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31 14:3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指引】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继续展现“青春“的主题,表现得是青年旺盛的生命活力。这首诗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的代表性作品。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出声声呼喊,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壮强大的力量。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要密切关注整首歌是创作的历史大背景。这首诗写作于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时期,诗人由海外留学归来,在浩瀚的大洋之上,感受到了家乡故土之上正在翻涌的时代强波,有感而发。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歌除了“青春”主题,还有对时代的思考,对变革的探索,拥有更加宏大的思辨内涵。
【素养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革旧出新的创造精神。
2.了解浪漫主义的诗作风格,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中所包含的巨大力量和革命热忱。
【学习重难点】
明白《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内在的情感旋律,把握诗作的内容加深理解,探究诗歌的情感。【学习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法
2.点拨法:抓关键意象,了解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物轶事】聋子大哥
郭沫若17岁上患大病后,听力大减。在日本学医时,耳聋严重影响了他的听课和临床实习,急得他无法忍耐,一连三个月没下楼。
可是,耳聋却促使他大长学问。因为失聪,他就努力发挥视力和思考力的作用,潜心钻研文学和史学,使得他在这两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此,他深有体会地说:“我得出一条经验,就是生理有缺陷照样可以取得成就。只要自己不灰心,努力学习,尽量用一切方法补救自己的缺陷。
1946年,在重庆社会大学开学典礼上,他风趣地对有残疾的学员们讲道:“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缺陷而悲观。请看,你们的聋子大哥在这里!”
2.了解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3.了解现代新诗
【定义】: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代表流派】: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4.了解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二、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61618; 1. 诵读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要求:用“/”标划停顿,用“着重号”标划重音。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2.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61618;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读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思考2】读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思考3】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思考4】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思考5】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1618; 四、对比阅读—感悟特色
【任务指引】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具有表达上的共性,多选取自然景物,多用象征、对比的手法。但不同诗派、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仍有不同。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能够更全面的把握浪漫主义诗歌作品的特点。
【思考问题】:
通过对比鉴赏,概括出《再别康桥》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在艺术特色上的区别。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61618; 五、明晰主旨
【问题】试着概括本课的主旨。
61618; 【考点链接】概括诗歌主旨
第一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探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只有如此,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如要把握《再别康桥》的主旨,就要知道诗人徐志摩的生活经历,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第二步“把握意象”。意象是熔铸了作者情感的客观事物,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席慕蓉的《乡愁》中,笛声与雾里的挥手都是只能体味却无法触摸的印象,淡然朦胧;月夜与离别则带给人一种伤感;“没有年轮的树”既没有出生的时间,也没有死亡的日子,看不见来处,也不知去处。这些意象叠加起来就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乡愁。
第三步“明辨手法”,现代诗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样式,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魅力。而艺术手法就是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的体现之一,掌握了现代诗歌常见的手法也就握住了探析诗歌的一把钥匙,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第四步“抓住诗眼”,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散文,作者在描写自己所要讲述的东西时,有时会用直白的方式倾诉,这就是“诗眼”“文眼”。对于诗歌来说,只有找到了“诗眼”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住整首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中心。有些诗歌的题目往往就揭示了主旨。还有一些诗歌,主旨在诗句中有明显的揭示,所以我们要会找“诗眼”,品味其深刻含意。有时,主旨在诗歌末句,抓住诗眼知主旨,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练习】: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注]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东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问题】:作者借鸟儿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六、素材积累
郭沫若名句
1.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2.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3.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4.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5.一万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泛交,抵但是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心。
七、拓展阅读
时代号子的激情
——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罗太学
陡然,一个巨人横空出世,顶天立地。你的脚踩在哪里?——你立在地球的边上。
你举头(可能你只是平视),看见空中白云怒涌。那沉淤的乌云哪去了?你明白!你还明白——拨云见日!
你俯视(你只可能是俯视),看见洪涛巨浪滚滚而来——壮丽的北冰洋和浩渺的太平洋携着巨力!你坚信巨力将推倒地球!而浑圆的地球,它倒向何方?巨大的波澜震惊了你,你渴望这更是一种历史的拯救!于是,你心潮澎湃,激情昂扬,你以你的声威,高呼力的伟大。“力哟!力哟!”你不可按捺的冲动喷薄而出。你为“毁坏”呐喊,你为“创造”呼号,你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你自信伟力在摧毁罪恶之后必将创造出五彩斑斓的崭新生活——美丽的画卷、欢快的舞步、跳动的乐音、空灵的诗意!
我看见,一个旧世界在倾覆,一个新世界在萌动!
“五四”的到来和继续,使深受苦难而积极沉勇的郭沫若无限膨胀。他跃然而起,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乾坤,洞若观火,用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激情,热情歌颂了“五四”对黑暗如漆的旧社会的荡涤,呼唤出了一个时代号子最高亢激越的探索创造的无畏精神。
郭沫若把“五四”运动的激情汇入创造历史的人民运动的大涛大浪,用永世不绝而恢宏博大的浪涛作为承载,让自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纵情于人民革命的浪潮中。这种烈焰般不可抵挡的豪情壮志直冲霄汉,振聋发聩,而又不绝于耳。这种代表时代新生、民族自强的呼号成为一把摧枯拉朽的利剑,锋芒毕露。
郭沫若以巨人的慧眼和胆识,高瞻远瞩。他目睹了“五四”浪涛对几千年封建沉渣的洗劫和吞噬,“不断的毁坏”吧!同时,他预见了一个崭新纪元即将到来,“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吧!他凌空呼啸,助威助兴。这种磅礴的声势和着人民革命势如破竹的狂涛汹涌而前,不可阻挡!“五四”的发展和功绩,根本不能否认或忽略时代号子的摇旗呐喊。没有精神支撑的任何一种行动,都将是软弱和失败的!而郭沫若,无疑是时代的号手,精神的战士!时代的前行,历史的前行,需要力!这个力当然是以人民革命的巨力为核心,但无可置疑地也需要号子的声威、号子的伟力、号子的感召!试想如果没有一个时代号子在前面和着时代的脉搏,放号呐喊,那么,有什么能够把历史的车轮更快地向前推进呢?
“力哟!力哟!”郭沫若忘情地放号着!他双腿站在哪里?他坚实地踩在历史的坟墓之上!地球将何去何从?他相信地球会倒向太阳的怀抱!因此,他欣喜若狂,他疯了!面对一个旧时代的死亡和面临一个新纪元的崛起,他不能自已,一遍又一遍地仰天呐喊:“啊啊!力哟!力哟!”
八、作业
课下阅读《女神》,写一篇读后感。
学案答案
二、1.参考如下: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三、【思考1】明确诗歌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图景。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颗蓝色的星球,广袤无垠的大洋,波涛汹涌的大浪……
【思考2】明确 作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巨人的形象?这滚滚而来的洪涛之力,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作者有为何反复咏叹这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思考3】明确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思考4】明确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思考5】明确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四、参考如下:
《地在地球边上放号》:节奏紧凑,更加自由,想象奇特,直抒胸意,具有强烈的抒彩。
《再别康桥》:节奏舒缓、情意缠绵,讲究韵律美,抒情更加含蓄内敛。
五、明晰主旨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自然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五四”精神。诗人主张破旧立新。 “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练习】:
明确:鸟儿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人借鸟的种种愿望,表达内心对祖国诚挚的爱,借鸟最后的结局表现作者的献身精神。