞭塞外雪饮雪吞旃中原心
解析:为人物拟写对联,首先要明确对联的基本知识,如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等;其次立意上要有深度,要体现出人物的主要经历或精神品质。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一位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一位戏剧家,以他那深邃的灵魂,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深人人心的角色
解析:此题考査句式仿写。解答时注意题干要求,同时注意比喻要合理,表现 “《史记》”“司马迁”“人物”之间的关系。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D; 3.D; 4.①等到肃宗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宠幸,多次被召入宫中陪读,有时日以继夜。
②班固的家奴冒犯他的车骑,官吏吆喝槌打家奴,家奴竟借酒醉大骂,种兢大怒,却因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但怀恨在心。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建”的宾语是“帝业”,排除A项。“史臣”,是写史书的史官,作为后面句子主语,排除B项。“大初以后”表示时间,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项。句意:班固认为汉承继尧运,以此建立帝王功业直至六代,史臣便追述他们的功德,私自作本纪,编排在百王之后,排在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之后,空缺不录。
2.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巡狩是指天子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
3.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项,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分析,“班固恃宠而骄”“因骄横跋扈而树敌过多”错误,原文无此信息,原文只是说他对孩子管教不严,他的家奴骄横跋扈。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B; 3.C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项.根据原文第1段“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过去与外成窦宪的关系, 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可知.班固死于狱中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汉书》成书在此之后。B项,“《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 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强加因果这就决定了” 前后的内容无因果关系。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根据原文第2段“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可知, “《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并不完全是由两人气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二人有无受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 “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 “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可知,作者只是“推想”,说的是“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实形象。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1.CE; 2.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著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
3.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
4.略
解析:1.C项,司马迁并没有指责汉武帝有不可推卸之责;
E项,借用鲁迅诗句是为了说明苦难使司马迁提升了精神,成就了一根骨头。
2.略
3.略
15答案及解析:
答案:略
解析: 【写作提示】
审题限制性
1.“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材料要求考生厘清“英雄”和“偶像”两个概念,并针对当前人们对英雄和偶像的认识来发表见解,针对性强。
2.材料引用杜甫和辛弃疾的诗句,暗中界定了“英雄”一词的内涵:立足大我,胸有家国,并为之而努力奋斗。为考生论证今天英雄的内涵和标准限定了方向。
3.“当今的时代还有英雄吗?”材料要求考生谈的是当今时代的英雄,不是古代的英雄。
4.“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材料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说理能力,暗中将文体指向了议论文。
审题开放性
1.“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年代。”考生认同哪一种观点都可以,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今天在各行各业中建功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都可以成为论证的事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劳动模范、身边爱岗敬业的榜样都可以写,这就给了考生选材的自由度和开放性。
材料要求考生在时代洪流中厘清英雄的概念,为国奉献是英雄,见义勇为是英雄,科研专家是英雄,大国工匠是英雄,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者是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者也是英雄。只要怀揣一颗积极追求、不断超越的心,只要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
但要注意,英雄是一个大写的“我”,英雄必须头顶道义,肩杠民族,手托家国,英雄必须具有担当精神,这也正是英雄和偶像的一个区别之处。考生需要思考英雄的情怀与价值,反思当前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和态度,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英雄,用纯洁的心灵敬仰英雄,不要被吃青春饭的偶像遮住望眼从而看不清自己奋斗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材料极具现实意义,今天确实应该高举英雄大旗,弘扬英雄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立意
1.勿为偶像遮望眼,认清英雄才是真。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
3.英雄是时代的脊梁,英雄是国家的财富。
4.新时代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5.民族大业的复兴靠的是各行各业的英雄。
6.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值得尊敬。
7.善待英雄,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
8.尊重英雄才能成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