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比较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比较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31 14: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比较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1.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体会诗歌对青春的吟唱。
2.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并分析诗歌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1学时。
第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思考问题
1.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归纳本课四首诗是怎样表达青春的。
【明确】(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人借助雄奇的想象,展现宏大、壮观的景象,呼唤大破坏、大创造。所谓“大破坏”就是反帝反封建,所谓“大创造”就是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这正是“五四”精神的体现。
(2)《红烛》写于1923年。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年轻的诗人有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尽管生活中不乏困顿、失望,但诗人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黑暗中摇曳的红烛,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3)《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雕铸了一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他竭尽全力登上峨日朵雪峰,满身的疲惫,换来对雪峰落日壮丽之景的惊叹。他“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也是面对生活和事业积极奋斗的青年的写照。
(4)《致云雀》写于18世纪后期。处于黑暗恐怖笼罩的英国社会,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雪莱表现出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他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象征光明、欢乐、自由的云雀。通过云雀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2.本课四首诗所选意象都独具特色,请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明确】(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的巨人,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诗中描写了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展现超乎寻常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非凡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从诗中的呼喊里,我们也能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汹涌的激情,这正是“五四”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2)《红烛》中荧荧的红烛,颜色可与心的颜色相比,蜡做躯体,火点着灵魂,更需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它要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捣破他们的监狱。它心火发光之时,残风来袭,烧得不稳,着急流泪。流一滴泪,灰一分心,创造一分光明。文中的红烛,就是诗人的写照。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荣辱得失,有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3)《峨日朵雪峰之侧》选取“峨日朵之雪”“太阳”“石岩壁”“蜘蛛”“登山者”等几个意象,描绘了一个凝重壮美的画面:太阳彷徨很久,突然跃入一片山海;石砾滑落深渊,激起巨大的回响;蜘蛛在锈蚀的岩壁栖身;登山者双手紧紧插入石缝,鞋底点点鲜血渗出。意象鲜明,展现了博大的生命意识。
(4)《致云雀》借对云雀的赞美,倾诉了自己对人类美好前途的向往和憧憬。东方欲晓,云雀从地面的巢中一跃而起,平展双翅,穿过曙色初开的云层,在蔚蓝色的天空飞行,开始它每天的征程。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与他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这乐曲像从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里降落下来的小雨点,万物得此甘霖而从熟睡中苏醒;它像一位富于哲理的诗人,用它触景生情的诗歌,启迪世人,使他们从漠然的状态里崛起,让当时的人们既感到忧惧,同时又感受希望的来临。她像名门少女寂居高楼深宫,弹奏乐曲吐露热恋的心情;这乐音弥漫在高空,绵绵不绝。它又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隐藏在鲜花和芳草丛中,仍能在凝露的幽谷中发出熠熠的光辉。它又似绿叶掩映下的一朵红玫瑰,浓郁的芳香使窃香贼痴醉昏迷。
3.本课四首诗分别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明确】(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字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2)《红烛》比喻、拟人、象征手法运用巧妙。抒情的感叹词“红烛啊”多次出现,把红烛当人来写,诗人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风”比喻恶势力,“监狱”比喻禁锢人的封建制度。红烛要燃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文中的红烛象征满怀赤诚和热情,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的青年。
(3)《峨日朵雪峰之侧》运用白描手法,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太阳彷徨许久,突然“跃入”一片山海,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表现出来。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还有对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甚至还有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出人意料,但不得不叹为神来之笔。
(4)《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
二、课后作业
(一)课内阅读
1.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写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红烛》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每节中诗句相对整齐,体现出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
2.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
3.下列对《致云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不朽之作,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描绘云雀的形象,也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B.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所写的云雀,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是理想的载体。
C.诗中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如诗人、如少女、如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D.《致云雀》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新明快,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给人向上的力量。
4.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5.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句话”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整个民族的心声。
B.“说出就是祸”“能点得着火”等句子强化了“一句话”的力度,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C.诗人内心充满了渴望,相信将来总有一天“咱们的中国”会如霹雳般震惊世界。
D.可以不信“铁树开花”,但要相信这“一句话”,表现了诗人内心坚定的信念。
6.对这首诗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和诗的首句出现的“一句话”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一句话”能带来“祸”,能点着“火”,它缄默了五千年,一下子“说破”,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第二节将铁树开花的稀罕与“一句话”的真实性进行对比,进一步增添了“一句话”的力度。
D.全诗两节,每节换韵,节奏谐畅紧凑,起伏跌宕,配合了诗人激愤式的诘问。
课内阅读
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B项,不是借景抒情,是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2.C
【解析】C项,“从抽象到具体”错,应为“从具体到抽象”。
3.C
【解析】C项,诗中没有运用排比、夸张。
4.D
【解析】D项,没有失落,我和蜘蛛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5.B
【解析】B项,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
6.D抒发了作者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
【解析】D项,没有换韵,两节都押“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